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第一小学 山东 菏泽 274000
课文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是语文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既有插图又有课文的编排方式,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然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很多老师没有很好的领会教材的编排特点,没有准确的把握插图与课文的关系,没有摆正插图在教学中的位置,在运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倾斜现象:
现象一:视若无睹。现在的阅读教学,课件是最常见的教学辅助手段。在日常的听课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学课件都是悦耳动听的音乐,色彩多样的文字,生动形象的动画……多媒体课件的普及却使得作为语文教材的“第二语言”一—课文插图倍受冷落,很多老师对课文插图视若无睹,并没有引导学生把目光放到插图上。
现象二:轻描淡写。低年级教材中,插图生动形象而富有童趣,是我们组织教学的好帮手。然而很多教师在使用插图时常常一带而过,不能很好地将插图作为课堂教学的“抓手”。如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坐井观天》时,出示插图说:“你看这里有一只青蛙,这里有一只小鸟。”如此一点而过,就随即出示句子,要求小朋友读好“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这句话。而课本上的插图中,直观而生动地描绘了青蛙在井底,小鸟在井沿这样的画面,两个小动物的位置和故事发生的场景一目了然。教师完全可以借此机会让学生初步理解“坐井观天”这个词语和青蛙此时的心情,为理解下文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做铺垫。这样一来,“有感情地朗读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这一学习任务,在让孩子们观察插图,展开想象后应该可以水到渠成。而教师如此轻描淡写地处理,达到的课堂效果却往往事倍功半。
现象三:背道而驰。插图是语文教学的好助手,但是引导不当,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在二年级课文《妈妈睡了》一课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妈妈睡了”这一问题时,出示了课文插图,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看到一个小男孩儿,有的学生说看到一位母亲。孩子们描述的内容浅显而零乱,教师见学生一直没有说到点子上,只好问:从图片上看,你知不知道小男孩儿为什么不睡?这样对插图的使用就完全失去了教学意义。如果教师引领学生看图上的人物,逐步提问引导:你看到了谁?想到了什么?小男孩看到妈妈在睡觉此时的心情如何?这样的带着孩子们观察、想象,才能让学生通过插图走进小男孩的内心世界,理解男孩对妈妈的关心和爱。
一、用于课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材插图大多色彩鲜艳,内容形象,特别容易吸引小学生的“眼球”。比如教学《田家四季歌》时,教师可以利用插图引导: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一年有四个季节,那么在田家这四个季节都有什么不同呢?今天,老师带大家去田家看一看四季,好吗?大家先闭上眼睛。
2、图文结合,初读课文。
(1)语言过渡:睁开眼睛看看这四幅图,美吗?是呀,四个季节都有各自的特点,请大家仔细看看课本上的插图读一读课文。
(2)认识词语。
随机学习词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个描写田家四季的词语,出示:播种、施肥、插秧、耕田、采桑、除草、割麦、打谷。他们可都是躲在这美丽的图画里呢!(引导学生读读词语,想想指的是图片的哪处景物。)实践证明,图片对人感官的刺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这“第一印象”,对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作用更大。
二、用于课中。
1. 为理解和感悟重点词句提供支点。
借助插图理解课文是课文插图最明显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因为有些课文的内容是根据观察对象的某些外在特点,通过想象加工写成的,由于读者与作者的想象不能完全同步,造成了对其所写内容理解上的困难。有的词句,就是教师也一时难以用语言向学生解释清楚。对此,如果指导学生看图,通过图文对照,就能很容易让学生明白课文中所写的内容,解决这些重难点。如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看插图:图上画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仔细看图后发现了“新大陆”,兴奋得高高举起了手:有个小孩、还有个过路的人、我让插图及时登场,学生通过看图,便能大致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免去了老师口干舌燥的讲解。
三、用于课终。
1. 创作插图。新课程鼓励我们为孩子准备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创新作业。比如“为课文配上一幅或一组图画”这样的作业就很受孩子们欢迎。《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配合图片进行理解,以学生自己说为主,重点指导理解“真是一颗大树”、“不可计数”、“应接不暇”的意思。为了完成这项作业,学生必须去读课文、想情节、品语言,这种过程是全感官的参与,是智育与美育的融合,是表达与创新的合作,对学习语文有很大的益处。
2.讲解插图。课后让学生口头讲解或书面讲解课文插图是创新
作业的另一种形式。
(1)口头讲解:学习了神话《牛郎织女》后,我让小朋友看着插图,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这种讲解既是学生在图片帮助下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又是对故事内容的再演绎。
(2)写讲解词:看图写话一直是培养低段学生由读到写的关键方法。我们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适合学生写话的图片,期待打开他们的思维。其实,有时我们完全可以将插图“二次利用”,让学生看图写话。如教学《小岛》后,我请学生回家写将军离开小岛以后,小岛上又会发生什么样的事。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出来的文章往往充满惊喜,令人耳目一新。因为学生有了文本学习的基础,看图写作文时就显得“有话可写”了。
结束语:
罗丹说:“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材插图中蕴藏着无限的教学资料,它绝不是一种摆设和点缀,而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认真地研读插图,科学地开发、运用插图,让它“领跑’我们的阅读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