厦门英才学校小学部 福建 厦门 361022
摘 要 :在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学习中,会涉及到生命科学领域和宇宙生命领域两大块的学习。由于实验难于开展,教材内容过于陈旧,学生学习起来很被动,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本文以六年级学生为例,利用案例分析谈谈如何针对书本相关内容进行视频拓展学习,根据科技资源进行动手操作学习,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与热忱。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活动
在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中,对于生命科学领域方面学习内容较多。但生命科学领域的实验教学难于开展,一是实验难度较高,对于器材有一定的要求与局限;二是观察周期偏长,对于实验成效难以监控。比如《显微镜下的世界》这一单元,需要学校能够提供多台正规显微镜,以便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往往是很多学校配置不了相应显微镜;再说教材安排学生做生态瓶实验,模拟生态平衡,但观察时间偏长,真正让学生动手实验很难。
对于宇宙生命领域而言,大部分学生很感兴趣,但离实际生活较远,很难建立起知识之间的相关联系,缺乏整体感性认识。同时,书本提供素材有限,大部分内容偏于陈旧,学生都有所了解,如果照本宣科,学生肯定是不感兴趣的。
针对六年级的课程特点,笔者重新对六年级的课程进行梳理与编排。目前,福建省课程规划是一周有三节科学课,前两节课用于教材内容学习,保证国颁课程开展。考虑到书本有些内容过于陈化,甚至与学生生活经验脱钩。因此,每周第三节课是个性课,不上书本的内容,形式与主题由老师自主把控。笔者主要针对书本相关知识内容进行视频拓展学习,根据科技活动进行动手操作学习,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与热忱。
1.巧借视频资源,丰富内容
1.1全面抗疫,学以致用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相关知识。因此,安排1-2节课让学生观看BBC广播公司拍摄的《人体奥妙之细胞的暗战》,视频清晰,生动有趣,能把一些复杂抽象的概念进行生动化、形象化。最后,会让学生针对视频内容进行讨论交流。比如:我们小时候注射的疫苗是病毒还是抗体呢?你的理由?你是怎么理解细胞自噬功能呢?同时,还介绍2016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获奖者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的贡献研究——细胞自噬机制研究。特别针对目前全球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的背景下,让学生全面、科学认识新型冠状病毒,从而做到有效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进一步理解科学家研发疫苗的意义与价值,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1.2 热点问题,引发思考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中,组织学生在个性课中观看BBC拍摄的《行星地球》系列纪录片。第一集是从“北极到南极”,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生命与太阳之间的关系。了解阳光和淡水支配着地球上的所有动物和植物的生命和生活,由此引发了大大小小的季节迁移。第二集讲述是“山脉”,从于低洼处隆起的出于形成期的山脉直到珠穆朗玛峰的顶部,发现某些神秘的生物迎接高山生活的挑战而诞生。该系列纪录片一共有五集,每一集50分钟左右。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有选择性的让学生观看其中的1-2集内容,并组织学生们针对全球性科学问题或国内相关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思考。比如第一集“北极到南极”,让学生交流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引发的后果是什么,以及人类该如何应对等问题。在第二集“山脉”,结合热门电影《攀登者》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全方面认识珠穆朗玛峰,理解登山者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时代背景与意义,从而增进民族自豪感。
1.3 生命教育,落实全体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共同的家园》,组织学生观看BBC拍摄的《猎捕》和《隐秘王国》这两部记录片。观看前,布置观后感任务;观看中,提炼食物链关系;观看后,全班分享交流。老师还会从中挑选其中写的好的进行全班分享,并给予5分的平时成绩奖励。学生都能从影片中感知什么生物的家园,对于生物生存的本领产生敬畏,对于食物链所影响的生态平衡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与解读。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响下,目前,全球数百万群众感染,数十万生命离开。生命教育对于学生的影响就更为重要。当学生了解到动物世界“弱肉强食”“生存法则”,进而思考人类生命价值的意义,更加懂得珍惜生命,在全球疫情影响下更加注重保护自己,这就是教育赋予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1.4 宇宙奥秘,理趣并行
在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宇宙》中,学生普遍会关心宇宙到底是怎样产生的?生命是如何起源的?太阳的又是怎么形成的?大爆炸、黑洞、虫洞是什么呢?对于这一系列的问题,虽然与课本知识相关联不大,有些甚至在课本中没有提到。但对于现代的孩子所知道而言,课本知识早已落后了。于是,我会根据课程的进度安排学生观看纪录片《走进霍金的宇宙世界》。该视频共4集,每集40分钟时间,中文讲解,并配有字幕,以生活中例子打比方,使一些复杂的概念形象化,生动化,做到理趣并行,让学生更易于接受。
总而言之,教师可以巧借视频资源,以此拓宽学生视野。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借助外力,弥补自身的不足。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感受知识,在时代背景下去理解生命,在交流分享中领悟道理,从而真正意义上去喜欢科学课,爱上科学!
