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重庆 400036
摘要:中职院校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均较为特殊,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质量差的问题,因此中职院校教师应当积极采取新的方式来对学生实施劳动教育教学活动,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工匠精神是现代中职教育活动开展的核心理念,教师应当积极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认识到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改变教学策略,打破以往劳动教育中的局限性,以此来推动中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职学生;劳动教育
引言
中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属于技能型人才,可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应用类人才的需求,为社会输送更多优质人才,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中职院校所接收的学生类型较为特殊,导致学校学习氛围并不浓厚,学生无法在学习过程中端正自身的态度,进而也影响了学生工匠精神的形成,对于之后工作活动的开展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职院校应当认识到劳动教育在工匠精神培养方面存在的优势,利用劳动教育的特点实施工匠精神渗透,在学生学习劳动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意识,能够利用工匠精神约束自己、提升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近年来社会各个行业都在关注的热门词汇,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要求,也反映了当前在工作中人们普遍缺失的精神和素养。从字面意思来看,工匠代表匠人,精神代表匠心,工匠精神的内涵既包括了外在的技能维度,也包括了内在的精神维度。其中技能维度是指专业的工作技能,精神维度是指拥有专注、谨慎、细致的工作态度,能够在工作中做到精益求精。工匠精神要求人和职业能够融为一体,做到品德和技术双向提升。工匠精神并不是现代社会所产生的一种职业精神理念,早在古代就已经有默默无闻的工匠用匠心不断改良和发展自身的技艺,推进技术技能的革新。从手工业时代一直到信息时代,工匠精神仅仅是在技能维度发生了变化,工艺技能生产质量和效率有所提升,精神维度却始终保持不变,坚持本心,这也使得工匠精神能够具备传承的条件。在21世纪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0这一发展战略,社会上对高素质的劳动者需求量持续增加,必须要积极培养劳动者的工匠精神才能够推进中国制造行业的转型和升级,使其逐渐转化为中国质造。
二、基于工匠精神的中职学生劳动教育措施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打造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要求劳动者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创新能力,可以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发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敬业风气。中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阵地,需要正确认识在针对劳动教育断层、劳动意识缺失学生进行教育时所面临的问题,将工匠精神作为劳动教育理念,促使学生逐渐形成工匠精神。
(一)打造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
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价值观念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现阶段中职学校而言,应当重视对校园文化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此来建设具有工匠精神特色的文化,为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和影响学生形成工匠精神。在构建校园文化时为了提高工匠精神渗透效果,应当将职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进行有机结合,而劳动教育则是将两种文化进行连接的有效手段。基于中职学校的教学特点,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和职业文化之间有着相同的价值共识,均为专业、敬业以及乐业,因此教师应当将这一价值意识融入到劳动教育中,以此推进校园文化体系的完善。教师可以结合劳动教育内容打造符合校情的校本教材,积极组织各类校园劳动实践活动和学习活动,在学校内宣扬劳动模范精神,开展劳动精神学习讲座,为学生提供了解劳动价值的平台,在校内构建良好的劳动风气。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各类劳动活动的积极性,可以对激励机制进行完善,在日常教学中寻找教师和学生中的劳动典型,并在校园期刊中进行报道,以此来推进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形成,创建热爱劳动的文化理念,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榜样。
(二)长期渗透培养学生劳动意识
工匠精神培养并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完成的,需要长期渗透才能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进而为后续学生的职业水平提升提供重要的基础,包括扎实的技能基础、关键能力以及劳动核心素养。因此在对学生实施劳动教育时首先要根据不同的时间阶段和不同的空间环境对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从时空调整方面来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首先,从时间维度应当根据学生三年学习重点制定劳动教育策略。一年级学生应培养其形成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帮助学生适应中职院校的学习方式;二年级学生应重视提升学生劳动技能水平,促使学生可以将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进行结合;三年级应重视提高学生“善于劳动”的能力,渗透职业精神,促使学生形成职业道德素养。其次,从空间维度应当拓展课外教学空间,不再将劳动教育局限在课堂之前。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劳动理论知识水平,但是如果没有拓展教学空间会导致学生出现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技能弱的问题,也不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教师应当在课外、校外积极组织各类的劳动实践活动,构建全面的劳动教育生态环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体验,使学生能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形成知行合一的工匠精神。
(三)完善劳动教育体系
劳动教育是中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可以促使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让中职学生可以主动追求自我发展。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劳动技能,还能够让学生在劳动中形成良好的美好品德,因此教师必须要对劳动教育体系进行完善,为学生提供可以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劳动教育。首先,需要对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完善,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融入劳动教育,根据专业特色和学校特色开发校本课程,通过学分的设置来调动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应当对传统手段进行改进,利用体验式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促使学生能够在真实体验中获得一定的收获。其次,对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体系进行完善。教师应当为学生创建更加真实的学习情境,搭建多元化的教育平台,结合行业内部对人才的需求对劳动实践活动形式进行创新,让劳动教育可以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职学校可以和企业进行合作,开展订单式合作,将学生以实习生的身份输送到企业内部,让学生能够在行业一线进行劳动实践。或者企业和学校可以联合举办各类劳动竞赛活动,如专业技能竞赛月、岗位体验实践活动等,利用企业人才的工作经验和职业精神来唤发学生内心潜在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情感。
结束语
综上,随着课程改革教学速度的不断加快,中职院校劳动教育教学任务和目标也发生了变化,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工匠精神,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责任意识。工匠精神能够强化学生对工作的认知水平以及综合素养水平,改善学生存在的责任意识淡薄问题,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坚持职业道德规范。劳动教育是进行工匠精神教育渗透的有效方式,可以在改善劳动教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之上加强工匠精神培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策略论析[J].王生雨,吴玉剑.职业教育研究.2018(10)
[2]高职院校以劳动教育铸就工匠精神的实践探索[J].李纯斌.中国高等教育.2020(Z2)
[3]装备制造类高职学生a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与出路[J].郑亮,谌丹.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