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乐思是激活思维的有效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9
/ 2

浅谈乐思是激活思维的有效途径

罗绮莎

汕尾市海丰县海城镇第二小学 516400

【摘要】学生的思维不是自然发生的,亚里士多得曾精辟地指出:“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乐于思考、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激活思维;多思;勤思;深思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习质量的高低。笔者在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去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诱发,引导多思

激发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是兴趣。教学中笔者积极采用设疑的手段,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思考有关问题中主动获取知识。

1.设疑思考。从教材内容出发,在知识的关键处、思考的转折处、理解的疑难处、规律的探求中精心设疑,诱发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商不变性质较为抽象,教学时笔者指导学生观察:6÷3=2;60÷30=2;600÷300=2……思考这样的问题:①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商呢?②从下往上看,被除数和除数又是如何变化?商呢?③这反映了什么规律?学生带着具体问题观察、分析具体例子,思考、探索、领会了“商不变性质”之后,笔者又要求学生联系实例理解“同时”、“相同”、“不变”等关键字眼,从而加深了对“商不变”的理解。

2.操作导思。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联系教材内容,进行演示实验或指导学生操作,在操作中思考,领悟有关知识。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一课中笔者让学生准备若干个面积1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小正方形,上课时要求学生用小正方形在纸上摆、画、拼。先让学生拼成长3厘米,宽2厘米长方形,数一数它的面积,量一量其长和宽,想一想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什么联系。然后让学生看课本例1,用学生自制的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量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面积,引导学生联系上一例寻找规律,通过摆、拼、量等操作,开动脑筋,探究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系,从而较透彻地理解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3.练习导思。精心设计富于思考性的练习,引导学生在练习时主动地思考问题,主要有:

(1)一题多变。

a.修路队挖水道,3天挖了450米。照这样的速度,一条长1500米的水道需要挖几天?

b.修路队修水道,前3天挖了450米,照这样的速度再挖1500米,一共要几天?

c.修路队挖水道,前3天挖了450米,照这样的速度,一条长1500米的水道,剩下的还要挖几天?

(2)一题多解。例如:简算16×25,要求学生用多种形式计算。结果学生列出算式有(10+6)×25;(8+8)×25;8×2×25;4×4×25。有的还列出(10+4+2)X25;(4+4+4+4) X 25等算式,这样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

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是新授,还是练习、复习课,笔者都尽量引导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在多思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形成思维习惯。

二、激疑,鼓励勤思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有疑开始的。所以笔者在教学中不仅普于“给疑”而且有目的地激疑,促使学生养成勤思善问的良好习惯。

1.激疑。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好奇,遇事都要问个为什么。笔者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节,笔者先让学生自学回答每个月份各是多少天,告诉学生7月、8月两个连续大月的由来以后,问学生:大家还有什么问题需要问吗?有个学生发问:为什么二月份是28天,有时是29天呢?笔者表扬了他大胆质疑的精神,适当启发: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从中减去4个小月和7个大月后余下多少天?学生推算后回答:28天5小时46秒。笔者就说为了记忆方便就把二月份定为28天,然后就故意不再讲下去,望着同学们。这时又有同学发问:那5小时48分46秒呢?笔者说:对呀!怎么办呢?大家都来想一想。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分析,懂得每4年相差23小时15分4秒,接近一天,就把这一天加在二月里,即29天,所以四年中也就有了一个年。这样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在教师引导下解决问题,对知识理解得较深透,掌握得较牢固。

2.质疑。学贵有疑,敢于质疑。笔者在平时引导学生预习、听课和阅读中,随时把疑难问题记下来,提出来。如教完“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知识后,笔者让学生质疑,就有学生提出:“用两条同样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它们的面积是否一样大?”“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一样大,它们的周长是否也相等?”总之笔者每节课都尽量给予学生质疑机会,从中把大量的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给予疏导、释疑、解惑,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议论,启发深思

议论是推动思维的媒介,它可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由此而展开思维交锋,解决交流中出现的矛盾,使学生表现自我,深入思考,不断推进知识内化,发展智力。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注意把思考和议论结合起来,围绕教学重点和关键性的东西,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考问,自由向教师发问,发挥自己的创见,因而思维更加深刻、全面。例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计算8500÷200时,笔者提出:余数究竟是1还是100呢?为什么?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开始是独立思考,继而是小声讨论,后来竟成了热烈的争论。笔者让学生发言:

生1:8500是85个百,200是2个百,余数1是1个百;

生2:我们在计算是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0倍,这样计算出来的余数就比原来缩小100倍,所以余数应是100;

生3:不用简便方法计算,余数是100;

生4: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同时划去两个“0”,除完后要在余数的末尾添上两个“0”;

生5:余数“1”是在原来的百位上,百位上的1就是100;

……

这里,连平时成绩中下等的同学也开动脑筋,积极发言,大家学得深透,也学得愉快。

几年来,笔者重视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会动脑、敢提问、乐研讨,思维能力得到了不断发展,教学收到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云侠.问题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08期

[2]王兰许.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乐思巧思善思[A];2015年8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