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法作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很大帮助,本文阐述了我对任务驱动法的理解,以及对中职学生特征的见解,最后以rip协议附加度量值为例陈述了我对任务驱动法的简单应用。
关键词
任务驱动法、学习特征、网络教学、rip协议附加度量值
对任务驱动法的理解
任务驱动法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的形式来维持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和和动机。从而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成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学习过程。它一般分为五个步骤,分别是:创设情境,确定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评价。
创设情境旨为提出问题做铺垫,也是问题的依托,尤其是当情境贴近学生生活时,效果会更加理想,因此我认为情境的选择其实是任务驱动中十分关键的一环,这一环将直接决定后续学生的学习动力,如果创设的情境学生遇到过,无论学生能否解决后续提出的问题,都将抓住学生注意力,使其能够主动进行后续探究。
确定任务是任务驱动法的核心,如何将知识分解融入小任务,并重新构建成情境中出现的任务是任务驱动法能否顺利应用于教学的关键点,将课程知识的核心作用在任务中体现,不但考验对知识的理解,更考验对知识的应用,只有合理的将知识融入任务中才能更好的为学生展现所学知识的功能和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
分析任务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方向的手段出现,个人认为这里是学习活动的切入点,是教师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的时机,也是学生首次记忆知识的时机,是与任务中遇到问题的第一次碰撞,也是明确所学知识功能和作用的第一印象。无论是教师提出解决方法,学生主动学习;还是学生通过看书或者查阅资料找到解决方法,都将会使学生对于任务重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进行对应, 从而明确所学知识的功能和作用,因此我认为这个过程是首次明确所学知识功能及作用的时机。
实施任务的过程也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个人探究和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我认为这是任务驱动中较难把握的步骤,学生情况各不相同,学习态度也参差不齐,也造成了自主学习的差异性,因此,这个过程会出现明显的层次性,如何安排不同才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会成为任务驱动法能否顺利执行的要点。
评价是教学效果的验证,目前教学中出现的多为多元评价,常见的主要是师评、生评,小组评价、系统评分、学习过程参与度等等。
中职学生的一些学习特征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各方面也慢慢出现差异,不同的学生对于学习有不同的悟性,理解能力的偏差,学习能力的不同,性格的差异,造就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由于学生的个人的学习结果差异,逐渐出现分流,部分学生进入高中,继续进行基础学科的学习,部分学生进入了职校,走上了学习专业技术的道路,从本质上说,无法评判孰优孰劣,但大部分人还是更希望自己的孩子上高中,上大学。因此职校成为了不得已的选择。大部分来职校学习的孩子缺乏自信,缺乏对自身的认可,也缺乏来自周围的认可。
根据多年的观察,以及与同事同行们的交流中,发现中职校的学生存在一些普遍的学习特征:
(一)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基础薄弱。无论这个结果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选拔机制来看,其实职校接手的都是些上不了高中的学生,具体情况不多赘述,我想如果您是职校老师的话,心里一定清楚我表达的心酸。
过去的这些年里,我跟很多学生聊过孩子们初中的辉煌与失意,发现其实无外乎集中情况导致他们成绩的起落,一是心思跑偏,导致知识出现断层,然后越来越听不懂,越来越跟不上,然后就是成绩下降,失去周围的认可,导致失去学习兴趣;一是理解力相对较弱,导致无法利用课堂时间完成学习内容,课余时间又被各种其他安排占满,无法及时弥补,导致成绩下滑;再有就是家庭变故,以及家长的放养或者没时间督促,学生本身自制力又差,随着学习知识难度的提升,成绩也就慢慢不行了;最后一种就是自身存在一些问题的孩子,不管是从智力方面还是从心理方面存在一些非常规的情况,导致学习成绩的不理想。
不论原因如何,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来中职校上学的孩子,绝大部分都是基础薄弱的学生,如果以分数来衡量他们的基础的话,那么绝大多数孩子都存在多科无法正常及格的情况,甚至有些学生可以说是毫无基础。
(二)能学会的不爱学,想学习的理解弱。在长达17年的一线教学中,这是我最深的体会之一,也是最让我头疼最让我纠结的一点。
在多年的一线教学中,发现在中职学生里,两大群体占主要地位,一种是很认真,但是理解能力较弱,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完成学习任务,掌握了几本技能但变通能力较弱;另一种是头脑灵活,稍微认真点就能学会,但不爱学,觉得学的太简单,没意思的,但稍微提高点难度,没法一学就会了,他们又会大喊这么难不学了;除了这两种学生外,还有很少一部分是脑子灵活又乐意学习的以及一部分特殊学生。
对于理解力较弱的学生只能通过多次的练习加深他们的理解,对于头脑灵活但犯懒的学生而言,他们缺乏的只是一个学习的动力,以及一个能够说服自己的理由。其实在教学中能深刻的体会到有些学生学会了去教别人时候那种满足感,然后会发现他们后来变得爱学了,因此我觉得对于一些学生来讲还是缺乏一些学习的动力的。
(三)缺乏探索精神。
