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的情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1
/ 2


乡村教师的情怀

黄新光

湖北省松滋市斯家场小学 434211

      老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孝顺,辛苦了一辈子,盼望着有一个幸福的晚年。他们聚在一起拉家常,谈论着自己的后人在哪里上班挣钱,谁人的儿子媳妇对前辈孝道,他们在谈论中公认这黄岭街上的甘老师在这一块方还是一个样板。何止是老一辈中这么夸奖,他那言行举止,高尚的师德被众人所推崇。

                孝敬老人

        每逢星期五晚上回家,他的第一站就是去看望年迈的母亲,有菜吃没有,身体是否硬朗,家里需要买点什么。最近喜欢吃什么菜。

          按照老人的心愿,第二天就上街去买,随便带点前辈爱吃的早餐,接老人去吃饭。其实这些本是做子女应该做的事,当孩子们给了父母生活费之后,还是这样去做,更能显示甘老师对前辈的孝道。

       老人家一共有四个儿子,每年年底,孩子们都要给老人家凑来年的生活费,甘老师虽不是老大,家里经济情况情况就平平常常,他每次总是多给一点。老人需要买什么东西,从来就是自己贴腰包,无论老人家怎样硬给,他是不会收的。甘老师常说,前辈养育他们,费尽了心血,吃尽了苦头,把五个孩子拉扯养大,耗尽了一生的心血。四个儿子,供他们读书,帮忙他们成家,都是凭一双手从田里刨来的。每一个孩子成家,每一次孩子做新房,前辈都要折好几斤肉,挎几层皮。其中老大做了三次新房,每做一次,都要表示一下心意,总是天没亮就出门,天黑了还没住手,多不简单。这一切都刻在后人的心里,怎么都不会忘记。甘老师这样说是让那些对父辈做得有欠缺的人去回想自己的成长,去感同身多前辈的付出,从内心深处去弥补老人往年的艰辛。

      甘老师对老人的厚道,他在兄弟中做了一个表率,其它兄弟不仅来了客人请老人吃饭,而且平时哪家有点时兴菜,或者是什么美食,也接老人尝尝鲜。在孩子们的示范效应下,老人家的孙子们每次打工回家,都要来看望她,表示一下心意。敬老的风俗在下一辈中延续。

     上了年纪的老人就应该是这样,常有人惦记,常有人看望,常有人疼爱,常有人孝敬。

      甘老师对待老人不仅仅是在兄弟中做了一个榜样,而且在乡亲邻里,在黄岭小山村,在晚辈的几代人中都起到了示范作用,彰显了一个人民教师朴实无华的爱心和高尚的师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身边的众人,也在无声细语地引导成长的孩子们去敬老爱老。

               太极拳的引路人

     全民健身传到山乡,每个晴天都有音乐响起,处处充满广场舞,那是女人们的乐园,更是年轻少妇的天堂。那些上了年纪的老爷爷也想活动活动筋骨,怎么个施展手脚呢?要是在城市的公园里,跟着学打太极拳那该多好。

      有人常看到甘老师打太极拳,让他给大伙做个教练不是很好吗?应大家的邀请,甘老师欣然应允,大家高兴极了。

      在约定的时间里,甘老师每天风雨无阻,准时到场。先练基本功,每次把二十四式太极拳学两节,每一个动作,动作中每一处细节都教得相当到位。尽管有些上了年纪的人没有基础,做得很不起眼,甘老师就鼓励大家常练习会越来越入法,越来越亮眼。他从来不嫌弃那些笨手笨脚的老人。尤其还有几个笨头笨脑的单身汉,问了一遍又一遍,甘老师从来不厌其烦。大家看在眼里,都说甘老师的脾气真好。

      在教第十三式右蹬脚的时候,有的老人站不稳,左腿发抖,右腿抬不上来,更打不直,还有的左晃右晃就摔在地上,引起哄堂大笑,老人不想学了。甘老师一边给大家讲太极拳的健身作用,一边讲述健身典型的例子开导大家,大家情绪又高涨起来。这一式终于练得差不多了。学会了这一节,第十五式转身右蹬脚就有了基础,练起来就容易一些。

