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学习在钉钉上进行教学设计的框架内容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6
/ 2

混合式学习在钉钉上进行教学设计的框架内容研究

王全飞

大方县实验高级中学 

摘 要:教学框架内容设计是在钉钉上进行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教师在进行教学框架内容设计时,要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立足点和根本目标;教师在教学框架内容设计之前要认真分析学生、教学目标以及教材等多个教学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要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核心,从选择教学框架内容和组织教学框架内容两个方面探索框架内容设计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框架内容;发展学生主体性;教师

现在,钉钉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是一个综合信息交流的过程。新课程倡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规律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要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在钉钉上进行教学设计尤为关键。在钉钉上进行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最核心的环节是教学框架内容设计。因为教学框架内容设计中所贯彻的设计理念能够充分体现出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基于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框架内容设计就是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思维特点,通过对教学框架内容的有效选择和组织,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一、教学框架内容设计的要素分析

教师在进行教学框架内容设计时,需要认真分析学生、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教材等教学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一)学生分析———从教师主体到学生主体

在教学要素的分析中,对学生的分析尤为重要。由于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对于课堂教学的要素分析及设计都应建立在对学生的特征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对学生的分析主要包括对学生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分析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学生学习共性方面的特征,主要包括感知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以及学习类型和条件, 后者主要是学生个体差异所导致的差异性,主要包括态度、风格、发展状态或阶段以及先行学习等1〕。在这些领域中,教师应重点考虑学生特定的先行知识及知识的组织结构,即他们在所学的领域中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这些知识在大脑中的组织形式是怎样的,等等。

(二)目标分析———从教学目标到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主要是依据课程标准所提供的框架内容范围和目标要求来设置的。但是,教师往往更加关注教学目标中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时间的分配,而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关注较少,这就容易造成目标主体的缺位。因此,在目标分析时,教师不仅要分析课程标准中的目标要求,也要将这些目标要求及时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仍存在差异性,因此,教师在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时,可以基于学生的不同层次确定分层的学习目标。

(三)教材分析———从学科知识系统到教学框架内容系统

教材是教学框架内容的主要来源和重要依据。对教材的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教材框架内容范围的分析,二是对教材框架内容结构的分析。前者主要在于确定教材框架内容与课程标准中的框架内容是否具有一致性、教材框架内容中的素材和案例对于学生学习是否恰当等。认真分析教材框架内容范围,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框架内容,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后者主要分析框架内容的组织形式,确定不同的组织形式是否与学生的心理顺序相吻合。由于教材是一种特殊的物化课程,因此具有特定的框架内容结构体系,教材的这种内在结构实质体现了基于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的相互关系。在对教材框架内容结构进行分析时,教师可以借鉴教材的框架内容结构,将其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顺序的教学框架内容结构。

二、教学框架内容设计的实施策略

(一)教学框架内容的选择 1.依据课程标准,注重框架内容选择的基础性

教学框架内容的选择就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明晰“依据什么来选择教学框架内容” 这一重要问题。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或是凭借自身所具备的经验和知识来确定所教框架内容,或是严格依据教材来讲授教学框架内容。上述这两种情况都在不同程度上背离了新课程的基本要求。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来实施教学,体现在教学框架内容设计上就是要依据课程标准中的框架内容标准来组织教学框架内容。因为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框架内容,才能达到国家层面上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框架内容选择的差异性

个体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框架内容的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即个体在先行知识、思维以及兴趣上的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来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的框架内容素材和教学案例。先行知识是指学生对所学习的框架内容领域已经知道了多少和知道了哪些,教师对学生所掌握的背景知识和知识的组织状况要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开展有效教学。在思维方面,教师在选择框架内容时,要能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差异化的框架内容选择。例如,针对具有逻辑思维倾向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问题性、逻辑性和思辨性较强的框架内容;而对于具有具体形象思维倾向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选择描述性、叙事性的框架内容;针对具有直观行动思维倾向的学生,教师则可以提供一些动手操作的框架内容。另外,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驱动、维持和激励作用,学生在学习不同的框架内容时会表现出兴趣上的差异。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取向选择学生喜闻乐学的框架内容。

3.联系社会生活,注重框架内容选择的有用性

在新课程中,各学科都倡导学习对学生发展有用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框架内容的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框架内容选择的有用性。教学框架内容要贴近社会生活,不仅要与各学科的内在发展趋势相符合,同时也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因为学生学习的动机除了受到自身内部条件的制约以外,还取决于外部的诱因。对于学生来说,最主要的诱因之一就是学习任务的价值。当学生了解到学习的框架内容与自己现在或未来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时,就会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当他们发现所学的知识能帮助自己分析、判断一些周围或者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时,由此而获得的内在动力将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框架内容的组织

教学框架内容的组织是指把零散的教学框架内容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安排,使其组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

1.从基于知识系统到基于认知过程

框架内容组织需要关注两个基本要素———作为客体的学科知识与作为主体的学生及其两者的关系。在传统教学中,框架内容组织更加强调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教师一般是从知识的自身发展和演进的角度来阐述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其组织形式多为演绎方式。演绎组织方式是直接呈现应学的概念与原理,然后举例说明。这种组织方式因为是概念与原理的直接呈现,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所以在时间上比较经济。但是,该种组织形式主要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较少关注学生本身,因此,若大量运用,则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框架内容是基于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而展开的。由于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通过对知识的内化、概括化和类化等智力活动完成的。因此,框架内容组织要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辨别、分类、概括与归纳。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学框架内容的组织形式除了演绎组织方式以外,还可以采用归纳组织方式。归纳组织方式类似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即先呈现观察材料,然后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之上概括出概念和原理。通过这种组织方式,学生能积极地观察和分析事物的特点,得到“有所发现”的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