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课堂说理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7
/ 2

谈 小学数学课堂说理能力的培养

焦燕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第一小学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更要关注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学会思考,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说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本质理解,实现深度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要在课堂说理的点、欲、法、度以及说理与练习的结合上下功夫,提高学生数学说理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说理能力;培养策略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求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学会思考,运用数学知识对一些问题进行解决。但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学生往往不敢说,不想说;有的即便说了,也不注意条理,不能紧扣题目本身。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这样有利于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思维,更有利于学生交流欲望和自信心的提升。那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呢?

一、找准说理的点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教学内容和说理训练均达到目标,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找准每节课说理训练的点,明白通过说理要突破什么难点,这样对学生的说理训练才会有针对性、实效性。如《三角形按角分类》,书本上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个概念看似简单,但学生对其本质还是缺乏理解。因此笔者把本课说理的点设在这三个概念的理解上。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学课本知道这三个概念后,出示三个问题:(1)为什么不说3 个角都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个角都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2)直角三角形中有1 个直角,2 个锐角,锐角个数多,为什么不叫锐角三角形?(3)为什么不说有1 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在不断思辨、说理中引发自身不断地再思考,逐步突破思维障碍,发现概念的本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概念灵活运用。

二、激发说理的欲

(一)组织辩论,据理力争

“话不说不透,理不辩不明”,教学中当出现不同声音时,教师可先退到幕后,让学生双方来场辩论赛,使学生在思理、辩理、明理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如在教学递等式计算20+3×5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这时笔者就针对这两个答案组织了一场辩论赛。正方:“你为什么要把15写在前面?”反方:“因为要先算3×5=15。”正方:“你这样写不是与原题目的顺序不一致了吗?”反方:“可是我们要先算3×5呀。”正方:“那我这样写是先算什么?”反方有点没底气地说:“也是先算3×5=15”正方:“我这样写既做到了先算乘法3×5,又和原题目的顺序保持一致,你认为哪种更合理?”在正方的步步紧逼下,反方心服口服地同意。在这场辩论赛中,正方双方据理力争,不仅激发了学生说理的欲望,还让学生在争论中理解了知识的本质。

(二)精准问题,有效激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那些波澜不惊,令学生欲罢不能的精彩课堂背后,一定有一个个精准的问题在导航。教学中教师要针对知识本质,从学生思维深处挖掘核心问题,用问题去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反驳意识。如三年级《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虽然在一年级时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但通过前测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它们特征的描述都是停留在边,根本没关注到角。于是教学中笔者从学情出发,先让学生猜想验证边的特征,后追问:“按这么说,只要对边相等的四边形就一定是长方形了?”学生沉思片刻后反驳道:“不一定,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也相等。”教师出示教具追问:“是呀,它明明对边相等,为什么就不是长方形呢?”学生1:“因为那条边是斜的。”(瞧,还在关注边)学生2:“因为它们的角不是直角。”整个过程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在问题的刺激下一次次自发地反驳,在说理中把关注点从边转向了角,发现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长方形既要看边又要看角,建立起了完整的知识结构。

(三)有效活动,表达经验

学生只有亲身经历才有话可说,才能言之有理。亲历必须以有效的活动为支撑,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明白道理。如《认识三角形》一课,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对“首尾相接”很难理解,教学中先让学生用三条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围后追问“三条小棒明明有6个端点,怎么在三角形身上只剩下3 个顶点了呢?”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直观感知了每两根小棒首尾相接,就有了表达的欲望,个个跃跃欲试,而且把理由说得很清楚,首尾相接这个概念在操作中就建立起来了。

三、指导说理的法

方法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和条件,说理也一样。课堂说理训练中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说,但并非对学生的说理不管不问,让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爱说什么就说什么,这样不但不利于课堂管理,而且也不利于说理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找题目的关键句,找准切入点来说,有时还可画图分析,必须充分发挥对学生自主说理权的调控,适时对学生的说理进行规范引导,学生才会知道该如何说、有条理地说、完整地说。

四、把握说理的度

我们的课堂中存在着很多浅说理、乱说理的现象。以《乘法分配律》为例,我们的学生作业中总会出现类似于 7×45+55×7=7×45+55,或(25+125)×4=25×4+125这样的错误,究其原因是学生不明之理,对乘法分配律缺乏本质上的理解。回顾我们的教学,很多教师都是从例题引出一道等式,然后让学生模仿等式再写几道,引导学生观察等式的左边有什么相同点,右边有什么相同点,从左边到右边你发现了什么?从而得出乘法分配律。曹培英教授认为这就是浅说理,这几个例子,只是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是什么。有的教师教学中比其他教师更深一层,他引导学生从乘法意义的角度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明白65个3加上35个3,就等于 100 个 3,所以 3×65+3×35=3×(65+35),但这还不是本质所在,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在于运用乘法意义和其他的定律推导得出。例如3×(65+35)=65+35+65+35+65+35,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可变成(65+65+65)+(35+35+35),从而得出 3×(65+35)=3×65+3×35,这才是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所在。

五、搭好理与练的桥

有句话叫“当说理课堂遇上质量监测该怎么办?”这两者之间矛盾吗?认真分析这几年试卷题目就会发现,试卷中讲道理的题目越来越多了,如省测的试卷中没有口算题,计算题了,那计算考什么呢?考这样的题目。这种题目需要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非常清楚。由此表明说理与监测并不矛盾。因此,在平时课堂上教师要搭好理与练的桥,保证一定的时间来练习巩固。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重视培养学生说理能力的意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机会让学生想说、会说、能说,使学生在说理中深度思考,深度学习,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苏凤香.关于新形势下小学四年级数学说理题教学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