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探究 游戏化课程——幼儿园大班探究式主题游戏课程的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1
/ 2

沉浸式探究 游戏化课程 ——幼儿园大班探究式主题游戏课程的实践研究

丁玉秀

长兴县龙山幼儿园

摘要:幼教的改革促进了幼儿教育模式的革新,游戏化的课程理念不断深入,幼儿一日活动中游戏几乎贯穿其中,游戏和幼儿的课程已经充分融合。解读《指南》和《纲要》的精神,不难体会到:在游戏中,幼儿受教更为容易,游戏在幼儿的整个活动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是五育并举的必要手段之一。因此,我们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主题式的探究游戏形式来使课程顺利进行,挖掘游戏在大班幼儿学习与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探究式主题 游戏课程 实践研究


教育部要求幼儿教育要贯彻游戏化的教学理念,要以游戏为基础,在各项游戏活动中引领幼儿习得经验、提升水平。同时,要探索新的教学形式,在与游戏的协作中开展活动,体现现代的教学理念,让游戏和课程充分融合。在我园大班幼儿的主题游戏课程中,发挥大班幼儿的主体能动性,让其在游戏中探析学习,充分调动手、脑的协作,促进幼儿各项机能的协调发展。

一、放眼世界,进行探究式游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在他们的眼眸中,世间万物都是探究和游戏的源动力。童年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在幼儿心中,有一个奇妙的世界,他们能发现平凡中的神奇和简单里的快乐。

基于兴趣,激发探究的源动力

幼儿的好奇心总是伴随着认知的提升而深入的,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孩子们对于科学探究十分有兴趣,所有关于宇宙、地壳等科学知识对他们都具有十分强烈的吸引力。加上我们的图书区有《神奇校车》系列绘本,孩子们经常围在一起,讨论绘本故事的内容。看到这样的情况,我灵机一动,何不趁孩子们兴趣正浓,引导他们进行科学探究课程的生发呢?

虞永平教授提出:“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发和促进幼儿学习的过程,帮助幼儿获得新经验。”因此,儿童的兴趣和儿童的需要是游戏课程的新开端。因此经过设计,我们带领孩子们边游戏边探索,孩子们十分兴奋,兴趣高涨,对于教师的提议,都能积极完成,而且还产生了许多新的观念和想法。每当此时,我都鼓励孩子们大胆探索。通过活动,孩子们不仅增长了知识,还提升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思维也变得灵活。

拓宽视野,引领探究的深度性

以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为核心的“高宽课程”的学习环境理念中指出:户外的环境也是儿童欣赏大自然的美丽与奇观,感受光线、温度、风力变化的场所……这里,我想到了陶行知先生,他的教育理论中指出:要给儿童更广阔的课堂,让他们拥有尽情学习和展示的机会。因此,唯有引领孩子们走出既定的活动室,来到大自然和大户外,才能找寻更为广阔的课程空间。

例如,我们引领孩子们先跟着绘本《神奇校车》了解岩石的种类,了解卷毛老师带领孩子们认知地壳的过程,加深认知,再通过孩子们自己讲故事来阅读。然后,带领孩子们走出活动室和幼儿园,寻找石头,然后确定石头的种类,是砂岩、页岩还是石灰岩,通过我们在幼儿园外和公园里坚持不懈的搜寻,孩子们找到了各种形状、大小各异的石头。孩子们了解了各种石头以后,对圆圆的鹅卵石爱不释手,有个孩子问:“老师,我们可以在石头上画画吗?”我说:“真是一个好主意”,然后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拿起画笔开始了他们的创作。从科学探究到创意手工,我跟随孩子们的兴趣适当指引,让他们学得深入、玩得开心。

二、着眼当前,开展融合式探究

幼儿的精力是充沛的,随时都能在奔跑,大班幼儿的身体机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各项活动几乎都难不倒他们。然而,在探究式的游戏课程中,有的活动需要在户外的游戏中进行,但也有的活动是需要孩子们静下心来进行探究的。

