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学校 植物科学系,重庆 400000
摘要:本文着力于探讨人才适应性角度下中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从多元角度构建动态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系统,以便培养出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避免企业花费大量精力对毕业学生开展“二次教育”方能上岗的问题,满足新时代国家战略要求。
关键词:中职物流;人才适应性;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基金项目]2021年中国物流教改教研课题计划面上重点课题项目“物流与供应链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适应性与培养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ZW2021248)。
1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国家和社会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对于人才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升。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明确指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要求“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这也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转段升级的机遇期。因此,探索和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是职业院校抓住新时代机遇,把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培养能够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物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生产端和消费端,实现商品流通的重要桥梁。自2009年物流业正式通过国务院审议列入中国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后,物流行业进入了飞跃发展期。据中物联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298万亿元,较2009年的96.7万亿元增长了两倍多,物流业景气指数平均为53.5%,物流行业从业人数快速增长。 在“工业4.0”、“互联网+”大背景下,物流行业仍有巨大的活力和潜力,对智慧物流的需求也更加旺盛。因此,中职学校要加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构建多元的、动态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系统,以便培养出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避免企业花费大量精力对毕业学生开展“二次教育”方能上岗的问题,满足新时代国家战略要求。
2 中职学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现况
自2007年起,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以后,国家陆续出台多条政令,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年-2030年)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关于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的意见》等,中职学校一直在探索研究人才培养的模式,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求。
目前主流的模式有“2+1”分段培养、订单班、课证融通、工学交替、双主体、产学研合作式等[1],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则主要以学生“交试卷”为主,考核方式单一,评价标准简单,对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核比重并不突出,对学生职业素养和未来职业发展能力的考核并不重视。评价主体单一,考核者多为学校管理部门和授课教师,较少有企业和社会的参与[2],导致校企间人才培养的供需吻合度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物流专业“招工难”与“就业难”的情况屡见不鲜,无法实现“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目标。
3 构建基于人才适应性的中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一个全方位的,多维度、多层次、多视角的,动态的系统工程,因此,其评价主体应当多元化,学校、企业、社会都应参与,并提高企业和社会评价的比重,确保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物流行业、物流企业的需求相一致。考核内容上,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竞赛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应用解决问题能力等进行全方面的、过程化的评价,并根据物流行业发展和未来趋势进行动态调整[3],提高物流专业人才适应性程度。毕业学生的职业追踪也应纳入评价体系,拉长评价周期,建立长期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辅助人才培养方案的诊断、调整和改进。
3.1校企共同制定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方案和标准
提高人才适应性,就是要让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需要的员工完美衔接。因此,在指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标准时,应当以提高学生职业适应性,培养学生职业竞争能力作为指导原则,将物流行业从业资格标准,物流企业岗位具体要求和物流专业课程结合起来。打造校内外导师相结合的教学团队,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职业认知思维规律,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通用理论知识学习,校内综合能力实训学习与校外企业跟岗、识岗、定岗对接在一起,形成层层递进,双线并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社会和行业的变化,每隔三年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修订。
校企共同制定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方案下中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 | ||
序号 | 评价指标 | 评价内容 |
1 |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 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准确,能够与企业需求匹配 |
2 | 专业建设方案 | 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方案切实可行,课程设置与现实需求一致,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适宜;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匹配 |
3 | 教学计划 | 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与校外实习时间的比例;专业理论课、通用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比例;校外实习中的轮岗充分,强度适宜 |
4 | 师资水平 | 专业理论课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数量;通用理论课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数量;“双师型”教师在专业理论课教师中的比例;专业课教师到企业跟岗实践的情况;企业导师的数量;企业导师从业年限; |
5 | 教学保障 | 教学场地和硬软件设备符合教学需求;合作企业的数量和级别符合教学需求;师生配比恰当;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切实可行 |
