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联创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14
摘要:随着城市的快速稳定发展,建筑得到规模化发展,建筑质量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近年来,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建设,人们对建筑抗震性能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在保证建筑质量基础上,相关设计人员应重点加强抗震设计的考虑,提高建筑结构设计质量,提升建筑抗震性能,以确保建筑安全性能的提高,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作用;措施
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具有不确定性和破坏性等特点,不仅会严重影响建筑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会对居民人身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因此,要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抗震设计能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害,从而避免建筑物倾斜、破损和坍塌等不良现象。
一、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基本要求
面对地震灾害,人类无法控制,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其防护,所以建筑结构工程结构设计要求必须体现实用性、经济性、安全性,建筑结构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需满足上述基本要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建筑抗震设防提出了“三水准、两阶段”要求,“三水准”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当遇到第一设防烈度地震,即低于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时,结构处于弹性变形阶段,建筑物处于正常使用状态。建筑物通常不受损坏或无需修理仍可使用,因而要求建筑结构满足多遇地震下承载力极限状态验算,要求建筑弹性变形不超过规定的弹性变形限值。当遭遇第二设防烈度地震,即相当于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基本烈度地震时,结构屈服进入非弹性变形阶段,建筑物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破坏。但一般修理或无需修理后仍可使用。
二、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需遵循原则
近年来,地震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危害。建筑物倒塌是地震灾害中最严重的问题,所以在建筑工程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建筑结构工程的抗震设计。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遵循原则为:①在设计结构复杂的建筑工程时,必须选择合适的测算方法来分析建筑工程薄弱层的塑性弹性变形,如静力分析法、动力分析法等。②在建筑结构工程设计中,弹性时程分析法被视为一种补充类测算方法。必须重点测算建筑结构的整体内力位移,选择多种不同测算方法,以确保建筑内力位移测算的准确性。③在连体建筑设计中,必须同时测算一个或多个建筑结构振型数,振型数应至少为单体数量的9倍,以确保有效质量系数至少为0.9。
三、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作用
1、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现最被工程界认可的方法是在建筑基础与建筑主体间加设隔震层,有的设计师在建筑顶部加设一个“反摆”,反摆作用是使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向相反方向位移,减小加速度,降低地震影响。根据相关研究分析,若“反摆”设置合理,减少地震作用概率可达65%,建筑物内物品损坏程度能最大程度降低。该方法正在国内外广泛研究,并应用于实际工程建筑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2、加强整个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为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在设计建筑结构时,先要考虑地基稳定性对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在选择建筑地基时,尽量选择有利于抗震,地基在地震中变形小的地方修建。充分利用地基抗震能力,设计建筑结构时,应最大限度地将地基潜能融入其中,只有在同一性质地基上才能修建具有相同建筑结构单元的建筑。为避免地震力集中引起的建筑物扭曲,设计和实际施工中,建筑结构应尽可能规则对称,这能有效减少地震引起的形变。此外,为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在设计建筑结构时,最好增加几道抵抗线,以避免建筑结构受力不均。在设计建筑结构时,应明确各部分受力情况。为更有效减轻建筑在地震影响下的冲击,可通过减轻建筑结构自重来减小地基承受压力。
3、能提高建筑刚度。合理设计及确定建筑物刚度非常重要,所以先要考虑大量使用钢筋混凝土,主要是利用“钢结构”对已有钢筋混凝土进行进一步加层加固。加固情况为:①若需加层建筑工程体系为钢结构,且国家规定:上部为钢结构,下部为钢筋混凝土,则两种不同体系结构不符合抗震规范。②假定屋盖部分采用钢结构,钢筋混凝土仍是整个建筑工程主要抗侧力体系,则必须按相关规定进行抗震设计。
四、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措施
1、科学选择结构体系。为了证建筑整体协调,必须科学选择结构体系。一般来说,建筑结构工程抗震概念设计要求建筑结构体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稳定性和适当。对一个科学合理的建筑结构工程体系来说,开口不仅能有效满足变形要求,还能有效抵抗冲击力要求。建筑物必须有一定刚度才能承受自身荷载,有效避免变形。此外,还能有效缓冲巨大地震力,达到地震发生时有效避免局部破坏的良好效果。因此,在选择建筑结构体系时,不仅要注意建筑传力路径清晰性,还要注意受力计算清晰性。尽量不要在建筑物结构工程系统中使用转换层,这样能有效避免地震时建筑物的倾斜或局部损坏。
2、确保建筑材料符合要求。虽然建筑工程体系和抗震防线等将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最终抗震性能,但除上述因素外,建筑材料的质量也可能影响建筑物抗震性能。建筑材料的强度和刚度直接影响建筑物抗震性能,所以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应严格按建筑体系确定建筑材料,以确保建筑材料刚度、硬度和延展性等完全满足建筑施工要求。建筑材料的确保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建筑质量,从而避免建筑在地震灾害中倒塌。
3、提升结构延性。建筑抗震设计水平低于地震等级,容易因脆性破坏而导致建筑倒塌。因此,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要提高结构延性,增强建筑结构抗力。①材料。选择延性材料,此类材料的应用,当发生非弹性变形或反复弹性变形时,其延性不会显著降低。②杆件。通过控制杆件延性,包括塑性变形、能量收纳、耗散等,提高结构延性,通常从墙肢和框架柱等方面进行。③构件。构件延性是指构件的塑性变形和能量消耗,通过控制墙体或框架延性,能提高建筑结构整体延性。一般来说,建筑结构延性是指抵抗倒塌和塑性变形的能力。设计中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在平面上,提高构件延性,如突变处和转角处等;②对于竖向,可加强薄弱楼层延性,如体型突变处、主楼、裙房相接楼层等;③提高第一道抗震防线构件延性。
4、轴压比及短柱的合理设计。在抗震设计中,必须降低柱的轴压比,增大柱的截面尺寸。降低轴压比的目的是将柱置于大偏心受压状态,以避免纵向受力钢筋未达到受拉屈服导致混凝土压碎。由于柱的刚性强延性差,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易损坏。采用“强柱弱梁”设计,能提高结构整体延性,增加地震能耗,提高结构抗震能力。
5、设置多道抗震防线。①科学选择防震第一道防线。严格来说,设置及选型第一道防线的负担相对较小或没有,也可选择一些较小的填充墙及竖向支撑墙来承重。尽量选择较小的轴向压缩设计,一般来说,轴压较大的框架柱不适合作为第一道防线。然而,根据施工约束,只能使用单一框架系统,框架支柱是结构体系抗侧力主要因素,应选择强柱弱梁设计;②通过安装冗余组件,可形成多条抗震防线。建筑物通常采用双重抗侧力体系:框架-抗震墙、芯筒-框架、内墙筒-外框筒、框架-支撑。根据水平地震侧力,主抗震防线可依靠支撑或墙体等框架。
总之,抗震设计是在发生地震时保持建筑完整性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充分认识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及其要点。当然,抗震设计必须遵循结构安全、可靠性、高经济效益的基本原则。抗震设计以科学合理的技术为基础,必须确保抗震设计在发生地震时能发挥作用,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后经短时间修缮就能继续使用,从而降低维修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益。
参考文献:
[1]彭军华.建筑结构工程中抗震设计的作用探析[J].江西建材,2018(11):102.
[2]陈素曼.简议加强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的作用及其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7(29):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