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领探究,知识生成自然-以“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第1课时为例
高李红
四川省成都市航天中学校
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公式教学过程中,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深入思考,理解公式的探索过程,学习探究问题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本文以“等差数列前n项和”第1课时教学为例来说明。
关键词: 问题教学,理解公式, 数学核心素养
1问题提出
高中数学中有许许多多的公式与定理,在概念教学中,我们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只靠死记硬背,不仅记不准而且还不能灵活应用。数列部分历来是高考的重点,每年高考都要对其重点考察,不仅要求知识点记忆准确而且还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只有被深刻理解了,才具有迁移与应用的活性。如何教学才有助于学生的深刻理解呢?我认为基于整体把握该章节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情与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问题串,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结合“等差数列前n项和”第1课时教学为例来说明。
2教学设计
2.1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数列的概念和简单表示、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由于数列是定义域为正整数集或其子集的函数,因此本单元也是函数学习的延续,借助函数性质研究了数列的单调性以及特殊数列与一次函数,指数函数的关系。本章教学特点“现实情境——数学模型——应用于现实问题”,其中现实问题情境的选择非常丰富,充分体现等差等比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从而培养了学生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人教A版必修五第二章第3节,承前它是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的后续,启后为研究等比数列奠定基础。对于完善数列单元的知识结构体系。提升学生探究,应用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节课的学习包含类比与推广,从有限到无限,
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和数学抽象的载体。
2.2学情分析
通过数列通项的求解与等差数列的学习,学生对等差数列的概念与通项的归纳概括比较熟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强,归纳概括能力有所提升,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然而存在部分学生不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对知识理解不透彻,只喜欢沉浸在记忆公式与结论,每天遨游于题海之中,通过题海战术提升自己的数学成绩。因此,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之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达到训练思维,进而提升素养成为必然。
2.3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的分析,教学目标确定为:
(1)经历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探索过程,从特殊到一般,从有限到无限,理解公式的推导方法;
(2)理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本质及其简单应用,体会方程的思想。
2.4教学过程
2.4.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情境] 学生观看小视频《数学天才高斯的故事》,引出1+2+3++100=?
从数列的角度来看,它表示计算一个等差数列的前100项的和的一种方法,引出课题。
[问题1]高斯算法妙在哪儿?
学生:发现规律首尾之和相等,计算快;
[问题2] 此算法是否具有一般性?
用高斯算法求1+2+3++101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学生1:不是偶数了,不能全部成对。但是可以先计算出1+2+3++100,利用首尾之和相等,共50对,然后再加101;
教师:大家还有不同做法的吗?积极举手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2:给它添了一项102,然后再减去它,这样使前面的项成偶数,是个整数对,好计算,即(1+2+3++102)-102。
学生3:利用首尾之和相等为102,共50对,但是中间会留一项51,再单独加51;
教师:非常好,看来大家都认真思考了,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问题,通过“添”与“去”使得所求的项化为我们熟悉的偶数来处理,变得的简单了。刚才的数列都是有限项,那如果是无限项该怎么办呢?
[问题3]探究计算1+2+3++n=?略有停顿后,提问:共有多少项?n与前面有何不同?
学生4:n项,n不定,可能是奇数也可能是偶数,要分类讨论;
教师:那么有没有方法可以避免讨论?大家可以相互讨论,然后展示你们的做法并讲解。
学生5:令 =1+2+3++n,
乘2得:
)+)
首尾相加得
=
所以
教师:太棒啦,为你点赞,你们是怎么想得?说一说。
学生5:乘2之后就变成了偶数,使得刚好凑整数对,就好了。
教师:如果我们书写时让相加的首位项对应写成一列就更直观,实质是
如:
+
这样对应列之和都相等,是不是看起来更加清楚呢?
设计意图:利用高斯求1+2+3++100这个具体的等差数列求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偶数项到奇数项求和,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找到求等差数列和的一般方法,通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实现思维的碰撞,为新课引入做好准备。
2.4.2知识形成,理解辩解
[问题4]根据以上启示,你能推导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吗?
小组讨论,写出推导过程,请代表展示并讲解。教师做点评与补充。
设数列为等差数列,前n项和
倒序
两式相加得 (根据等差数列的等距性得)
由此得等差数列前n项和
[问题5]如果已知等差数列得首项,公差d和项数n,如何表示前n项和呢?
