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慈溪市庵东镇中心小学
【摘要】童谣,读来朗朗上口,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认知规律,在小学低段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统编教材“和大人一起读”、“识字单元”、“快乐读书吧”等板块中,我们也能看到童谣的篇幅有所增加,但现在依旧存在童谣教学意识薄弱、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素材匮乏等情况,甚至还导致上述板块学习的随意。笔者仔细观察了统编教材童谣的编排,发现编者选材的特点,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有创意的创编等方式落实童谣的阅读与延伸,以期让童谣成为助力,而非“鸡肋”。
【关键词】童谣 编排 诵读 创编
《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童谣历史悠久,有着浓厚的文化基奠,它形式短小,内容浅显易懂,讲究韵律节奏,便以传唱诵读,是低年级儿童开启语文学习的有效载体,不仅可以丰富儿童的词汇,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美好情感,感受丰富的文化。
但现在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弱化了童谣的教学地位,可能仅仅只是简单的诵读或者背诵,这样一来不仅没有发挥童谣本身的教学作用,也使得它们所在的板块教学变得鸡肋,常常以一种敷衍之势进行教学。笔者认为童谣对于儿童的语言学习具有启迪的作用,可以培养儿童的语感,还能激发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是值得我们教师去细细钻研的。
立根:统编教材中童谣的选取及编排特点
统编教材小学低段语文教科书中,在“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我爱阅读”“识字单元”等板块中增加了多篇幅的童谣。一些老师容易将童谣与儿歌混为一谈,虽然两者有一定的共同之处,但我们还是要有区别意识,通俗意义上的童谣是一代代人口耳相传的,在儿童口中传唱,形式简短读来朗朗上口的歌谣。笔者对低段统编教材中出现的 “童谣”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具体见表1:
| 所在单元 | 板块 童谣 |
一上 | 二 | 和大人一起读 《剪窗花》 |
三 | 和大人一起读 《谁会飞》 | |
八 | 和大人一起读 《春节童谣》 | |
一下 | 一 | 快乐读书吧 《摇摇船》《小老鼠,上灯台》 |
二上 | 二 | 识字 《拍手歌》《树之歌》《田家四季歌》 |
| 我爱阅读 《十二月花名歌》 | |
二下 | 三 | 识字 《神州谣》《传统节日》 |
(表1)
通过梳理,我们可以看出,统编教材在进行童谣的编排时,是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从一年级上册“和大人一起读”到二年级下册的“识字单元”,童谣学习从大人陪着学到利用童谣自主识字,这是一个稳步提升的过程。《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童谣凭其自身特点,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智,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感受汉语的魅力。统编教材选取的童谣就具备了这些特点:
(一)厚重的文化色彩
童谣是一座桥,将传统文化与孩子们的生活连在了一起。在诵读的过程中儿童会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为传统文化的教育奠定基础,拓宽低段学生的知识视野。如《剪窗花》、《春节童谣》、《传统节日》介绍了传统手工艺和我国的传统节日、习俗等。
(二)丰富的识字资源
二年级上册和下册的童谣都被安排在了“识字单元”,因为很多的童谣蕴含着丰富的识字资源,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工作室编写的《神州谣》,辅助孩子来认识“州”“涌”“峰”“耸”“隔”等字,会写“州”“岛”“峡”等字。再如《树之歌》,学生认识了那些树的名称的过程就是识字的过程,“梧桐”“松柏”“枫树”等。
(三)真实的兴趣激励
一些童谣短小押韵,非常适合学生的诵读与模仿,降低了语言学习的难度,易于低段学生接受。像《摇摇船》《小老鼠,上灯台》是许多孩子耳熟能详的,在语文书中见到自己常常听见的童谣,这是多么有意思的一件事。而且这些童谣音律感强,读来朗朗上口,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就被激发出来了,这对之后的语文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四)有趣的生活常识
童谣还是一种融合了许多知识的文学形式,常常会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知识,例如《谁会飞》中告诉学生“鸟会飞、鱼会游、马会跑”,还形象地说明它们怎么飞、怎么游、怎么跑。再如《田家四季歌》就是一幅农家的四季图,依次描写了乡村人家一年的农事活动,尤其让长期在城市的孩子知晓了四季农作。这样蕴含着有趣生活常识的还有《十二月花名歌》、《神州谣》、《树之歌》等。
汲水:落实诵读的童谣阅读教学
根据上述特点,结合现在的童谣教学现状,笔者在自己的课堂上也进行了一些阅读实践,期望着将童谣教学落到实处,让学生在读中能够真正地体会到童谣带来的趣味、知识味、文化味。
(一)多种方式练诵读
童谣的韵律非常适合诵读,除去普遍的老师示范读、男女生赛读、师生合作读等方式,笔者特别关注了童谣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有时还会创设情境让孩子们能够读出真正的童谣味儿。
1.关注特点,感官辅助
与一些诗歌、儿歌类似,童谣的朗朗上口其实与叠词、押韵等语言现象、规律有关。赵志祥老师在教学《童谣童趣》一课时,在学生诵读《传统节日》这首童谣时就引导他们关注其中的“韵脚”。笔者在教学《摇摇船》时,就引导学生关注“摇”“桥”“宝”“包”“糕”这些字,学生对于这些韵脚稍稍读重一些,童谣味就显出来了不少。
