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大学 吉林 延吉 133000
[摘 要]生态文明教育是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的基源动力。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经历了可持续发展教育探索、生态文明教育建设两个阶段。新时代,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应全方位发力,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生态人才基础和厚实的文化土壤。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过程,是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生态文明教育紧跟生态文明建设而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作用于社会主体的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建设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是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为出发点,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指导与根本遵循,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向社会传播生态文明思想,培育公民在生态方面的道德、情感和意志。
一、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历程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人民幸福生活和民族永续发展的伟大事业,生态文明教育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20世纪70年代前我国对于生产力发展造成的环境问题尚未有较深的认识,经四十多载的探索,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根据不同阶段的特征,可将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分为两个阶段。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探索阶段(1973—2000)
1973年8月我国首部环保法规性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拉开我国环保教育序幕。1989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使环境教育有了法律的保障。这一阶段以环保宣传为主,在摸索前进中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实践探索。
1992年联合国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1世纪议程》,在此基础上,我国于1994年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规定要在相关课程中纳入可持续发展观的内容,强调加强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的内容,表明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成为这一时期我国环保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生态文明教育建设阶段(2000—至今)
21世纪,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环境教育从可持续发展迈向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2002年十六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使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2005年《国务院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指出,要对公众开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要内容为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和生态文化弘扬的教育活动。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如“两山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一系列新思想诠释了生态文明的新内涵。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将“生态文明教育”正式纳入素质教育中。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教育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二、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现今存在的问题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在提升公民生态素质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由于起步晚、发展时间短等原因仍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教育供需待发展
稳定的供需关系,是生态文明教育健全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复杂的历史国情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滞后性。且存在专业师资力量匮乏、生态文明教学资源缺乏以及教育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象,使得我国的教育供给侧目前还不能够提供系统成熟的生态教育。教育供需链的失衡使生态文明教育无法获得充足的发展动力,出现教育对象无法精确化覆盖、发展缓慢等现象。
(二)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待深入
系统的内容是生态文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碎片化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受教育者整体生态逻辑思维的培养和生态文明行为的塑造,甚至使生态文明教育很大程度上无法落地扎根从而流于形式。
回望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发展的历程,由于没有一个深入充分的认识使得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无法系统连贯的接受生态知识的教育,就无法对自己的行为从生态角度进行有效的判断,更别说上升到生态文明的高度。浮于空洞的说教和表面的活动,无法激发受教育者的生态情感共鸣以及生态责任。
(三)生态文明教育机制待完善
完善的机制是生态文明教育高效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文明教育要想真正地有成效,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如宣传、监督考核、评价反馈、制度保障等一系列的运行机制。由于起步晚、重视度不够等原因,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运行机制。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引导、运行机制不太完整,从而使得生态文明教育在整体的运行方面较为弱势。
三、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提升路径
自“生态文明教育”这一概念被提出以来,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但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在新的时代下还存在着提升空间。
(一)健全发展生态文明教育供给侧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教育供给侧的健全需要做好多方面工作。健全发展生态文明教育供给侧,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协同多方面力量。
各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应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因地制宜做好生态文明教育总体布局规划且将其纳入当地教育体系。将注重实效、分类引导的原则将其融会贯通于我国教育的各个阶段。通过生态文明教育供需关系的平衡,使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更加健全,从而使生态文明教育快速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
(二)构建系统化生态文明教育模式
面对教育内容不够完善的问题,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须不断探索,构建出以综合全面的学科内容为基础、以科学系统的教育方法为支撑、以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为途径系统化教育模式。通过系统地学习生态学知识从而对生态价值做出正确判断,通过对生态价值正确地判断从而真正地履行生态责任。正确引导和普及环保以及生态文明知识,身体力行地践行环保绿色的生活方式,让生态理念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完整的构建生态文明的教育。
(三)完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
应积极探索完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使其能够实现大踏步的高质量发展。由于生态文明教育的特殊性,在制度、宣传、监督考核、评价反馈等各个方面,可采取将对受教育者已有知识水平的认知模式,更全面具体地分析生态文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改善提高生态文明教育效果做出有力支撑,建设完整生态文明教育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34.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王露露(1996.09——),女,山东德州人,延边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年级2020级、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