学生6:将通项公式d带入上式就可以。
所以等差数列前n项和
[问题6]你可以利用别的方法来推导上述公式吗?
学生7:等差数列中的每一项都可以用和d 表示,所以
[问题7]比较上面两个公式,使用时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学生8:需要知道首项,末项和项数n,
而 需要知道首项,公差d,和项数n。
教师:想一想,他们分别从哪些角度反映了等差数列的性质?
学生9:前者说明了等差数列的等距性,后者说明前n项和与首项,公差之间的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与肯定和赞同,提示学生从函数的角度来研究此公式又有什么发现?实质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
[问题8]从方程的角度再看公式,上述两个公式共有哪些量?至少要知道几个才能求其余的量?
学生9:五个量,至少已知3个,就可以求其余两个。
思考:等差数列前n项和,你能否从图形的角度来解释?
教师提示并采用熟知的梯形面积公式(给出图形)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
设计意图:根据启示从特殊的等差数列求和到一般的等差数列求和,学生推导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再根据等差数列的最基本量是首项和公差,让学生思考是否可以只用首项,公差d和项数n,表示前n项和,接着得出前n项和的两个公式,让学生思考两个公式的使用条件,知道不同条件选择的公式不一样。最后,利用方程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再次认识此公式。
2.4.3例题讲解,巩固新知
例1.根据下列条件,求相应的等差数列的有关未知数。
思考:这两个小题,你是否可以用另一个公式求出?
试一试:你可以自己改编例题,已知某些量求另一些量吗?
练习:教材第46页习题2.3A组2.
设计意图:通过例 1求前n项和,让学生熟练公式的使用条件,通过一题多解和自己改编试题,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方程的思想“知三求二”。
2.4.4课堂小结,深化认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3教学反思
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工程中,我是把知识问题化,把问题情境化。学生经历了从具体数列出发,从特殊到一般,从有限到无限,再到普通的等差数列的过程,都以问题串的形式给出,让学生亲自体会公式形成的过程,感受思维的变化。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思想方法孕育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思想”是概念的灵魂,是“数学素养”的源泉;“过程”是“思想”的载体,是领悟概念、思想本质的平台,是思维训练的通道,是培养数学能力,提高素养的重要土壤.因此在教学时只有让学生在公式的获得和确认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参与体验,在“好”问题的带领下,经过认真的思考,共同探究去解决问题,才能真正领悟公式的本质,体会公式的含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改的核心任务是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其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与数据分析,要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以数学活动为路径而逐步实现的。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让学生的认知自然合理更有品质,就要求我们教师认真研读教材,感悟教材,领会教材,挖掘教材,找出教材背后有价值的东西,进一步通过自身的理解,开发出适合自己学生特色的教学。所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3.1重视教学中情境的引入
教学过程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目标,设置合理的情境问题,使学生学会思考,从而用数学的方式认识和解决问题。好的情境的设置,是成功的一半,如片段中小高斯的故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认识问题,而且还让他们感悟到数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3.2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活动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课堂上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表现,交流,才有课堂的活力和学生能力素养的真正提升。如教学过程中:1+2+3++101=?学生交流了三种想法,使得我们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老师再及时总结处理这类问题常见的方式是:去一项或添一项,或留中间。学生的思维就更有品质。例题讲解后,请你根据公式结构自己编写一组试题,这种开放性的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对学生思维水平的要求更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3重视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首先,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实际设置具有针对性;其次,问题的设计要循序渐进有层次性;然后,问题需要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最后,问题最好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具有开放性。最好是在核心问题的统领下,设计出一系列问题串,让学生在疑虑中探究,在探究中经历深刻的思考,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核心问题被自然突破,达成目标。
3.4重视教学中整体的把握
教学时,我们要从编者的角度解读教材,把握全册教材的基本结构,主要特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做到“胸有全册”;准确理解定位教材每个单元的内容和特点,做到“胸有全章”;把握每节课时的教学内容,目标和流程,做到“胸有全篇“,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形成,知识间的联系与对比,达到整体与局部的统一。
总之,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要学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好的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学会思考,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的教学,不是将数学思想方法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材料,问题提供不同的思维方向,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选择,最后形成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章建跃.理解数学是教好数学的前提[J].数学通报,2015,54(1):61-6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本文系2021年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项目《基于“课例研讨”精准提升实习师范生教学能力的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TER2021-02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