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一字而“披文”, 抓三眼以“入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7
/ 2

扣一字而“披文”, 抓三眼以“入情”

徐丽

214011 无锡市塔影中学

一九三五年十月,中国工农红军胜利抵达陕北,终于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一九三六年一月,毛泽东主席亲自率领红军渡过滔滔黄河,到达华北抗日前线。部队驻扎在山西省石楼县留村休整。二月七日清晨,毛泽东主席怀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写下了这首激情豪迈的词作。时代背景是这样的:内部环境,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兵员锐减。由于物质匮乏,环境十分恶劣,几万红军立足都存在着巨大的困难。外部环境也十分的严峻,数万红军被数十万人东北军所环绕,活动空间十分有限。此时,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家的主要矛盾。但是,在蒋介石奉行的“攘外必先安内”错误政策的导向下,中华民族陷入深深的危机之中。在这样的时间、地点的大环境之下,面对茫茫雪原,诗人诗兴大发,写下了这大气磅礴的诗篇。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毛泽东同志的咏雪词《沁园春。雪》,以其宏伟的气魄、生花的妙笔,驰神思纵横数万里,任想象上下几千年,正是缀文者的指点江山的壮志,主宰世界的豪情的自然流露。那么,我们怎样品析这首词才能得以“披文以入情”呢?笔者在品析这首词时,采用“扣一字而披文,抓三眼以入情”的品析方法,从而悟出这首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妙处,最终达到了“神游八极、思接千载”的移情效果。笔者是这样从三个方面品析这首词的:

一、初读,切中“题眼”,势如破竹领全篇

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题眼是整个题目乃至整篇诗文的窗户,打开这扇窗户,就能窥见全诗的思想内容,透视进入诗歌意境的通道。《沁园春.雪》这个题目的题眼在哪里呢?这个题目既没有揭示诗文的主题,又不是概括全诗的内容,而是一个具体事物。因此找它的题眼,决不能停留在字面本身,只能透过字面表象去发掘。于是,在品读中,首先粗读全诗,找出联系上下阙的关键词“引”。这个“引”字实质上就是这首词的“题眼”,因为它直接标出题目“雪”的内在含义和作用。从“引”字出发,向前看,只要补出主语“江山”,则可望见上图诗人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内涵;朝后看,只需补出宾语“英雄”,也可窥见下阙诗人评说千古英雄的整体概貌。这样切中一字“引”,全文总体结构就一目了然,再往下分析,也就会势如破竹,迎刃而解了。上阙首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篇描绘了地域辽阔的北方雪景,总领全文。接着,作者通过具体景象来体现雪景,为后面的“引”字做铺垫。“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欲与天公试比高”。此七句,实写雪景,描绘了祖国山河之壮美。比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中“惟”字就让人拍案叫绝。“惟”是“只有”之意,准确的表现出祖国疆土之辽阔,更能衬托出雪之大。“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一句中的“顿”字,有立刻、马上之意,使读者联想到时间变化之突然,也从侧面烘托出雪大之紧迫,更是展现出祖国山河之壮美。同时,也为下文中抒发情感设下伏笔。 上阙的最后三句“须晴日……分外妖娆。”此三句为虚写景物,描写了雪融天晴,太阳升起,冰雪大地与骄阳红日交相辉映壮丽美好景象。你看那“山”“原”与天相连,显得动感十足,“红装素裹”的江山宛如少女的衣装在红日与白雪的映衬下分外妖娆。作者在此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与对美好的明天充满信心。也是后面“引”字的铺垫。 下阙“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中“引”字为全词的“诗眼”:“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此七句,在上阙层层铺垫的基础之上,“引”出对中华民族历史英雄人物、历代帝王将相的评论。诗人以客观视角评价了五位历史英雄人物,肯定他们曾经的战功赫赫,但“文治”方面略显不足,诗人以委婉的“惜”字表达了对他们的惋惜之情。读者在评析这首词时,抓住“引”字,就像一线在手,使整首词的脉络清晰,读者易于理解把握,同时,也有利于读者跟随作者的思路,去理解这首词主题和思想情感。