      甘老师告诫大家贵在坚持。大家在不断的练习中提高,在不息的磨练里由外行向内行转化,招招式式在相互切磋中共同进步,把山村的太极拳健身运动助推得风声水起。老汉带着老婆来,大爷带着孙子来,青年的小伙子们也掺和来凑热闹。

      在坚持不懈的训练中,老人们越来越有精神,他们的身体更能经受天气寒热的变化,身体越来越硬朗。山乡的太极拳犹如一阵旋风在山乡小村的街道生起,似泉涌般的豪情奔放,在自家两三人训练,附近一召唤七八人练习,一条街二三十八锻练,在村部广场七八十人群练,练太极拳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他们练就了二十四式太极拳,准备学练三十六式太极拳和陈氏太极拳,小孩子们在学一路长拳和二路长拳,他们还说一定要练会三路长拳,他们在现有的起点上向着新的高度,更新的目标迈进。拳练成了山村一道靓丽的风景。

        老爷爷们从搓麻将,打花牌的圈子里,渐渐地转移到健身的人流中,兴趣在转变,爱好在迁移,这太极拳还真有些吸引力,因为它有一个大伙喜欢的教练,一个倍受大家尊重的引路人。

           充满温情的菜园

     甘老师的菜园像持家的妇人一样做得好。辣椒有个头大肉头厚的,也有个头小皮肉薄的,还有螺丝椒红绿相间。茄子有团状的,也有条形的,有紫色的,也有淡绿色的。荆豆有窝状的,也有爬上架的。蹲在架上西红柿和吊在架下的黄瓜想说个悄悄话。别家有的蔬菜,他的园子自然有。一个男子汉,把菜园做到这个份上,可以想象他是一个既勤劳又细心的人。

    甘老师的菜园比平常人家要大得多,有人问:甘老师,你平常一个人在家,为啥要把菜园做这么太?

       老师微微一笑说:过年过节外地打工的弟兄们回家,这里自有安排。平时附近打工的邻居回来看哈家,小菜可以随便摘,上了年纪的老人自家的小菜不够吃也可随时弄。乡亲们说甘老师的菜根本就吃不完,原来他把种菜当作一种乐趣,一门爱好,把个菜园打理得井井有条,为自己,为他人不停地劳作,乐此不疲。

      他家的菜园向周围的邻里乡亲是敞开的,只要他家有,不用打招呼,随到随弄,让那些需要点小菜的人既不要跑街耽误时间,也不要往返出油钱,而且还是新鲜、天然的绿色食物。他还常说,有人来摘菜,是抬举他甘老师,认为他菜园做得好,小菜吃不完。

       绿油油的菜园,充满着乡间朴实的民风,充满着农家缕缕的温情,也在悄无声息中,彰显了一个乡村教师友善助人的情怀。

                 山村的通讯员

       去年疫情期间,甘老师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深入一线采访先进事迹,走访先进个人,多次进村核实典型事例。他被村民火热的义举所感染写下了《敲响善举的锣鼓》为乡亲们捐款进行通讯报道,上了荆州电视台。他本人也是单位和所在山村两边捐款。甘老师把一线的见闻写成《红袖章里的急先锋》,在本村的微信群里传来,还登上了《荆州日报》。

       最美人间四月天。当疫情得到控制,他为祖国喝彩写下了《曙光初现》刊在《新闻头条》。当陈薇团队在世界上最先研制出新冠疫苗,他为之放声高歌,写下了《曙光再现》,又被《新闻头条》刊登。他还写下了报告文学《军嫂弄潮》,乡土散文《山里有位业明哥哥》和《家乡的贴心人》在不同的平台转载。他把往昔儿时的回忆写成了《少年的荷包》被省级刊物《小品文选刊》选登,把易燕老师和自己在山村的走访写出《在山的那一边》也被省级杂志《科学咨询》录用。山乡年味回忆写成《糯粑飘香》被国家级刊物《中国教工》选中。他为家乡的宣传报道倾尽了全部的心血。

      甘老师植根山村,拥着一腔热情,用山村教师的智慧和一颗火热的心谱成一曲动听的歌,飘过田野,飘过山岗,传遍乡村,飘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