3.2搭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物流行业一线岗位对动手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人才培养中要注意理实一体。校企合作建设实训中心,搭建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给予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对专业设备的安装、操控、维修和调试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接触,以实践经验来促进理论知识的吸收,用理论知识的巩固来实现创新的探索。技能大赛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活动,学校应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给予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由于我国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于中职学生的“准劳动者”身份,学校还应组织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和相关岗位证书,启动“1+X”证书制度,帮助学生获取从业资格,实现学历证与技能证的双证融通。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上中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 | ||
序号 | 评价指标 | 评价内容 |
1 | 实训中心 | 实训中心的场地和设备符合教学需求;实训室能模拟实际工作场景,有助于学生岗位技能的形成 |
2 | 技能大赛 | 学生参与校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的情况 |
3 | 职业资格证书 | 学生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和相关岗位证书的数量 |
3.3建立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从学校和企业两个层面上建立起对学生的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打破现行的单一化,实行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学校和企业相结合,教室考场与实习现场相结合的多元考核方式。积极探索,优化考核指标,从学生的隐形素养到显性能力全覆盖,注重过程跟踪,评价主体包含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学生,让中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更加真实有效。
学校对中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 | ||
序号 | 评价指标 | 评价内容 |
1 | 专业科目成绩 | 专业科目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加权平均分 |
2 | 通用科目成绩 | 通用科目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加权平均分 |
3 | 实训科目成绩 | 实训各项目参与和完成情况,实训现场操作水平 |
4 | 学生的思想素养 | 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奉献与服务意识;爱护公物;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爱劳动; |
5 | 学生的身体素质 | 体能测试 |
6 | 在校其他表现 | 在校参与各种活动的情况;在校担任学生干部的情况 |
企业对中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 | ||
序号 | 评价指标 | 评价内容 |
1 | 学生的道德品行 | 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奉献与服务意识;爱护公物 |
2 | 学生的职业素养 | 企业忠诚度;岗位责任感;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任务执行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急处理能力;抗挫力和抗压力 |
3 | 学生的工作能力 | 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专业技能操作水平;岗位工作完成效率;持续学习能力;多任务衔接处理能力;信息技术掌握和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
4 | 学生的职场形象和礼仪 | 穿着打扮;寝室卫生; 语言交流文明程度 |
3.4 建立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机制,构建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可以作为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检验。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行业协会,企业,校友会等都可以参与评价,以获得更全面的评价数据,及时改进人才培养工作。
中职物流专业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 | ||
序号 | 评价指标 | 评价内容 |
1 | 毕业率 | 毕业人数与入学人数的比率 |
2 | 就业率 | 实际就业人数与应就业人数的比率 |
3 | 就业专业对口率 | 专业对口就业人数与实际就业人数的比率 |
4 | 毕业生职业满意度 | 毕业生对工作环境和内容的适应度;毕业生在校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中所需知识的契合度;毕业生自我职业能力认可度 |
5 | 毕业生职业收入 | 毕业生职业收入与社会同龄同岗位同学历人员收入的比较;毕业生近五年职业收入的平均涨幅 |
6 | 毕业生职业稳定程度 | 毕业生首次就业的从业时间;毕业生一定时期内的平均离职率和再就业率;毕业生的转行率 |
7 | 毕业生职业发展能力 | 毕业生在行业内的竞争能力;毕业生职位晋升状况;毕业生在就业单位的个人贡献力量;毕业生的职业潜力 |
8 | 雇主满意度 | 雇主对毕业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综合满意程度 |
9 | 社会评价 | 毕业生参与社会公益服务的参与度 |
4 总结
本文从提高人才适应性角度出发,探讨中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共同制定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方案和标准,搭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着力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能力、技能竞赛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应用解决问题等能力。在人才质量评价中,构建学校、学生、企业、社会多主体的,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多维度的,长周期的,动态的人才评价体系,尽可能实现人才质量评价的全面性、真实性和客观性,为改进中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中职物流专业人才适应性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远会.重庆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研究. 中国职协2017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一二等奖),2018(05).
[2]陈小梅,王海灵. 基于DEMATEL的校企合作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物流技术,2020,39(08):143-149.
[3]许道云. 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物流科技,2020,43(03):169-171.
[4]向凌云,杨豪虎. 基于第三方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6):169-171.
[5]袁武,孙建平,李阳,陈璐,潘炎松. 高职物流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轻工科技,2017(04):187-191.
[6]段圣贤.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策略研究-以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物流科技,2017(08):151-154.
作者:符杨
联系电话:13668063877
电子邮箱:1148599021@qq.com
通讯地址:重庆市高新区白市驿镇重庆市农业学校
邮编:400000
有事请与我联系!感谢!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