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感培养要走向生活、猜想与实践-------浅谈小学生数学数感培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9
/ 2

数感培养要走向生活、猜想与实践 -------浅谈小学生数学数感培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王彩芳 叶吴艳

浙江省金华市红湖路小学

摘要: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既要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也要重视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发展。同时,教师需要意识到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需要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进行数感培养。因此,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对小学生的数感生活化培养策略进行探究,以期更好的提升数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教学情景;估算练习

引言:无论是传统教学观念还是现代教学理念,都注重学以致用,明确了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基于这种情况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不断深化教学认知,加强对学生数感培养的重视,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数感培养强化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与运用,进而增强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一、营造生活情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模拟生活场景的教学,学生的思维与注意力就和教学内容有了一个结合点,就会表现出对学习内容的关注,产生积极的学习心理,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模拟和创设生活情境,要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心理特点和接受程度等来开展创设。小学低年级学生更容易接受动漫故事、游动物园、购物等情景,中高段学生更易于接受具有挑战性的情境设置,如竞赛、航天科技等。
  以低段小学生数学加减法教学为例,教师讲授“3+4”时,学习基础牢固和数感较强的学生可以快速的说出答案为“7”但是数感较差的学生需要通过套用教师讲解的计算方法进行笔算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面对这种情况,笔者在开展低段数学教学时会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特点进行生活情境营造,为学生构建这样的情境“小明举办生日聚会,聚会刚开始的时候来了3个朋友,过了不久又来了4个朋友,那么小明一共有几个朋友来参加他的生日聚会?”学生在生活中会经常出现聚集,对于同学聚会情景主题存在较为浓厚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会很快的被教学情景吸引,然后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究,如何进行口算或是怎样快速的进行笔算。根据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这种生活情景营造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学生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会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实现数感的提升,为学生的未来数学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创造实践机会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强调的是体验与实践,逐步归纳和总结出抽象的知识和定义。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口头上的内容教学,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的,这样很可能会造成学生知识的断档,不利于今后的数学学习。在教学中,当学生对抽象的数学运算感觉困难时,教师可以用直观教具进行演示,或组织学生运用学具进行实际操作,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学生在演示实践的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语言上的表述和相关知识的识记,学生就易于掌握知识概括的方法,思维就会由形象逐步向抽象迁移,从而加强小学生的数感。
  例如,在教学“面积”的相关知识内容时,学生往往会混淆长度与面积的概念,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认清长度与面积的本质区别。在教学中,笔者组织了两个活动,一是让学生用小棒学具分别摆出10厘米、15厘米的长度,再让学生用小棒摆出长方形、正方形来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体验出长度是一条线,面积是一个面,二者定义完全不同。二是组织各小组选出4名代表,让他们手拉手形成一条直线,分别量出各组的长度;再让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看哪组围的范围大。通过以上两组合作,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促进了对抽象的数字和概念的具体化,也加强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三、开展猜想训练
  数学猜想训练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养成数学思想的基础,学生利用假设、对比和归纳等方法在对数学习题结果展开猜想时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数感也会得到提升。以乘法的相关知识教学为例,学生能够掌握3×3=9与4×4=16后笔者会适度的进行教学难度提升,让学生进行3×9和4×16计算结果猜想。最后的结果并不是教学重点,目的是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字敏感度,如果学生计算正确笔者会予以鼓励,如果猜想错误也会进行猜想思路引导,让学生逐渐的加深对数学规律的掌握。
四、引导学生进行估算练习
  数学计算中一些结果并非要十分准确,学生仅需要大概了解即可,如外出购物时可以根据自身要购买物品的价值估算需要携带的钱数;出行过程中可以根据路程和速度估算大概的时间。基于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估算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数感,同时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小学生认知方式因素的影响,教师在进行估算练习教学时需要加强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数学估算学习兴趣,然后在数的逻辑关系讲解下让学生进行估算判断,以此提升估算结果的可靠性。完成上述教学内容后,教师还要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让学生掌在掌握估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进而可以培养学生一题多解和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更好的促进学生数感的养成。

以笔者实际教学经验为例,估算教学中为学生提出题目“一本课外书价格为7元,班级47人每人都需要购买一本,大概需要多少钱?”多数的学生都可以进行7×50=350(元)的估算。在此基础上笔者会对题目进行改变,将书本价格标注为5元,学生也可以快速的估算出需要花费的总数,解决问题的思路得到了有效的明确。然后笔者会继续提出问题,让学生快速的进行回答,“一支钢笔9元,全班48名学生每人一支的话450元可以买来吗?”这种结果对比的方式与上述题目虽然存在估算共性,但能够快速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数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明显提升。

结语: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是初步构建学生数学认知的基础教育环节,数感的养成不仅直接关系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效果,更是会对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能力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树立现代化教学理念,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提升数学教学效果的同时为学生的未来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丹.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培养良好数感的策略分析[J]. 华夏教师, 2019,(022):52-53.

[2]唐开茂.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解读[J]. 明日, 2018(47):34-35.

[3]吕继风. 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小学生数感培养的有效策略探讨[J].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