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北新实验小学 61008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课改纲要》)中提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标志性的学习方式为主,师生、生生之间通过对话、互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与意义。《课改纲要》还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1]探究知识的过程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学生只有在教师巧妙引导下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知识不断深度建构,思维这首艨艟巨舰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行驶。
让学生带着思考走进课堂,有“备”而来。前置学习是深度建构的重要基础,深度建构是前置学习深化的结果。课堂教学中,可采用以下三种策略进行引导:
问题讨论式
教学片段:
一节语文课,前置学习小组反馈环节。汇报小组与另一个小组在段落的划分起了争执,各自陈述了理由。班上其他小组也分成了两大阵营,互不相让,又都说服不了对方,一时陷入了僵局争执不下。
老师笑着说:“孩子们,你们说的似乎都有点道理,又似乎道理都不怎么充分。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总不能一直这么真下去吧?”
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抓耳挠腮,一时没了主意。
突然,一个孩子站起来大声说道:“老师,我知道该怎么解决。”
“哦,你说说看。”老师笑吟吟地看着那个小孩。
“我们应该再仔细读一下一、二、三自然段,看看第二段(引起争议的段落)的意思,与上下两段哪一段联系得更紧密。”
小孩的话音刚落,孩子们似乎恍然大悟,在一片“哦!”“对呀!”“我怎么没想起?”的声音中,教室里马上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
“同学们,今后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办?”老师顺势发问。
“读书找答案!”同学们齐声回答。
此时,答案是什么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孩子们在活动中开动了脑筋,发现了问题,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讨论式的策略引导学生聚焦某个核心问题,引起学生深入思考后全班交流而得出正确的见解。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锻炼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为了展示自己的前置学习成果,当课堂提出一个问题时,他们会积极主动的讨论,实现教师的期望。[2]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当段落的划分起了争执,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再思考与讨论,最终确定了段落的划分,实现了该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也为学生找寻到问题解决的办法。
(2)辩题辩论式
辩题辩论式深度建构引导策略指教师将问题设为正反两个方面,并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让学生进行深入辩论,最终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3]
例如,部编版教材第五单元口语交际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习辩论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待学生明确辩论相关知识后,前置学习布置学生选择辩题,确定辩题(正方观点为“有志者事竟成”,反方观点为“有志者事未必成”。)五人组队后分工,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为辩论做好准备。课中辩论赛流程进行辩论,老师相机引导辩论的技巧,对这个问题本身的认识,促使学生的认识更加丰富多元。
辩题辩论式教学引导策略,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还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例子中通过“有志者事竟成”和“有志者事未必成”的辩论,让学生懂得立志的重要性,成功与否关键在个人的行动。教学过程中通过论题争辩促进学生基于前置学习即对自己的观点单一或欠丰富的认识重新建构知识,进而提高认知。
(3)成果分享式
成果分享式教学引导策略是指在主动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分享的方式展现出来,以供其他同学欣赏借鉴,帮助学生自我反思及发展。
教学片段:
师:为了让你笔下的老师有个性,你又准备选取什么材料?这个问题同学们已经利用前置学习思考过。现在把这三个问题连起来在小组内说一说。(出示小组合作要求:谁?印象最深的一点?选取什么材料,3分钟交流 )
师:看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
第一小组:刘老师给我们讲“聪”字的构制含义。
第二小组:赵老师外貌特点——除牙齿全黑,教学方式幽默。
师:你不仅关注了赵老师的教学方式,还关注了他的外貌。如果一个人的外貌很有特点,也可以写这个方面。
第三小组:我与同学发生争执老师调解的教育方式。
师:听了代表的发言,我很高兴。同学们在选材上能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点来凸显人物特别之处。(板书:合理选材显个性)
从上述片段看出,授课前学生对“为展现笔下老师个性而选择什么材料”进行了初步地思考,课堂中把个人思考分享给小组成员,小组代表又分享给全班同学。通过成果分享式教学引导策略分享成果,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原有知识的认识,而且可以查缺补漏,不断的建构新知识。在上述片段中,通过成果分享让学生知道别人为凸显教师个性而选择的材料,逐步认识什么是凸显人物个性的材料,为学生合理选材彰显人物个性奠基,达到了基于前置学习的深度建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