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故事”还原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4
/ 2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故事”还原策略

马静

雁塔雁南小学

陕西省西安市 710065

摘要:科技的发展,各领域的技术水平逐渐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更加广泛的今天,“故事”还原是一种可以切实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的方法,在文白对照、诵读思辨、想象补白、多元实践中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领悟文言文基本规律,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要领,传承文言文所言之志、所载之道。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故事”;还原策略

引言

以口语化为基础,由古代文人进行相应文学加工,以此形成书面语言,相对简洁与典雅,即为文言文。该文学形式具有多种美感,比如意境美与韵律美等,同时时代特征鲜明,相对幽深、含蓄,所以在民族文化素养继承与弘扬中,文言文素养的培养不容小觑,成为小学生的一项必备素养。

1小学语文教师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灵感

在国家新课程改革标准中已经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引导学生将自己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所联系,鼓励学生将自己生活中的体验进行主动的表达。众所周知,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幼,因此对于一些社会生活中的阅历还比较浅。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就必须认识到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涉身于语文教师所创设的情景中,感悟文言文知识,以此来增强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理解能力。

2细读文章

学生应该将文章读通,只有如此才可以从整体上掌握文章内容,相对浅显地认识文章的内涵,并为更加深入地探索文章打下良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细读是重点。与现代文相比,文言文对韵律更加注重。古代,在细读诗文时往往会运用吟唱这一方式,主要原因是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针对小学生,督促他们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诵读要声情并茂,并要求他们在细读的同时感受文章情感、体会文中意境、培养语言感悟力等。对于部分难度较大的句子,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理解,那么应该要求学生反复细读,从而逐渐明白其意思。针对学生细读,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以文章要求为依据,合理指导学生的语气、节奏等。任何一次细读均需提出确切、个性化的要求,比如读准字音、把控文章思路、感受与领悟文中意境等,进而实现“理解朗读”的目的。例如《伯牙绝弦》,搭配古典乐,情绪饱满地阅读文章,由此形成具体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随着细读的持续进行,方可从作者简洁、有力的语言中体会到千古知己诚挚的友谊,俞伯牙决心放弃终身爱好,采取决裂的方式表达对知己的哀悼与怀念。由此拉近学生和文章及作者的距离,促使彼此进行心灵对话,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3插图补充

文言课文中通常有精美、富有童趣的插图,易于观察理解。充分挖掘插图的助学价值,观察图片,合理补白,丰富故事情节。《精卫填海》插图左上角是一只羽翼鲜艳、白喙赤足的精卫鸟,它嘴里叼着石子,目光坚毅,振翅高飞。下方和左上方是滔天巨浪。面对汹涌澎湃的东海,精卫毫无畏惧。结合课文内容,指导观察插图,先整体说说图上画的什么,再仔细观察精卫的动作、飞翔姿态和大海,最后想象海上的环境多变,精卫填海过程的种种困难,将故事内容补充丰满,对精卫的坚韧和执着有更深一层理解。

4讲主题故事,拓阅读之源

统编教材编选的文言文纵使在整体数量上倍增,但在每册课本中的分布仍显得“形单影只”,加之单篇篇幅较为短小等原因,教师可以针对学生需要精心收集和匠心组织的相关材料,在文言文教学的导入环节,通过讲主题故事的方式对学习资源进行拓展与补充,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其思维水平。以教学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为例。在教学前,教师首先可以确定以讲“勤奋好学”主题故事来导入的思路,接着关注到该单元《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部分写道:“下面的成语都与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有关,选两三个,讲讲它们的故事和含义”,便组织学生自主查阅相关成语,阅读、理解并练说其中的故事。课堂导入环节,由学生先讲两至三个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再由师生共同评议。通过讲主题故事,学生不仅初步感悟到了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品质,也激发了想要阅读更多故事的欲望。此时,导入课堂教学已是水到渠成:“人生苦短,唯有读书不可辜负,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还有很多,今天我们来学习《囊萤夜读》的故事,让我们做一个读书求学的行动者吧!”在教学完《囊萤夜读》一文后,教师还可引领学生回归导入时所讲的《孙敬悬梁》的故事,引导探究文本间的相同特征与不同之处,再次发挥主题故事作为学习资源的价值。在选用讲主题故事策略导入文言文教学时,教师还可从同一作者、同一作品、同一人物等角度讲主题故事。教师为了学生的学,合理地提供和组织学习资源,经过精心设计和规划,方能看到学生学习的真实发生。

5运用理解,“用”是文言文学习的实践载体

学以致用,语言只有在实践当中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学生才能从文言文的学习当中获得真正的发展。如,通过学习《司马光》,让学生说一说,在这个故事中,有哪些是经验,有哪些是教训。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遇到事情不慌张是经验,遇到问题积极想办法是经验;玩的时候不注意安全是教训,遇到危险不知道怎么办是教训。这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是一节语言实践课,也是一节生命教育课。再如,学习《管鲍之交》后,学生能明白深厚的情谊,是建立在相互了解,共同的兴趣爱好之上的。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之中,能够学会珍惜友谊。在语文要素中找到学习因子,能够实现文言文学习的综合理解与运用。

6抓住句子,细化故事情节,落实言语实践

文言文中的一个字就是一幅图画,一个句子就是一个故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句子入手,把文中呈现的画面进行细化,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文言文的独特魅力,提升言语实践能力。如《司马光》一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众皆弃去。”教学时,在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他们说说其他小孩离开时的情景。在教师的启发下,有学生说:“有的小孩吓得哭着往家里跑。”有学生说:“有的孩子说赶紧回去告诉父母。”有学生说:“‘不好了,不好了,小孩掉进缸里了!’他一边跑,一边大声喊。”有学生说:“‘怎么办呢?怎么办呢?他会不会被淹死呢?’说着话,他跑得更快了。”就这样,从句子入手,引领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可以使文本中“众皆弃去”所描写的情景变得更为丰富,从而促进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再如,《精卫填海》这篇文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常衔西山之木石……”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就这句话进行言语实践训练,说说精卫衔西山之木石的情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想到了:春天,春寒料峭,精卫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它衔着冰凉的石块……夏天,烈日炎炎,精卫……秋天……冬天……精卫填海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仿佛活了起来,他们对精卫填海这个故事的印象更加深刻了。在教学文言文的时候,让学生借助想象来丰富句子内容,那么,本来言简意赅的句子就会像慢镜头一样,把内容都鲜活地展现了出来,使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变得更加鲜活而生动,变得趣味盎然。

结语

“故事”还原,还原不是目的,是一种教学手段。在多种形式的还原中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领悟文言文基本规律,掌握文言文学习要领,传承文言文所言之志、所载之道。

参考文献

[1]鞠斌.小学文言文教学的三重基本任务[J].教育科学论坛,2020(13).

[2]彭江.品韵,感悟,内化——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初步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08).

[3]陈步华.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定位与策略[J].语文建设,2019(24).

[4]黄厚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实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J].语文教学通讯,2019(1).

[5]王家宇.浅谈六年级文言文教学策略[J].新课程(上),2017(10):

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