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开展幼儿语言教学的实施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1
/ 2

借助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开展幼儿语言教学的实施研究

钱明

大兴区魏善庄镇第一中心幼儿园 北京 102611

摘要: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中蕴含着尊老、勤劳、勇敢、坚持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其内容可以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将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寓教于乐,帮助幼儿明辨是非,使幼儿受到传统美德的教育和熏陶,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等良好习惯,同时,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遵从适宜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并以幼儿为主体,以语言为客体,通过听说演三种形式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过程。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幼儿语言教学;实施研究

引言

《指南》中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幼儿园的民间故事教学是在精心准备的环境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是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民间故事教学活动中,幼儿能够获得系统的语言知识,如感知语言、丰富词汇、习得句子、讲述故事等,从中积累语法知识、归纳语言规律。在幼儿园开展民间故事教学时,故事的内容与难易程度、教学的环境、活动的形式等要适宜幼儿的学习和活动的开展。适宜性原则指准备适宜的教学环境及选择合适的民间故事;主体性原则指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作品并合理安排幼儿的活动;活动性原则指要使幼儿“敢”动,引导幼儿“有效”地动。

一、倾听传统民间故事,提高幼儿语言能力

绝大多数幼儿都爱听故事,同时传统民间故事中的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充满了幻想色彩,深得幼儿的喜爱。《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把倾听能力作为发展语言的重要能力之一,包括“注意倾听对方讲话”,“喜欢听故事”,“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等。对于幼儿园的幼儿来说,“倾听”对幼儿语言发展起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一)熟悉民间故事内容

教师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民间故事素材,在讲述故事时,教师把所讲述的故事内容和语言熟记在心,讲述时富有表情和动作、语言连贯而流畅,吐字清晰、声情并茂。如教师在教育活动前,非常熟悉“阿凡提的故事”,故事中塑造了聪明、幽默的阿凡提形象,帮助教师在讲述时穿插滑稽可笑的情节吸引幼儿注意倾听,才能将有趣的故事输送给幼儿,吸引幼儿认真倾听。

(二)准备民间故事材料

幼儿时期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绝大多数的故事都是用文字或符号组成的,为了便于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教师可以准备直观的图片、动画、等材料,在为幼儿讲述故事时理解与掌握。如“葫芦兄弟”的民间故事。“一位老爷爷独自在山上生活,在他的精心照料下一棵葫芦藤上结出了七个小葫芦……”为了加深理解,老师播放了《葫芦娃》的精彩片段,图文并茂的情境激发了幼儿的视听兴趣。

二、叙述传统民间故事,提高幼儿语言能力

幼儿对民间故事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利用语言进行表达——叙述。通过复述加强幼儿对民间故事的理解与记忆,在复述民间故事中练习语言,提升阅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说”是一种便捷的表达方式,在听完故事之后,幼儿会用自己的语言和同伴分享对故事的理解。《指南》中提出,小班幼儿能够做到愿意表达同时口齿清晰的表达;同时,在提问中帮助幼儿回顾故事内容,在互动讨论中锻炼幼儿的语言思维。

(一)简述概括故事内容

教师在讲述完故事后,帮助幼儿了解故事的主要角色,引导幼儿串联起故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从而帮助幼儿理解整个故事。小班幼儿可以使用简单的词语、句子进行故事内容的叙述;中班幼儿根据主要的故事内容利用简短的句子进行故事的叙述;大班幼儿根据故事的内容进行完整对话、句子的叙述等等。最后,利用概述故事的形式帮助幼儿叙述完整的故事。一些故事内容较长,幼儿很难完整的表达、叙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概述故事的形式将较长的故事缩略成一个简短的小故事,这样在发展幼儿概括故事和理解故事的能力后还能方便幼儿叙述故事。如听完“小兔乖乖”的故事,小班幼儿可以讲述简单的词语、句子,“小兔乖乖,把门开开”;中班幼儿就可以简单的复述故事中重要的环节“大灰狼扮成兔妈妈让小兔子开门”等等;大班的幼儿既能将故事的主要角色“红眼睛小兔,长耳朵小兔,短尾巴小兔”说出来,也能将故事的细节描述的很详细,并学习《小兔乖乖》的歌谣。

(二)适时提出关键问题

通过简单的讲述故事后,教师要适时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幼儿大胆表述,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如教师在讲述完《葫芦兄弟》的故事后,由于故事情节激发了幼儿的表述的兴趣。老师适时提问“你们最喜欢哪个葫芦娃?为什么呢?”这个问题瞬间激发了幼儿自主表达兴趣。孩子们展开想象,并大胆举手进行积极发言。以适时提出关键问题的方法,激发了幼儿想说、敢说的语言能力,使其在故事理解基础上更能够展开丰富想象力自由表达和构建语言,获得丰富的语言体验。

三、表演传统民间故事,提高幼儿语言能力

幼儿生性活泼好动,教师应立足幼儿性格特点构建以民间故事为主的语言训练实践活动。让幼儿敢动,在“动”中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如“故事大王讲故事”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在家长帮助下搜集传统民间故事素材。在读懂后在幼儿园讲给其他小朋友们听,然后创设民间故事表演剧本、创建表演小舞台,幼儿充当导演、编剧、演员和小观众。《指南》中指出“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断交往情境的能力、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

(一)挑选表演素材

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中有许多有趣、滑稽的故事内容,其中神话故事中有许多神奇的人物、物体和事件,结构简短,便于幼儿进行语言表达,也便于幼儿选用作为优秀的表演素材进行演绎。如《西游记》是一个小故事一个小故事串联起来的,方便幼儿进行表现、演绎其中的片段。故事角色分明,“唐僧骑着马,孙悟空挥动金箍棒,猪八戒扛着耙子鼻子长,沙和尚挑着萝”师徒四人形象不同,性格迥异,适宜幼儿进行表演。

(二)创编表演剧本

正所谓好的剧本是幼儿表演故事的关键,有趣的、优秀的剧本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让幼儿精神饱满、感兴趣的参与到故事的表演中,对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表演技能等起着重要的作用。简单的表演剧本包括:“演出人员,演出道具,第一幕、第二幕……”。如在表演《龟兔赛跑》这个故事时,幼儿进行商量哪个小朋友扮演兔子,哪个小朋友扮演乌龟,准备表演道具“兔子头饰、乌龟头饰、表演环境材料(大树、草丛)”第一幕是乌龟和兔子对话,第二幕是兔子躺在树下睡觉,乌龟进行慢慢的爬行,第三幕是乌龟跑到了终点,兔子睡醒了开始奋起直追发现晚了。这样有连贯性、有情境的故事表演剧本适合幼儿进行表演。在此过程中,幼儿自然形成了思考、表达、赏析等语言思维能力。

结束语

幼儿园语言教学中开展中国传统民间故事教学,既能够帮助开发幼儿语言思维,也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师注重民间故事的选择,贴合幼儿认知规律和个性特点,具有积极性、教育性、生动性、简易性等特点。通过构建听、说、演等语言学习情境,使幼儿在民间故事中感知丰富的语言文化,获得系统的语言经验,最终提高幼儿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曾璇,刘柳青.基于儿童文学开展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探讨[J].学周刊,2019(25):176.

[2]刘云.谈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21):159.

[3]虞永平.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评价[J].早期教育,2005

课题名称:借助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开展幼儿语言教学的实践研究

立项单位: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课题类别: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

立项编号:CDDB19287

课题负责人: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