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桐乡市 濮院小学教育集团毛衫城小学 314502
摘要:在新课程教育背景下,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如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是数学老师在小学教学工作中所关注的要点。在数学课堂中,小学老师通过开展合作实践活动、科学评价教学效果等方式进行多元化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数学教学;实践操作;策略研究
引言:以往的数学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且侧重记忆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较低,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不高,对教学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数学老师为了有效降低数学知识点的难度,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对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与改造,并增设学生的动手操作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提高动手实践能力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生处在好奇心旺盛的阶段,在课堂中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的状况,为数学老师开展课堂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小学数据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使得学生较难理解数学相关知识点,学生的学习热情较低。数学老师在课堂中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
2、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数学课堂中,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将课堂知识与学生的动手操作环节紧密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的方法
1、开展合作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开展合作实践活动是数学老师对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改进,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当中,数学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环节,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日常学习与成长奠定基础。实践活动具有多种不同的形式,数学老师可以结合课堂知识点,挑选合理的实践活动形式,有助于提高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帮助学生减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数学老师来讲,开展合作实践活动,将数学知识点融入到学生的动手操作环节当中,可以加快教学进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并掌握学生实际学习状况,从而为下一次的数学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在合作实践活动当中,数学老师将课堂知识与实践操作环节相互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在操作的过程当中了解数学知识点,巩固所学的内容,加强自己的知识应用能力。此外,数学老师需要在合作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学习交流,并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数学老师在课堂中,围绕着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章节内容开展合作实践活动之前,要求学生准备一把尺子,一张纸。在课堂教学当中,数学老师制定“长方形和正方形”活动单,并对学生进行每组3~5人的分组,并通过小组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课堂知识,进行实践操作。以下为具体的活动单内容。
活动项目一:测量数学教材的周长。数学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尺子测量数学教材的周长,学生运用尺子测量其数学教材,在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周长知识的了解。数学老师将周长知识与学生的数学教材相互联系,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
活动项目二:画长方形与正方形。数学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尺子在纸上画出每一个方格的边长为1厘米的方格图,且方格图的边长为5厘米,并要求学生在方格图中画出长度为4厘米,宽度为3厘米的长方形与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学生画出方格图后,通过数方格数量画出其图形。数学老师引导学生计算两种图形的周长,学生根据方格的数量计算出方格图中的长方形的周长为14厘米,正方形的周长为8厘米。数学老师引出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将长方形的长度、宽度以及正方形的边长数值放入公式当中,并得出两种图形的周长。最后,老师引导学生将用公式得出的周长结果与动手实践所得出的周长结果进行对比。
活动项目三:进行解题。进行数学解题是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的有效方法,也是考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的有效途径。数学老师挑选与“正方形与长方形”教学内容相关的应用数学题,并且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思考能力。在此过程中,数学老师应给学生出难度适中的应用题,巩固学生对周长知识的了解,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完成活动项目之后,数学老师给学生提供5~10分钟的小组互动环节,引导学生总结出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并提出在学习过程中较难理解的部分,并按照小组的方式进行发言,其他小组通过倾听巩固所学的课堂知识点,提出自身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对知识点的了解,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2、引入情境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课堂中,数学老师引入情境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老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可通过新媒体手段获取与课本知识点相关的视频、音频等材料,并且在课堂中进行放映。掌握课本中的主要知识点是学生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前提条件。因此,在课堂中,数学老师需要引入情境化教学方式,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并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在课堂中,数学老师讲解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中的“年月日”章节中的“24小时计算法”时,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可通过情境化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数学老师向学生提问:“请问咱们的第一节课是几点结束的呢?”学生回答:“九点四十五”,老师继续问,“请问咱们的第二节课是几点上的呢?”学生回答:“九点五十五分”,老师回答:“学生回答的正确,那第一节课结束到第二节课开始,需要经过几分钟呢?”之后,数学老师进行课堂教学,讲解两个不同时间的加减计算方式。
3、有效评估教学效果,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老师需要科学评价课堂教学效果,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状况,有效掌握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与重点环节,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数学老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准确的评价,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开展动手实践课堂提供依据。例如,在课堂中,数学老师讲解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中的“多位数乘一位数”中的“笔算乘法”章节后了解到,学生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的计算方式并不太了解,并没有有效掌握其笔算算法。数学老师需要在下一节数学课当中,针对性地讲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的比算算法,加强并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
结束语
小学数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难度较高,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较低,为数学老师开展课堂教学工作带来了挑战。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数学老师在课堂中,需要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环节,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的有效性,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当中学习,思考,应用知识,并掌握课堂知识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杨艳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分析[J].华夏教师,2019(33):63.
[2]张明.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性的论述[J].学周刊,2018(11):84-85.
[3]祝秀琴.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论述[J].学周刊,2017(06):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