在探究式主题游戏课程的行径中,我们发现陶艺游戏能让孩子们安静下来进行自主探究。因为陶艺需要孩子们充分集中注意力,展开艺术和科学相互融合的情感和技能体验,让他们不自觉地沉浸其中。

作为古老的手工艺术,陶艺拥有着厚重的历史,且孩子们不长接触到,故而第一次进行陶艺制作时,孩子们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纷纷按照要求,做好准备,急切地等待这一步,当孩子们的双手接触到泥坯时,瞬间感受到了七八十年代孩子们的童年之快乐。经过几次尝试以后,他们小心翼翼地操作,呵护这泥坯,好像它们拥有生命一样。经过一段时间的陶艺活动以后,孩子们的热情明显下降,最初的兴奋劲过了。探究式课程的实施,并不要求幼儿像成人一样做出各种精致的作品,而是要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到探究的内涵,感受到创作的美好。于是,我大胆创变,不拘泥于形式,让孩子们跟随自己的探究灵感去创作:有的孩子捏起了泥人,有的孩子将泥巴做出各种形状,再将其堆叠在一起,反而有一种艺术的美。将探究与艺术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想象力有了发挥的空间,陶艺活动才真正成了探究式的主题游戏,孩子们也在自由而愉快的创作中,感受到了静心探秘的乐趣。

三、动静结合,体现成长式足迹

户外活动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但是纯粹的锻炼和游戏不能够让幼儿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兴趣。正如北大教授刘焱的观点:不能仅仅把户外活动看作是“身体的活动”,还应当强调“童心的愉悦”,使户外游戏真正发挥本身的职能,为幼儿提供更宽泛的服务。

变通游戏,尝试户外探究式课程

这里的户外游戏“职能”就是诠释着具有探究性、挑战性的户外探究课程。因此,我们站在儿童的角度,和孩子们一起将户外游戏中的器械摆放、环境创设等,变通为具有探究形式的户外挑战性游戏。

例如,大班孩子玩的最多的户外大型器械是“竹梯”和“轮胎”,这些材料本身具具备一定的挑战性,但是孩子们一味的只是停留在滚轮胎、走竹梯的技能上时,他们的兴趣就会慢慢的消散。于是,我们和孩子们展开讨论,如何将这些器械更好地融合,让游戏更具备探秘形式呢?孩子们就想到了将竹梯相互对放,变成“竹梯山洞”,将竹梯与轮胎相互层叠,变成“竹梯小桥”等,再添加上平衡木等器械,将零散的游戏器械进行有效整个,形成了富有探究、挑战和冒险的户外探究式游戏。

自主记录,展现螺旋生长的轨迹

孩子们在户外探究式游戏课程中的成长经历是什么样的?又如何体现呢?这样的问题离不开教师的观察,更离不开幼儿的自我意识和成长的表征。因此,为了让户外探究式游戏课程更有意义,我们倡导孩子们记录自己运动的轨迹,也就是他们成长的轨迹,让成长一目了然。

大班的幼儿无论是在表达方面,还是在记录层面,都有着成熟的体现,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培养孩子们的前书写能力,也可以通过各种符号来表达自己。例如,左右手拍球是大班幼儿非常擅长的游戏项目,我让孩子们用画和符号来记录自己一分钟之内左手、右手、双手拍球的数量,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重新记录、反复记录,观察自己的成长变化。通过记录观察,孩子们对自己的拍球情况有了明确的把握。进而清晰得呈现了自己在户外探究式游戏课程中的“相遇、相识和相知”的整个过程。

结论:

大班幼儿的能力决定了他们可以对各种形式的探究式游戏课程进行更深入地探索。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可收可放,在收放间让孩子们更好地去体验各种活动,更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将游戏化的课程真正变成自己的经验提升之旅,在游戏中不断获取知识和经验,并丰盈自己的学习与成长内容,拓展眼界和思维,这才是沉浸式主题游戏课程实施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参考文献:

[1]许春玉.聚焦区域中的游戏课程化——以大班区域游戏“一棵枯树的故事”为例[J]幼儿教育研究. 2020,(06)

[2]蔡金莲.游戏课程化模式下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以大班游戏“牛气哄哄庆元旦”为例[J]福建教育. 20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