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同安区祥平中心小学 361100
摘要: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提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资源来促进学生走向深度学习领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与学科素养。教师要打破常规,突破以往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来构建现代化的语文课堂,挖掘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语文教学增添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深度学习;小学语文;有效策略
引言: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说:“学习存在表层和深层两个过程,掌握知识经验的过程是学习的表层,而通过掌握知识,形成一定的思考方式、学习态度,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才是学习的深层过程。”1众所周知,小学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启蒙时期,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突破应试教育的影响,通过有效的策略来帮助学生攻克学习难点,提高学习质量;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逐渐带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领域。
指导课前预习,激发学习意识
在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开展中,教师要转变一些错误的教育理念,通过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科学衔接来聚焦核心素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课前预习环节有所忽视。预习作为学习的基础环节,对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合理的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教师应引导学生高效完成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把握基础知识,初步了解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让学习更有针对性。
例如:在《乌鸦喝水》这一课的教学之前,教师可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先在线上平台上发布一条微课视频,将《乌鸦喝水》这一动画以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调动学生的预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观看动画了解故事内容,分析主人公形象。在观看完动画后,学生需要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预习任务,回答相关的问题。教师在设计课前预习问题时要采取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方式,逐步带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领域。如:小乌鸦用了几种方式尝试喝水?最终喝到水的方法是什么?你觉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乌鸦?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梳理课文脉络,为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提供保障。
创设教学情境,发散学生思维
“情境”一词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出现了7次,而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则出现了30余次。这就意味着真实的情境对学生语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它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为了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投入于课文情境中,理解课文的内涵,感受作者的情感,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拓展能力。而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将多种方式灵活整合,最大程度保证情境创设的效果,尽量帮助学生放松身心,以自然健康的心态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给学生带来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要打破单一文字化教学模式。受环境、阅历等诸多因素影响,学生往往无法只从文字中深刻感受西沙群岛的富饶和美丽。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的功能来构建动态教学环境,化抽象为具体。例如播放西沙群岛的图片、视频材料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学生将课文中的文字与图片和视频进行整合,在头脑中构建出一幅美丽、壮阔、富饶的画面。多重感官整合,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描绘的场景,从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又提高了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同时调动了他们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此时学生再去分析段落会更加轻松,学习效果也能够得到保障。
组织合作学习,启迪学生智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为了推进深度学习模式的实施,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通过组织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启迪智慧,在交流探讨中实现共同进步的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例如:在“转述”这一口语交际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可以将学生科学分组,指导学生在小组内完成转述任务。小组内的一名学生先针对一件事情进行描述,在其描述的过程中其他成员要做好记录,包括事件的六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在其描述完毕之后其他小组成员将自己记录的内容进行整理,完成转述这一口语交际的任务——将此名同学描述的内容转述给第三人。通过在小组内开展合作练习的方式来启迪学生的智慧,锻炼其口语交际的能力,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保障。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全方面的跟踪指导,发现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优化作业设计,提高实践能力
课后作业是检测学生课堂上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教师要通过优化课后作业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走向深度学习领域,促进核心素养的提高。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中教师要遵循趣味性、多样性、层次性等原则,既要保证课后作业的实效性,又要通过课后作业来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提升能力,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针对自身的问题寻找解决方式。教师在设计语文课后作业时可以以实践性作业为主,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将课内与课外内容紧密结合。
例如:在“介绍一种事物”这一习作教学之后,教师可让学生去生活中观察一种自己喜爱的物品,包括其外形、颜色、特点等,并完成《我的观察记录卡》。这样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梳理写作思路,明确写作大纲,在完成基础准备工作之后再正式进行作文写作,能够有效保证学生作业完成的效果,提升学生作文写作的水平和语文核心素养。学生在生活中进行观察也能够更深刻体会到语文和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逐渐走向深度学习领域,从多个角度来感受语文学科的内涵和价值。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理念的要求下,教师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方式促进学生走向深度学习领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语文学科的趣味和魅力;结合学生的特点展开分析,推动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小燕. 聚焦核心素养,促进深度学习——浅谈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J]. 才智, 2020(11).
[2] 郑小艺. 优化深度学习策略促进语文核心素养发展[J]. 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0(33):2.
[3]王悦.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01):211-213.
[4]戴红稳,黄创新. 在实践中深度学习“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38(04):87-93.
1 秦祥涛. 巧用课后习题,推进深度学习——一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J]. 教学研究, 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