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乳泉小学 233400
摘要:本文着重介绍了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科学有效地编写。主要从倡导教学设计以学习者为本,预设与留白有机统一,保证质量和效率三个原则出发,对教学设计的基础环节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教学设计;预设与生成;反思与交流
教学设计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而传统的教学设计,则以课堂教学的“事前设计”为主要研究方向,即编写教案。前设计是教师预设一节课的制度。然而,教学的设计活动,仅仅停留在“前设计”或传统的教学设计阶段,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弊端。
首先,教学不做前置设计是不可想象的,光是前置设计,它是固定的、千篇一律的、不可变通的,也是不可想象的。正如叶澜批评的那样,“死”的教学设计成了无形的手,主宰着“活”的师生,任其围着他转。其次,教学仅仅停留在设计的前置,这不仅体现不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限制了教师的发挥。再次,教学设计停留在“设计前置”,只研究“设计前置”,是缺乏足够认识教学不确定性的表现。而教学设计在课堂中实施后,并不等于教学活动的终结,教师也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沉思,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
预设新课标背景下关注学生发展。教师必须改变课前准备的重点和准备方法,设计富有弹性的课堂教学计划。这样的预设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组织能力、教学机智等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
一、教学前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技巧性预设与留白。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也正是新课程要求精心设计教学的原因,重视教学前的设计。以谁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根本问题,必须考虑清楚才能进行具体设计。教学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劳动参与者的教学过程。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往往发挥得不理想,教师是主要原因。有的教师过分相信自己的教学能力,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转,不愿、不敢或不能开导学生的思路,把学生潜在的能力发挥出来。
1.树立导学意识,把学生的学习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在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的基础上,设计教学策略,真正做到关注学生,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因此,教师的备课思路必须从教材入手,转变为从学生入手,重视学生之前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打下的知识基础,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习活动在课堂上有效、有序开展,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2.建立生成意识,精心设计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
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生成的过程,预设得再好,也不可能预知课堂教学的所有细节。老师们一定要认识到,原来的教学设计受到干扰是很正常的。教师要树立生成意识,对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重点内容进行深入思考,把握课堂教学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指向,留足生成空间。教师有备而来,才能有真正的“生成”。“预设”越充分,生成就越可能,越有效果。课前应尽可能预期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层次、预见性的“生成”,激发生成的高层次、精彩。
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具有生命的特征,即随时随地都有新事物诞生。任何高明的教学设计,也不可能将实际教学过程的规划一览无余,如果规划得过细、过死,反而会让课堂教学失去生机。所以教学设计要处理好预先设计和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发挥余地的关系。用老师的妙语连珠代替学生的灵动思维,这样的教育令人唏嘘。教师是“导演”,但绝不能身兼“主演”,让学生去当“群众演员”。教师别出心裁,可以让听课者另眼相看,但学生却永远得不到实惠。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时空,会让学生遐想,深思,留白,就是留下期望,留下余韵,留下思考和创新。
二、预设生成,在有机统一的教学中进行设计。
教学具有预设和生成有机统一的特点。弹性化的方案为生成做出了保证,备课的精华在于教学中第二次备课中。有时学生的行为并没有完全按照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及时观察,了解学生的原始认识,发现有创意的亮点,从而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评价方法进行调整,完成第二次备课,即教学中的设计。教学的中置设计,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面上看是教师的随堂机智尤为重要,而随堂机智背后隐藏的则是教师的理念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质疑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升华学生思维的支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越位”、学生学的“不到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的过程代替学生学的过程。于是,老师教得苦,学生学得没劲,老师感到被动,学生学得也被动。如何改变这种教师与学生“双被动”的局面,形成教师教的一种轻松,学生学的一种愉悦的良性循环,是我们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畏惧提出质疑,相反,还要大胆激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尊重学生提出问题的权利。面对学生的质疑,重视学生的真实想法,鼓励他们大胆提问;要直面学生的疑难问题;放下教师权威,和学生一起到讨论中来。
三、反思与沟通,构成教学的后设计。
教学的后设计即我们常说的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前设计、中设计的基础上,思考和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检讨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用教学中的常态要求审视自己,以求整个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开展课后反思,是沟通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实际,使教师业务水平得到迅速提高的有效方法。因此,提倡教师进行课后反思,就是希望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表现进行认真的观察、分析和批判性反思,尽可能地将“知”、“行”、“思”三者融会贯通,切实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的内容和效果进行反思,对其中包含的教育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实践中对方法进行检验,这是一个重复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教学反思过程不仅是从发现教学问题、分析原因到解决难题的循环往复,而且是教师素质不断发展的过程。课后反思的交流,可以是老师与老师之间的,可以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也可以是老师与专家之间的。这种交流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地去学习、去思考、去研究,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姓名:杨菲,
出生年月:1979.8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
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
所在单位: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乳泉小学
邮编:23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