在关注特点的基础上,再用感官配合朗读——点头、拍手、跺脚,读出童谣的韵律。例如《拍手歌》我就让同桌“你拍一,我拍一”,真实地体验拍手歌的感觉;《传统节日》《剪窗花》我让学生拍着手读、拍着桌子读,学生打着拍子,读得可有劲啦;《谁会飞》是问答形式的童谣,我就让同桌互相看着对方,一人问一人答,当看着别人表情时才能感觉什么是问,什么是答,这一次问答的练习还为《比尾巴》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2.依托情境,深入感受
叶圣陶先生:“读书心有境,入境时为亲。”低段孩子因自身知识面的局限、语言的匮乏等问题,对于一些难读难理解的童谣是似懂非懂的,比如《剪窗花》,一些孩子就以为只是简单的剪纸。因此在教学时,我创设了过年的情境,播放视频,展示图片,让学生在浓厚的氛围中感受剪窗花的喜悦。
(二)群谣共读扩眼界
赵志祥老师在千课万人的活动中就关注了童谣的群文阅读,以《传统节日》为例,通过趣味问答的方式串讲了《过年啦》《过新年》《贴窗花》《年谣》,在讲解的过程中还展示了十二生肖、乞巧节等中国传统文化,学生在这堂课在学会的已不单单是诵读,还有童谣中浓厚的传统文化。
在赵老师的启迪下,笔者在教学《剪窗花》时,也翻阅了一些资料,选择了一两首适合学生诵读的童谣,学生通过共读发现剪纸的妙处,感受到剪窗花这一传统手工艺带来的美感,体会到了我国民间习俗的趣味。在过年时家家贴满窗花,蕴含着喜气洋洋,窗花也寄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再如教学《传统节日》时,我们还可以就一些传统节日搜集童谣,像《盼年》《中秋节》《小月饼》《捏元宵》等都非常适合群谣阅读。低段的孩子仅靠一首童谣可能并不能马上知晓理解我们传统节日的意义,这时候教师再引入有关传统节日的相关童谣,学生就能在诵读的过程中逐渐感受传统节日的韵味,知晓相关的习俗等。
有些群谣阅读还是极具趣味的,就像《摇摇船》《小老鼠,上灯台》是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就会的,这样的童谣其实还有很多,有些还极富我们慈溪的地域特色。因此在教学时,我将《打荞麦》《郎郎郎》也进行了展示阅读,让孩子们不断体味童谣中的童趣。
《打荞麦》:一萝麦,两萝麦,三萝四萝打荞麦,噼里啪,噼里啪,大家一起打……
《郎郎郎》:郎郎郎,骑马到低塘,低塘一头碰,直落到化龙,化龙到低塘,拆落市高王……
三、破竹:指向创编的童谣延伸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写话这样明确:“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笔者认为童谣不只是简单的诵读,它也是低年级孩子迈向写话的推动力。教师要“从学生中来,并且高于学生”,我们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试着编童谣,创编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内化的过程,所学的范围也不能局限在单篇童谣中,应该让童谣的创编融在课文里,融在生活里。
很多学生在刚开始接触童谣后就显现出了自己创编童谣的能力。就像拼音教学jqx,班中的孩子在观察了图片后,根据教学的内容进行了创编——小ü小ü有礼貌,见了jqx就摘帽。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和音韵美。在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因抓住各种机会,可魔方、可整合、可创编,让童谣教学不局限于课堂。
1.整合汇编
教师还应抓住各种契机为童谣的创编铺路,笔者在教学时发现一上多个语文园地中提到了“笔顺规律”,于是就引导学生试着编一编童谣,方便我们书写记忆。在师生的合作下,我们整合汇编了一首《笔顺歌》:写字笔顺真有规律,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上再下先左再右,先写中间再写两边,先里后外最后封口,一笔一画要写整齐。
虽然只是简单的汇编,但是师生共同创编童谣,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2.创意续编
在充分的诵读后,学生往往能够模仿着所学童谣的样子进行续编。笔者在教学《谁会飞》时,有意识地先渗透不同动物的动作。
【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们还喜欢什么动物?
生1:我喜欢小兔子。
师:喜欢小兔子的什么?
生:小兔子特别可爱,蹦蹦跳跳的。
师:哦——小兔子跳起来什么样啊?
生:两只耳朵一甩一甩的,后脚用力蹬,一蹦一蹦的。
在经过这样的对话教学后,到了最后的创编环节,这个孩子就续编了一节有关小兔子跳的童谣。其他孩子得到启发后,也创编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童谣,虽然没有特别关注韵脚,但是读来也是极富童趣的。
3.全新创编
有时候我们也可以改变“童谣——童谣”的模式,试着从课文入手,让课文也成为童谣创编的好载体。儿童作家曹文轩指出:“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来源于童谣。”笔者在教学《青蛙写诗》时发现,这首儿歌将枯燥的标点学习用有趣形象的水泡泡、小蝌蚪、一串水珠来表示,几次有意思的对话让孩子们明白标点符号的作用。教着教着,我想这不也可以创编成童谣吗?于是,在第二课时的最后,我与孩子们一起合作着进行了一次全新的改版,还融入了“问号”的学习,实现了“课文——童谣”的跨越。
句号像个小圆点,它一出现话说完;小小蝌蚪来停顿,句子中间它可安;
六点就是省略号,表示意思还没完;问号像个小耳朵,疑惑不解找它玩。
低年级的孩子正值语文的启蒙期,童谣的教学意义是非常大的。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整合式的群文阅读、有提升有层次的创编让童谣的学习变得更具实效性,希望低段的孩子能在学习童谣的过程中丰富词汇、学会表达、提升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基于统编教材的小学低段童谣教学研究》杨奉霖 2020.3
2.《童谣里的传统文化》曹向荣2018.10
3.“千课万人”课例《童谣童趣》赵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