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丰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江西 信丰 341600
【摘要】目的:分析稳定性劳力性心绞痛患者采取通心络胶囊对患者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在稳定性劳力性心绞痛患者中择取100例,时间2016年8月~2019年12月,随机分组,50例观察组患者予以常规药物治疗+通心络治疗,5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药物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SOD活性、MDA水平以及ET-1水平差异并不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OD活性、MDA水平以及ET-1水平差异明显,(P<0.05)。对比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内皮细胞功能变化情况、治疗前血中NO2-/NO3-、治疗前血清ESM-1表达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血中NO2-/NO3-、治疗前血清ESM-1表达水平差异明显,(P<0.05)。结论:稳定性劳力性心绞痛患者采取通心络胶囊,可有效保护患者内皮功能。
【关键词】稳定性劳力性心绞痛;通心络胶囊;内皮功能;保护
在临床上常见冠心病,患病人群中,以老年人居多,分析得出,由于内皮功能受损,病情逐渐进展情况下,可导致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1],从而导致患者管腔狭窄及血流受限,最终导致患者发生心肌缺血缺氧或者坏死,部分患者表现为稳定性劳力性心绞痛。本组实验分析了100例稳定性劳力性心绞痛患者采取通心络胶囊对患者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
1 资料及方法
1.1资料
从2016年8月~2019年12月信丰县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及门诊患者中随机选择稳定性劳力性心绞痛患者100例,均知情同意,分组办法依据随机法,观察组50例,男女分别是25例及25例,年龄区间是56岁至69岁,中位62.5岁,对照组50例,男女分别是26例及24例,年龄区间是55岁至68岁,中位62.4岁。2组基线资料对比均保持同质性(p>0.05)。
1.2方法
50例观察组患者予以常规药物治疗+通心络治疗,5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药物治疗。
常规药物治疗:对患者缺血症状进行缓解,停止活动,为患者实施糖尿病、高血压、贫血等相应治疗,对患者水电解质平衡进行纠正,实施消心痛治疗,每次用药剂量10mg,用药途径口服,每天用药3次,选择阿司匹林,每次用药剂量100mg,用药途径口服,每天用药1次,连续治疗时间控制在8周[2]。治疗期间,若出现心绞痛,为患者含服硝酸甘油片,将其他抗心绞痛药物停用。
通心络治疗:每次用药2粒,每天用药3次,共计治疗8周时间[3]。
血液标本采集具体步骤,抽取2组患者外周血液4ml并在清晨7点至8点采血,2组患者应保证空腹>12h,平卧20min,不需要采取抗凝处理,将其立即放置于冰箱(4℃)中,凝聚时间为1h,离心处理过程中,每分钟保证3000r,温度4℃,离心时间10min,利用EP管进行相应操作,提取血清分装,放置于冰箱(-80℃)中,保存备用[4]。
1.3效果分析
治疗前,抽血检测2组患者ESM-1表达水平,治疗后,抽血复查两组患者ESM-1表达水平。
治疗前后,取2组患者空腹血,检测血清SOD、ET-1、MDA水平。
治疗后,完全消失症状,改善心功能2级及以上,判定明显好转;明显好转症状,改善心功能1级以上或者心电图回升幅度>1.5mm,为好转;其他情况为无效。总有效率=100.00%减去无效率。
1.4统计学标准
本组实验中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X2检验)统计期间均根据SPSS 20.0软件,采用对应表示方式,即(均数±标准差)、率,若P<0.05,统计学存在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SOD活性、MDA水平以及ET-1水平差异并不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OD活性、MDA水平以及ET-1水平差异明显,(P<0.05),见表2。治疗前,观察组患者血中NO2-/NO3-以及血清ESM-1表达水平差异并不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中NO2-/NO3-以及血清ESM-1表达水平差异明显,(P<0.05),见表3。
表1 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组别 | n | 明显好转 | 好转 | 无效 | 总有效率 |
观察组 | 50 | 30 | 19 | 1 | 98.00% |
对照组 | 50 | 16 | 26 | 8 | 84.00% |
X2 | | | | | 5.9829 |
P | | | | | <0.05 |
分组 | n | SOD活性(u/gHB) | MDA水平(nmol/ml) | ET-1(ng/L)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 | 50 | 42.3±1.4 | 59.5±1.2 | 5.5±1.2 | 4.5±0.7 | 48.2±1.2 | 41.7±1.1 |
对照组 | 50 | 41.7±10.2 | 52.2±5.2 | 5.4±1.1 | 5.5±1.1 | 49.1±10.5 | 47.7±5.2 |
t | | 0.4120 | 9.6724 | 0.4343 | 5.4232 | 0.6021 | 7.9822 |
P |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表达水平对比
分组 | n | 血中NO2-/NO3- | 血清ESM-1表达水平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 | 50 | 41.5±12.2 | 59.2±4.4 | 1.62±0.11 | 0.55±0.16 |
对照组 | 50 | 42.0±14.6 | 52.2±1.2 | 1.60±0.15 | 0.88±0.18 |
t | | 0.1858 | 10.8530 | 0.7602 | 9.6891 |
P | | >0.05 | <0.05 | >0.05 | <0.05 |
3 讨论
临床探讨得出,稳定性劳力性心绞痛患者新型内皮功能紊乱生物标记物的判断十分重要[3],在临床应用通心络胶囊治疗过程中,对患者ESM-1水平变化进行相应了解,可对患者治疗方案进行科学选择[4],对于稳定性劳力性心绞痛患者来说,提供通信络胶囊治疗,可明显下降患者ESM-1表达水平,因此判定患者新型内皮功能紊乱生物标记物是ESM-1。临床分析得出,在冠心病发病始动环节中以及冠心病发病整个过程中,内皮紊乱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ESM-1是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近年来,发现其存在于冠心病患者发病及发展过程中,属于新型内皮功能紊乱生物标记物,国外对其进行了实验及分析,做出了文献报道,对于急性心梗患者来说,ESM-1表达水平升高,由此推测稳定性劳力性心绞痛患者ESM-1表达水平也表现为相应升高。临床实践证实,在冠心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通心络胶囊,效果较为理想,可对患者内皮功能进行明显改善,但是该药物临床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述,临床尚未明确稳定性劳力性心绞痛患者采用通心络胶囊治疗对ESM-1表达水平的相关影响,本组实验对其进行了相应探讨,目的是分析在稳定性劳力性心绞痛发病机制中内皮功能受损产生的影响,同时明确通心络胶囊在该患者治疗过程中所发挥的改善内皮功能作用。
综上,稳定性劳力性心绞痛患者采取通心络胶囊的效果理想,可有效保护患者内皮功能,值得临床推荐。
参考文献:
[1]魏瑛. 用通心络胶囊对女性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研究[J]. 当代医药论丛, 2018, 16(10).
[2]李慧霞. 通心络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研究[J]. 河南医学研究, 2017(23):4263-4265.
[3]刘治军, LIUZhi-jun. 2012年ACCF/AHA对不稳定心绞痛/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管理的指南更新简介[J]. 药品评价, 2013(22):19-27.
[4]陈延勋. 替格瑞洛联合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术后血清MMP-9及PDGF水平的影响[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9, 25(10):1611-1614.
项目名称:赣州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
项目编号:GZ2016ZSF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