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守本”阅读路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2
/ 2

高中语文诗歌“守本”阅读路径探究

关健

辽宁省铁岭市调兵山市第一高级中学 112700

摘要:古典诗歌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图腾,有着民族文化特有的印记,承载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也反映了人们的诗意审美追求,有喜、怒、哀、怨、爱、恨的多向情绪,也有人生哲理的智慧启示。但是由于文化的久远与变迁、语言的凝练与典雅、意境的模糊与朦胧等诸多因素,学生在诗歌读懂上表现出更多的无力感,诗歌教学中常有的方式虽然有一些作用,但渐趋模式化、概念化,也僵化了思维与理解,而高考在读懂诗歌内容考查方面越来越突出。基于此,本文章对高中语文诗歌“守本”阅读路径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守本”;阅读路径

引言

诗歌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模块,尤其是针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开展关于动态学习资源应用的要求,提出需要拓展诗歌课堂的实际教学内容,采取短诗深教的方式,为高中语文教师提供可以参考的诗歌教学结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形成以“读诗·读人·读意象”和“品诗·知人·入意境”为主要表现的诗歌教学层次性教学结构。

一、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

(一)学生对于学习古代诗歌的错误观点

虽然目前社会各界都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是多年应试教育所形成的思维还是在社会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古代诗歌的“诗性”中所具有的韵律和形象环境塑造之美因为分数的需要被的“肢解”成各种题型题类,完全失去了美感,让“诗性”成为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这也是对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侮辱,尤其是在曾经“唯分数论”的影响下,学生认为在语文考试中古代诗词所占的分值太少,并且古代诗歌的学习内容太过繁多,实在是没有必要去“浪费时间”学习,这种唯利的现实观点无法让学生体会到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更别提让学生领悟诗歌的“诗性”了。

(二)教师古代诗歌综合素养有待提升

古代诗歌的教学质量与教师的古代诗歌素养具有密切关系,国内文学界用小众文学概括古代诗歌,同时,在快节奏的社会背景下,国内各地区主流人群更喜欢阅读故事、听故事,极少将精力投注在诗歌阅读中,更喜欢购买小说,而非收集诗集。此外,大部分教师不具备丰富的诗歌体验与充足的诗歌知识储备,在工作原因、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多方面影响下,也不会深入接触古代诗歌;这也导致国内大部分语文教师不具备较高的古代诗歌素养,在围绕古代诗歌教学内容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主要以完成具体的教学目标为主,不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引导,也未能将古代诗歌的魅力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三)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当的方法

部分教师在进行古代诗歌的教学时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无法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诗词中所具有的诗意及古代诗歌所能够呈现出来的人物形象与作者的作诗感情,这样学生无法对诗歌有完整的了解,更是无法感受“诗性”来体会诗歌所特有的韵律美,部分教师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也只是一味的让学生去刷题,然后教师再对题型进行讲解,虽然这种“题海战术”可以针对性的让学生进行训练,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考试中获得较高的分数,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弊端也是很明显的。

二、高中语文诗歌“守本”阅读路径

(一)言语的古意准确理解

常言说:古诗文鉴赏,即为古诗里有古文,古意,但是学生所说、所用、所看大多为白话文,虽有学习古文,但还没有形成能力,所以在读诗歌时就会常常出错,如果一首诗歌连字词理解都做不到,鉴赏就是空中楼阁般的虚幻美好,纵然世间对一个事物的理解可以是多样的,多角度的,但是并不意味理解不分正负与对错,所以理解古诗中的古文意显得尤为重要,如杜甫《岁暮》中“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中的日是每天之意,但是有的同学就理解成太阳流血了,不知日是一个时间状语,写时序岁末、人生暮年的杜甫看到战乱中人民天天流血,国家处于危难之中的影响,导致鉴赏离题万里。诸如此类,像杜甫《九日蓝耕会饮》“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中的“倩”为请之义,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中的机是机心,是用世之心,为官之心。正确理解古义要有古文能力,还要深厚积累,见多识广,合理化的推断,方能准确理解。

(二)秉承“知行合一”理念区分文本类型

以阅读《诗经》为例,教师要想引导学生“入境”,可从读题目、分析作者、读诗句、读注释、翻译诗歌几个步骤入手。有感情的、完整的多次朗读诗歌,探究句子的句式、停顿、轻重音、语调,分析教师所提供的诗歌画面与自己联想之间的差异等,都对学生把握诗人情感和诗句背后的内在意蕴大有裨益。一些教师喜欢用角色扮演或对比阅读已经学过的诗歌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入境”。实际上,要想引导学生快速“入境”,教师还需要让学生明确,在分析诗歌时,要将着眼点落在实实在在的事物上。

(三)聚焦诗中人物与特定意象

探究诗歌是细致入微的过程,学生很多不及细思,就意象、意境、手法、情感,技术化或程序化的肢解诗歌,缺少了一个条理缕析的过程,更少了一个中心意思。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不明写景指向,如能景物聚焦到诗中人物身上,就可知长江三峡的壮丽山水的环境汇聚于昭君村周围,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的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而后借昭君发感慨。诗歌中的物象,是诗歌情感表达的载体,如果诗歌里有人的形象,一定要把景象和人物形象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再去寻求作者的情感。人物形象的表达可能是多层面的,有的是表现人物的生存环境,有的是表现人物的品性,也有表达人物的个性旨趣等等,聚焦诗中人物与特定意象,推测作者的隐含情感,才可以实现和作者情感的融通。

(四)以感悟作者情怀为重点的教学目标不能变

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诗言志”,相较于其他文学体裁,诗歌对情感的抒发最为直接。它通过直觉感知世界,运用形象思维描绘世界,借助想象力表达对生命的感悟和理解,是最为感性的一种文学体裁。对于青少年来说,高中阶段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在语文课程中,历经千年锤炼、过滤而流传下来的古典诗歌的情感体验价值无疑是最大的。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人情怀,融进诗歌作品的思想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古圣贤先哲的道德感化,并反馈于社会,正是高中阶段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无论教程编排体系如何安排,编者的着眼点在哪里,在古典诗歌阅读教学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结束语

当然,诗歌中也要注重学生的原初感受,这种感觉是学生在没有任何外在因素的影响下独自完成和作品的直接感受,而后用所学对原初经验进行加工与完善,在思维的合理性与严密性的加持下,实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也以诗歌的“守本”阅读为根基,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在诗歌拓展的时空里,走向生命的广度与深度,使诗歌的血脉成为文化的基因,经久不息,永远传承。

参考文献

[1]林斌仙.探析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阅读教学误区[J].基础教育论坛,2020(28):13-14.

[2]曹川平.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探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15):15-16.

[3]文仪.群文阅读“五步法”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08):86.

[4]王海燕.高中语文诗歌阅读课堂教学策略讨论[J].高考,2020(08):87.

[5]马超.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诗歌阅读教学策略探讨[J].高考,2019(2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