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培养学生核心劳动素养的创造性实施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4
/ 2

双减之下培养学生核心劳动素养的创造性实施策略

马筱一 1 孙伟 2

  1.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小学,山东烟台,264000)

  2. (烟台开发区爱华双语学校,山东烟台,264000)

摘要:新时代劳动教育由于其长期性、融合性和历史性的特点,与核心素养的持续性、整体性和时代性相契合,决定了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双减背景、”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生学校劳动教育更具有教育性,目前小学生学校劳育存在以下问题:小学生自身的劳动素养欠缺;学校劳育目标不明确;学校劳育内容机械单一;学校劳育途径比较分散;学校劳育评价相对笼统。在“双减”背景下针对劳动教育有以下创造性的实施对策:第一,转变错误认识;第二,加强劳育课程的联动性;第三,开展多样化劳动实践活动;第四,开展多样化劳动实践活动;第五,实行家、校、社劳动教育一体化。

关键词:双减;核心劳动素养;策略

所谓“双减”,是指要在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的基础上,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其中,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的高水平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为此,在“双减”背景下,既要重视劳动教育的开展与实施,更要在劳动教育中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双减”背景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学校劳育的涵义

学校劳动教育本身并非简单意义上的“体力劳动”,而是一种教育手段,当前的“双减”政策与“核心素养”都是为了适应新时代挑战而提出的。“核心素养”主要是为了适应以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发展核心的信息时代的挑战。因此,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小学生学校劳育的功能应转变为提高能力、素质教育。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生劳动教育,当体现在学校中时,其具体结构要包括目标、内容、途径、评价等,要充分发挥其教育性,从小学生的劳动素养(包括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四方面)入手,间接培养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以及社会参与等素养,使他们形成全面发展的人格。

二、“双减”背景下当前学校劳动教育存在问题

由于学校劳育理念的偏差、核心素养在学校劳动教育中渗透不足、学校教育资源的缺失、保障与评价机制的欠缺、家长学校合力不足等原因,我国的劳动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小学生自身的劳动素养欠缺

虽然在“双减”背景下,但当前小学生自身的劳动素养普遍较为欠缺的。首先,小学生的劳动态度与劳动观念存在比较大的偏差。其次,小学生的劳动习惯未能普遍形成。最后,小学生的劳动技能缺乏创造性,动手能力较差。

2.学校劳育目标不明确

首先,学校劳动教育的核心素养目标不够明显。目前学校劳动教育的核心素养目标体现较弱,教育者并未从核心素养的角度看待劳动教育。其次,学校劳动教育存在技艺学习和惩罚手段的畸变。从整体上看,当前学校劳动教育主要体现了劳动技能的学习,在劳动情感、劳动价值观教育上体现不足,在技能学习的同时很少体现劳动价值观的塑造。此外,部分教师用劳动来惩罚犯错学生,将学校劳动畸变为一种惩罚手段。最后,学校劳动教育目标目前评价标准并不系统与明晰。由于目标的不明确,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也更容易陷入困境。

3.学校劳育内容机械单一

当前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就是简单机械的体力劳动。小学生在学校里参加的劳动活动都是学校日常要求的常规劳动,内容比较单一,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一些学校的劳动活动仅仅是校内大扫除或特殊节日的劳动活动,还有的学校安排周末家庭劳动作业,但结果往往是由家长代劳而不是学生自己完成。

4.学校劳育途径比较分散

目前学校虽然已经开设了专门的劳动课,但是劳动还是以班级或校内劳动最为常见,以体力劳动为主;部分手工劳动以手工制作上的技能为主,没有体现出劳动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课外活动课大多是学生在校内进行简单的自由活动,劳动教育的内容较少;其他学科教学则专注于感性认知,缺少劳动技能等方面的现实体验。

总而言之,学校劳动教育各板块之间联动性较差,对劳动价值观教育比较分散,没有实现以劳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整体目标。

5.学校劳育评价相对笼统

科学的评价方式更有利于突出学校劳育的教育功能。基于劳动教育长期性的特点,学生劳动情况的评价也应当是一个逐渐呈现的过程。但是教师往往只评价学生劳动的结果,忽略了对学生劳动过程的评价。

三、“双减”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劳动教育实施策略

(一)转变错误认识,将劳育目标与核心素养相结合

作为教育者,应当摒弃劳育与智育相对的错误观念,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劳动精神、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教育者应完成的任务。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充分发挥学校劳育的价值导向作用,是实施核心素养视角下学校劳育的基础和关键。学校劳育的价值目标应当紧靠核心素养,发挥劳育的实践性,着眼于学生的素养培养,丰富学生的情感教育。

(二)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加强劳育课程的联动性

教育者应在各学科教学中融入劳动观念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各学科课程要在教学设计、内容选择和学生学习中,要将习近平“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作为中心主题,贯彻劳动幸福观。同时,校内劳动教育课程要充分发挥实践活动的优势,在组织开展的各项劳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以便实现劳育的素养目标。

(三)开展多样化劳动实践活动

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活动,开发具有学校特色、本地资源特色的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内容,劳动实践活动的课题与学校德育、少先队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联合起来,互相借鉴,互相渗透,初步形成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为劳动实践教师的授课提供有力的依据。

(四)开拓学校劳动教育资源

首先,可以聘请劳动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员作为学校校外劳动教育辅导员,开展专家讲座、专家进课堂等活动,使劳动理论与实际结合更加紧密,劳动教育更具实践意义;其次,可以与周边适合的基地合作,开发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以弥补学校劳育空间较小的缺陷。最后,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学校特色,加快开发校本劳动课程。

  1. 实行家、校、社劳动教育一体化

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开好家长会,积极争取家长、社会等各方面对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工作的支持。联系社区,与周边居委加强合作,资源共享,扩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范围。同时做好经费保障和后勤保障工作。

结语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当下的中小学劳动教育中存在着体验不足、评价不全、延伸不深等痛点。为了更好助力“双减”工作,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劳动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学校要让劳动教育成为孩子成长不可缺少的必修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家长也要做劳动教育的有心人。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1.

[2]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4):10-24.

[3]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1):12-15.

[4]曲霞,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9(2):73-77.

[5]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J].人民教育,2017(9):45-48.

[6]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