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摘要: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底蕴的体现,是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加强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等方面的状态,潜移默化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达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目的。在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方面,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主力军和行为主体是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成败关键就是激发师生的主动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育人功能
引言:小学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通过长时间逐步形成的一种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的主体是学生,主要导向是育人。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而建设小学校园文化的宗旨应该是以下五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个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极大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在提高整体的办学水平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加强校园的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
加强小学校园的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一步,一个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齐备的校园可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让学生感受到美,从而激发出他们对校园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比如完善教学基本设施,建设标准的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计算机室、办公室等等,在完善各项教学必须的功能室的基础上,再建立学生活动中心、成果展览室等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除此外,绿化校园、美化教室,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环境也很重要。有规划与设计地提高小学校园的绿化程度,设立醒目的警示牌、提示牌、教育牌等来提醒小学生的行为规范,如在草坪上树立“生命与草同行,请爱护小草”的提醒牌,以此帮助师生树立保护校园的意识。班级内设计栏目墙、黑板报、读书角等,营造温暖积极的班级氛围,建设班级文化。
小学校园是培养学生文明素质的载体,不仅仅只是个学习生活的环境,校园里出现的一字一句,一草一木都能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行为规范,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
二、加强校园的制度和思想道德教育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核心就是精神文化建设,重点就是培养良好的校风校纪和思想品德教育,打造出小学校园的特色文化,体现小学的凝聚力。这其中就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因此首先要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教师再去落实精神文化的建设。
比如,积极开展相关的教师教育活动。开展教师讲座、树立教师楷模榜、组织学习师德规范、奖励优秀教师等活动,增强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敬业奉献的师德师风,积极加强班级和学生精神文化建设。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的主体。学校通过人性化的方式向师生等群众征集意见,不断修改完善校纪校规,树立具有特色的办学理念,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完善学校的管理组织,从上到下,从校园管理职位到班级班干部,如安全员、卫生员等,保证校园制度的落实。教师通过完善班级制度加强学生的纪律意识,通过不断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的优秀学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建设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优秀学风。
三、加强校园的课余文化课程及活动建设
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活动,现在的教育愈发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利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充实学生的校园生活,减少不良活动在校园内的滋生蔓延,让学生在劳逸结合中更加健康的成长学习是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大目标。
比如,文化类活动的开展。如举办主题演讲活动,利用“文明”“礼貌”等主题演讲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习惯;组织国庆、六一等节日汇演,发掘学生各项表演方面的特长;开展“安全”、“环保”等主题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安全环保意识;开展书香活动,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书目,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建设校园社团,在兴趣社团中开展兴趣课程,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爱好,帮助学生形成特长,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建立学生会等社团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利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从而达到校园文化育人的目的。
结束语
校园文化体现着一所学校的校风和精神面貌,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更是承担着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情操、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初步培养的重任。通过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营造适合本校的特色文化氛围,才能极大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整体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建设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但是,这也需要全校师生及社会家长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齐德义.浅谈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与育人功能[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9(03):50.
[2]饶水根. 浅谈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育人功能[C].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2018(二).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