大部分中职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是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例子,缺乏创新精神,对于所学知识难以举一反三,缺乏应用能力,不求深入理解,追求能用就行,完成任务就好。
(四)自制力相对较弱
中职生的学习受周围环境影响较大,尤其是目前中职校聚集了大部分初中的底层学生,调皮捣蛋对他们来讲属于日常,而且在中职校这样的孩子又聚集到了一起,导致学习环境相对较弱,自制力较差的学生会不断地放纵自己,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这就需要有效制度和教学管理,以及一些来源于学习的吸引来缓解。
(五)学习主动性较弱
职校的孩子学习主动性较差,他们更愿意把时间放在娱乐上,跟同学打打游戏,吹吹牛,聊天侃地。很难在他们的日常中看到学习相关的画面,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良好的规划,甚至有的对自己的专业都不理解,比如他们认为电竞专业就是要参加比赛,就是要打游戏;他们认为安全专业就是与黑客对攻;他们根本不知道大数据和云计算专业到底是什么。更不知道他们自己以后要走上什么岗位,工作内容会是什么样子。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传达给他们。
授课内容整体介绍
网络课程是信息技术类专业必须掌握的课程,我在教学中主要涉及了简单交换网络的搭建,交换机路由器的基本配置,vlan的划分与管理,静态路由与动态路由等一些基本的网络组建知识。依托华为公司的ensp模拟器进行设备模拟和配置,从简单的对等网搭建到较为复杂的网络规划来逐步提升学生对于网络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
任务驱动法应用举例
下面以这几天我在讲的“rip协议附加度量值”为例谈谈个人对于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思路。
在教材选择方面我选择了华为公司编写,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HCNA网络技术实验指南》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料,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源于书中有完整的实验拓扑和操作步骤,即使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差也有完成实验的机会;另外书中每个实验都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情境创设,便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本次授课内容主题是rip协议附加度量值,主要讲metricin和metricout命令对于cost值得影响,书中的例子是一个双链路拓扑,做双链路负载分担,课本具体描述和实验拓扑如图1[1]、图2 [1] 所示:
图 1 场景描述
图 2 实验拓扑
在学习过程中,创设情境部分,因为学生日常较少能接触到双链路拓扑,因此沿用课本创设的情境,定位在网络管理员控制数据分流需求上。
确定任务部分,保留课本规划的任务要求作为基本任务,市场部访问财务部的流量通过R2转发,财务部访问市场部的流量通过R3转发,通俗来讲就是pc1访问pc2走上面链路,pc2访问pc1走下面链路;在基本任务基础上进行一定提升形成进阶任务,要求学生使用除课本提供的配置位置以外的位置进行配置,达到同样的效果;最后附加任务要求学生仅在一个设备上进行配置,并明确要求cost变成几,来实现同样效果。
分析任务部分主要给学生讲解选择链路是根据cost值来进行的,cost值越小越被优先选择,同时一定让学生明确链路选择发生在哪里,看哪条路由条目进行选择,当学生能够明确cost值如何计算,哪里cost为0,什么时候会发生数值变化,变化的值与metricin和metricout的关系时,他们就能够理解链路选择是如何进行的了,同样也就把课程的重点内容掌握了。在这个过程中,增加简单的猜测和验证就能让学生理解cost数值变化与metricin和metricout的关系,因此,学生的动手验证和学生进行结果推理的过程就显得比较重要。
任务实施部分由于有课本上标准操作的存在,所以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课本完成对应的实验效果,他们只要找到哪些命令影响了链路选择就可以确定课程学习的重点内容;进阶任务可以在理解不是很清晰的情况下完成,只要将相应命令换个设备进行配置就可以达到效果,但能够正确的将命令转移到其他设备证明学生还是经过了一定的思考的,因为如果转移不当就会造成恰好相反的效果,改正的过程也会对学生的理解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最后的附加任务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何时触发metricin,何时触发metricout,以及准确掌握cost值的变化过程。
评价过程采用的是基础任务评价利用系统评分完成,进阶任务采用命令验证的方式,附加任务采用学生讲解的方式来评价,如果附加题完成学生较多,则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讲解,其余学生采用教师收作业评分的方式进行成绩记录。
以上就是我在个人理解上对任务驱动法的一些简单应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基础任务的低难度也让一些理解力较弱的学生有了完成课堂任务的动力,同时也对专业课程的知识有了一些积累。
个人感受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对于头脑灵活的学生来讲,更易抓住学习重点,从而准确掌握,更易理解所学知识的功能和作用,对于后续的知识迁移做好准备,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讲,动手练习远比听老师讲记忆更深刻,尤其在出现问题后更改的过程更能使他们记忆犹新,个人感觉它比传统的讲练结合方式更贴合现今的学生状态和心理需求。用好任务驱动法能使我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HCNA网络技术试验指南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人民邮电出版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