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数学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2
/ 2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数学教学

孙颖

河南省虞城县惠民小学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又加上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新课程标准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对各种人才的需求的学科教学标准。要搞好数学教学,应在全面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研究教材教法进行数学教学。

一、加强教材教法的研究

在研究学习新教材时要明确两个目标系统的关系:一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目标系统,其二是教法与学法同步发展的目标系统,以教法的转变促进学生学法的转变,形成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

1、加强教法研究,实施因材施教
《数学课程标准》中有关数学学习的方式有许多,有模仿、记忆,还有接受和练习等;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还应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还有阅读自学等;数学学习活动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社会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应当是多种多样的,把握教法,当前还要注意反思、小结以前的一些教法,要从现代教育、教学新理论的角度,从课程改革,从教学实际出发审视自己已经掌握或反复运用的一些教学方法。继承并发扬好的教学方法,纠正或完善一些存在问题或有缺陷的教法。还要注意探索新教学内容的一些新教法。

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在中学课堂组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找出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并随机应变,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引导。教师要热爱学生,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当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小的问题行为时,教师应有意避开,可对其它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用榜样的示范作用来激励这些学生改正缺点。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不利于学生素质发展的言词和动作。课堂上教师应有轻松自如的表现,促使并给予学生在积极敏捷的思维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听取和参与,积极从诸多的反馈信息中发现学生的知识、思维和技能的缺陷。捕捉能使教学活动深化的机遇。教师精心组织引导,使双边的或多边的研讨活动自然而深入地展开,并得到完满的结论。对于希望让学生掌握的方法和技巧,课堂上教师要示范,然后学生模仿。教师要有训练意识。在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宽松的情境,提供全体学生参与的气氛,给中、后进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要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还要注意指导学生获得自我反馈的技能,培养学生主动寻求反馈信息,同时进行自我调整的习惯。

3、让爱心充满课堂
面向全体学生,体现的是教师的博爱。正如陈垣先生教导我们万不可有偏爱、偏恶,万不可讥笑学生,只要教师心中充满爱,就会企望自己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帮助,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尽力给予融入学生血液的鼓励性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数学学科本身很抽象,有时甚至很枯燥,因而课堂教学不应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机械训练,而是学科间渗透、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教师上课热情洋溢,激情似水,就能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古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师应该细心洞察任何一个能给学生乐趣的闪光点。


二、加强自学方法的指导

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宗旨,把教会学生会学习作为一项教育目标,古人曾提出过闪光的教育思想“受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自学能力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重要能力,也是一个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在中学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做起。
开始上数学课时,就应向学生提出“以课本为主,课前要预习,要学会读书”的要求,为了帮助学生学会读数学书,应向学生提出预习时应注意了解:①看完一节(或一段)课文后要了解这节(段)课文讲了什么数学结论?结论是怎样得到的,说明什么问题?②这一节(段)讲了几个什么数学概念和规律?这些概念和规律是什么意思?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有哪些实例?③在阅读课本过程中还要经常提些“为什么?”并要设法解决。④看完了课文后,有什么不懂,不理解的问题,并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记在记本上,以便上课时认真听讲,或向老师提问。除此之外,在开始时,还应在课前还拟定了一些预习提纲,用小黑板写好,挂在班级上,供他们预习时参考。通过预习提纲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帮助他们有的放矢的进行阅读课本,了解其课文的中心要点,并逐步学会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从而不断的提高阅读能力。最后,在每上完一个单元后,还要引导学生自觉认真的进行复习,要求他们再进行一次全面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指导他们通过前后联系,纵横对比,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一步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公式和定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使之做到理解知识,并融会贯通。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要求教师更新观念,精研教材教法,根据学生实际,以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为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学时要做到“目中有人”,要多了解学生,多研究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才能让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换位思索,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考虑过多的是自己怎么上这堂课,如何在一堂四十分钟的课内完成教学任务。这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吗?我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段话:一位教师为了启发学生,在解题时常采用分析综合法。如要证A,经分析只要证得B就行;要证B,经分析只要证得C就行……最后要证的恰好是题设条件(或某定理、公理、定义),于是问题得证。教师认为采用这种方法讲课教学效果很好。但有一天,一位学生带着困惑问道:“老师,为什么我的分析总是不如老师的分析那样百发百中,无往不利呢?”老师说:“为什么能百发百中,是因为昨天晚上我备了课。”“如果不备课,或者你突然要我解一道难题,我的思维同样会受阻,会碰壁。不过在碰壁前,常常有预感——快要碰壁了。有时直觉还会告诉我,应向左转或右转,就能挣脱困境。”这时学生兴奋地说:“老师,下次讲课,就讲您是怎样从困境中挣脱出来的,讲您是怎样预感到要碰壁的,讲您拐弯的经验,不要老是百发百中。” 这一段话,给我以深深的启迪:是呀,我们怎么就没想到学生会有这样的困惑呢?是教学思路不清晰吗?是表达不清楚吗?都不是。是我们在教学时考虑学生太少了,更多的是考虑自己怎么上这堂课。如果在教学时,教师常常把自己当成学生来想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问题?遇到问题后,又该怎样思考、如何分析?相信这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是一种很好的促进。

、就地取材,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学习情感的融入

       数学课程改革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后是能力,第三位才是知识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尽量做到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学习。如教学“不等式(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时,课一开始,我就先抛出10道小题,学生做完后我提出:若答对一道题得10分,答错或不答一题倒扣5分,请大家算一算,你一共得多少分?接着随机叫起一名学生回答。学生回答:“70分”。我立即追问:“请大家猜一猜,他答对了几道题?”学生回答后,我又趁热打铁:“若某位同学得分不低于70分,那么他至少答对几道题?”从而引入不等式的学习。象这样,通过创设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把学生自己亲身感受的数学材料引进课堂,把“身边的数学” 引入课堂,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情感的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