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2
摘 要:与传统模式相比,协同培养应用型双创人才无论是在育人力量、育人效果还是在育人成本方 面都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因是起步初期,协同培养过程中面临着协同育人意识、协同育人方式、协 同育人师资等方面的困境。文章对此提出了多方位营造应用型双创人才协同培养环境,强化环境驱 动力;推动合作主体深度参与应用型双创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高校教师队伍协同 建设机制,培养优质的教师队伍等路径。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实践困境;路径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经济原有 增长模式越来越受到制约。要突破发展瓶颈,必须加 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提升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这需要大量各类人才支撑,尤其 是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以下简称“双创人才”)。近年来,国家对应用型双创人才培养极为关注,不断出 台有关创新创业教育和双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 的政策,强调双创人才培养要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导向,推行多主体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从实践看, 一些高校在协同培养应用型双创人才方面已作出一些探索,但因是起步初期,协同培养过程中面临不少 现实困境,需要及时进行研究并寻求解困之策。
一、高校应用型双创人才协同培养的必要性
协同培养是近年来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领域崛起的一种以协同理论为基础的育人模式。与主要依靠校内力量培养人才的传统模式相比,协同培养无论是在育人力量、育人效果还是在育 人成本方面都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高校如果不采取协同培养模式育人,仅依靠自身力量来完成培养任务,则不仅培养成本高, 还可能因为自身资源和能力局限而影响培养质量。 采取协同培养模式,通过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提高各 种资源的利用率,可以显著降低应用型双创人才培 养成本,协同培养优势尽显无遗。
二、高校应用型双创人才协同培养的实践困境
1. 各方对应用型双创人才协同培养重视不足
从政府来看,高校应用型双创人才协同培养是人才 培养领域一项新的综合性工作,需要通过顶层设计 和系统规划促进社会各界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虽然 近年来国家一直倡导在高等教育中推行多主体结合 的协同育人模式,但相关的法规制度并不健全,具体 政策跟进迟缓,有些仍然停留在书面文件上,尚未进 入实质性的贯彻落实阶段,导致高校应用型双创人 才协同培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处理困难,影响育人 工作有效开展。另外,政府在财力支持方面缺乏力度,目前并未针对高校应用型双创人才协同培养设立专门的财政扶持体系,也会影响协同各方参与积极性。从社会来看,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组织多已 习惯性地认为人才培养是教育界的事情,对于国家 倡导的“培养人才是社会共同责任”的理念尚缺乏深 度认同,社会参与协同育人的主动性不强。
2. 新型双师型师资短缺制约协同培养进程
应用型双创人才协同培养对教师的跨专业、跨领域要 求较高,需要教师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和理论教学素 质,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多种教学任 务,而观察各地高校办学现状不难发现,不少高校在 师资能力构建上偏重学术能力,忽视对教师实践能 力和创新能力的考察,人才引进也多以高学历为导 向,而对双师型师资的引进和培养未给予足够重视, 这方面的师资力量相对匮乏。许多创新创业教师实 践经验明显不足,而一些校外兼职教师缺乏理论功 底,其教学能力根本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要。新型 师资短缺,师资的稳定性和质量无法保证,成为制约 协同培养进程的重要因素。
三、高校应用型双创人才协同培养实践困境的破解路径
1. 多方位营造应用型双创人才协同培养环境, 强化环境驱动力
高校应用型双创人才协同培养与 制度、文化环境息息相关,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协同培 养应用型双创人才的基础,也是重要驱动力。从目 前来看,高校应用型双创人才协同培养在推进中需 要的环境驱动力涉及政府政策引导、社会观念文化 转变、高校内部制度创新等。具体而言:一是政府政 策驱动改善协同育人制度环境。政府要重视协同育 人的总体布局,加强制度设计,通过科学的政策和制 度安排来规范、引导、推动高校应用型双创人才协同 培养的运行和发展。如以法律形式明确协同培养中 各行为主体的角色定位、权力与责任以及相应的奖 惩机制等,规范协同培养运行;通过产业政策、人才政策、税收政策的综合干预,引导、推动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应用型双创人才培养;建立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应用型双创人才培养项目。同时,以法律形式明 确人才培养是社会共同责任,并制定社会组织承担 社会责任评价制度,将支持人才培养列为其中内容, 强化社会力量参与意识。政府的政策干预不仅可以有效改善协同育人制度环境,同时也营造了协同育 人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观念文化驱动改善社会协 同育人环境。虽然政府在营造社会协同育人环境上 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要真正改善社会协同育人 环境,某种意义上更依赖社会观念文化的变革。目 前,协同培养理念兴起未久,许多社会育人主体对其 认识不深,协同育人尚未成为他们的思想共识和自 觉行动。在协同创新背景下,要广泛加强协同育人 的宣传,并通过使命感召、愿景引领、文化熏陶等方式,促进社会育人主体观念文化的转变,增强协同育 人的自觉性,逐步推动协同育人良好社会环境的形 成。三是高校教育制度创新驱动改善学校协同育人 环境。高校现行制度对多元主体协同培养产生很大 制约,需要根据应用型双创人才协同培养要求进行 制度创新,以改善学校协同育人环境。一方面,在办 学理念上,要建立更为包容开放的现代大学制度,积 极主动寻求外部的合作,为应用型双创人才培养提 供更广阔的教育环境;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学校教 育管理制度,从内部突破协同育人的体制障碍,完善 协同育人机制体系,营造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制度 氛围,从而吸引社会力量与高校协同育人,共谋发展。
2. 构建高校教师队伍协同建设机制,培养优质的教师队伍
现阶段高校亟须加快师资改革,大力 建设创新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教师队伍 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教育能力,以适应应用型双创人才协同培养的要求。目前比较有效的途径是建立 协同建设机制,推动高校与政府、企业等多方合作,实现建设目标。一是构建协同建设的组织管理机 制。多元主体协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一项复杂 的工作,为了确保协同建设的顺利运行,必须从制度 上对合作各方的相互关系、合作流程、交流反馈机制 等予以明确,并设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共建联盟,形成 政府统筹协调、高校与企业等多元合作的协同建设 机制。二是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机制。首先, 校企双方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开展双向培训。包括建 立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参与企业的创新创业 实践;鼓励教师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创新创业 项目,培养创新创业素质;组织企业兼职教师进行教 学技能培训,提高企业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其次,从企业引聘精英人才充实教师队伍。政府要通过政策 引导,鼓励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各种精英人才 到高校担任专兼职教师,高校要注意发挥合作企业的人才资源优势,多引进和选聘一些优秀人才走进校园,走上讲台,构建优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 韩健文,何美娜 .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 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