2.巧用科技资源,提升素养
2.1 科技竞赛,以点带面
在每一年的特定时间里,由市教育局、科协等单位组织科技类竞赛活动。比如,在每年的9月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就拉开了帷幕。在个性课时间里,我会给学生介绍专门介绍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这一赛事,讲解小发明创造的一些技法。同时,还鼓励学生课后进行小发明小制作,设计与完成自己的创意作品。如果创意作品很难制作出模型,就让学生利用简笔画的方式,以图文形式介绍自己的创意。对于一些画画能力比较突出的学生,鼓励他们利用彩笔进行科幻画的创作。在10月份左右,教师将会从学生提交的创意作品,遴选出一批优秀作品,指导他们申报市里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因此,科技竞赛,以点带面,让学生在竞赛活动中提升自信与能力,从而收获到成功的喜悦。
2.2 科技活动,全员参与
在每一年之中,学校都会有一个月是“科技月”主题活动。针对六年级的孩子,在个性课中,讲解六年级孩子参与的活动规则,并组织全班学生进行分组竞赛,并从每班挑选两个小组参加年段决赛。比如,“比一比把A4纸剪出来的长度更长”和“纸桥承重”,这两项活动要求学生3人为一组,以小组PK形式进行开展。当场制作,制作时间限定为30分钟。在课上,学生们纷纷进行自主组队,动手尝试制作。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全员参与,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们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在活动中得以培养。
2.3 人工智能,点面结合
随着“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标准”的发布,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是一项宜早不宜迟的教育责任。在六年级个性课中,以全国青少年机器人技术等级考试课程为依托,全面普及机器人课程教育,同时,组织部分学生自愿参与机器人技术等级考试。人工智能,点面结合,以机器人课程教育为载体,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科学知识的掌握与应用。
总之,在课堂上向孩子们介绍科技赛事,开展科技活动,研发科技课程,鼓励孩子们参与其中。一是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才能,让孩子们在更大的舞台上收获成长,提升自信;二是丰富孩子们的业余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全方面提升科学素养,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向往与热忱;三是拓宽科学课课程内容,搭建孩子们学习机器人课程平台,让孩子们对科学课中的技术工程领域有更深的体验与参与。
3 结束语
终上所述,巧借教学资源,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在实践了一年多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明显对科学有了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参与实验探究,愿意分享交流个人成果。
作为师者,需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孩子们困惑,并从中化解;发现课程的局限,并寻找突破。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我们需要培养的孩子是相信科学,又需要有质疑精神;崇尚科学,又敢于挑战权威。在科学教育这条道路上,如果给与了学生是课本上那些知识的话,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教给孩子们学习方法、思考习惯、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等,这些才是孩子们终生受益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03.
[2] 郝京华,路培琦主编.科学(六年级上册)[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7.
[3] 郝京华,路培琦主编.科学(六年级下册)[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苏文建(1987.9),男,汉族,福建厦门,厦门英才学校小学部,一级教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小学科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