二、研读,层层紧扣“诗眼”,水到渠成现诗义

“诗眼”,指在表达诗的思想内容,展示诗歌形象上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词语。它在诗中起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的作用。要使学生对诗作内容真正做到“披文以入情”,即进人诗的意境,就要层层紧扣诗眼,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扩展,再进行综合归纳,那么诗的意境就会成为触手可及的形象,读者的思想感情也就自然融人诗意之中了。怎样抓住《沁园春.雪》这首词的“诗眼”?细读这首词,就会发现,上阙的“望”和下阕的“惜”作为诗眼,非常鲜明。只要抓住这两个具有统领性的词语,整首词就不难理解了。品析这首词,由此展开,我们就可以找出“望”和“惜”两个词所统领的内容。综合归纳为:“望”的内容六句话描写的是实景,即无垠的雪地、雪是大地的唯一主宰,这样的雪中之景,作者似乎感觉到面对这样的实景,显得有些单调、压抑之感,作者为给读者增加希望,采用了虚写的手法,想象了一幅热烈的景象。词作自然引出对“晴日”里“红装素裹”的景象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革命胜利之日的向往和坚定不拔的信念。下阙,诗人以“惜”为“诗眼”统领以下的六句,此几句话从客观的角度对历朝历代封建帝王进行评价,指出其“武功有余”而“文治”的不足,也很自然地“引”出下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抒怀!词的结尾抒发的“无产阶级主宰世界,当代英雄指点江山”的豪情,正是这首词诗人所要书法的革命豪情。读者如果在品析这首词的时候,这样层层紧扣“诗眼”,能使读者水到渠成地“人情”,去把握这首词的艺术形象和思想内容。

  1. 品读,反复品味“字眼”,心领神会入化境

语言简练、准确、生动,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诗歌,用字最少,容量最大,往往“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这就要求我们读者在品读诗词的过程中,对那些“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关键“字眼”进行反复体会,咀嚼回味,从中悟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从而使读者对诗文的思想内容进一步心领神会,而达到“化”的境界。《沁园春.雪》一词中,那些表示范围程度、时间的副词,用得十分贴切、形象、准确。在品读过程中,要注意对这些“字眼”进行反复品味:一是切实弄清这些字眼的含义;二是钻研这些字眼对表现诗文思想内容的作用。如“惟余莽莽”的“惟”,不仅强调了积雪厚、面积广,对“北国风光”进行形象描绘,而且强调漫天皆白、惟雪无它是“北国风光”的独特景象,为后文“须晴日”作了感情上的铺垫。再如,“俱往矣”的“俱”,强调历史上的“风流人物”都已成为过去,而高度概括地写出了人类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规律。这时,很容易使读者联想到,当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新时代建设的早日实现,又得“数”我们这一代的“风流人物”!通过对字眼的反复把玩和咀嚼,读者就会自觉地把自己置身于“今朝”的“风流人物”之列,把自己的一颗爱国心,满腔爱国情,去奉献给祖国。至此,读者真正对《沁园春.雪》的思想内容,做到“披文以人情”了。



来源期刊

素质教育

相关关键词

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 题眼是整个题目乃至整篇诗文的窗户,打开这扇窗户,就能窥见全诗的思想内容 透视进入诗歌意境的通道。《沁园春.雪》这个题目的题眼在哪里呢?这个题目既没有揭示诗文的主题,又不是概括全诗的内容,而是一个具体事物。因此找它的题眼 决不能停留在字面本身,只能透过字面表象去发掘。于是,在品读中,首先粗读全诗,找出联系上下阙的“引”。这个“引”字实质上就是这首词的“题眼”,因为它直接标出题目“雪”的内在含义和作用。从“引”字出发,向前看,只要补出主语“江山”,则可望见上图诗人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内涵 朝后看,只需补出宾语“英雄”,也可窥见下阙诗人评说千古英雄的整体概貌。这样切中一字“引” 全文总体结构就一目了然,再往下分析,也就会势如破竹,迎刃而解了。上阙首句“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开篇描绘了地域辽阔的北方雪景,总领全文。接着,作者通过具体景象来体现雪景,为后面的“引”字做铺垫。“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欲与天公试比高”。此七句,实写雪景,描绘了祖国山河之壮美。比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中“惟”字就让人拍案叫绝。“惟”是“只有”之意,准确的表现出祖国疆土之辽阔,更能衬托出雪之大。“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一句中的“顿”字,有立刻 马上之意,使读者联想到时间变化之突然,也从侧面烘托出雪大之紧迫,更是展现出祖国山河之壮美。同时,也为下文中抒发情感设下伏笔。 上阙的最后三句“须晴日……分外妖娆。”此三句为虚写景物,描写了雪融天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