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及亲属影响的对照研究关键思路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及亲属影响的对照研究关键思路分析

刘洋

大庆市第三医院 黑龙江大庆 163000

摘要:目的 对照研究护理干预在治疗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效果,思考对家属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选86例于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来我院治疗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患者,利用随机取数法均匀分成参照组和实验组,分别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联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狂躁情况和抑郁状况,统计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掌握状况。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狂躁评分和抑郁评分明显降低,且实验组更明显,差异符合统计学原理(P<0.05);实验组患者和家属知识掌握度为97.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72%,差异符合统计学原理(χ2=4.96;P<0.05)。结论 在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治疗中给予患者及家属护理干预,能够舒缓患者抑郁情绪,降低躁狂现象发生,家属疾病认知程度显著升高。

关键词:护理干预;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对照研究;思路分析

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属于临床治疗中的常见病症。资料显示,双相障碍终身患病的可能性约为6.2%左右,易于发生于老年群体,多数患者发病后表现为抑郁发作,抑郁发作患者会出现1次或多次狂躁现象。目前,临床在精神分裂患者的护理干预上研究较为深入,而对于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还缺乏全面且深入的认知,护理效果及针对性有待提高[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86例于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来我院治疗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患者,利用随机取数法均匀分成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3例,参照组患者包括23例男性和20例女性,年龄在23~53岁之间,平均年龄(42.65±3.78)岁;实验组患者包括17名男性和26名女性,年龄在25~52岁,平均年龄(42.06±3.71)岁,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未发现明显差异,且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参照组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应加强交流,了解患者病况、既往病史以及用药史,依据诊断结果和临床治疗经验,为患者制定科学完善的治疗方案,药物包括抗抑郁类药物和镇静剂等。

观察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融入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1)护理干预方案制定:若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得到控制,意识恢复正常,进入康复阶段。此时护理人员要与患者深入交流,了解可能对患者造成刺激的应激源,常见应激源包括社会交际、生活挫折、心理问题以及角色冲突等症状,护理人员应凭借相关临床治疗经验,构建完整的应激控制方案,避免患者受刺激后病情加重[2]。(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帮助患者正视疾病,分析致病原因,日常生活中避而远之。积极鼓励患者重拾信心,以临床实践案例引导患者,为患者树立信心指明方向。心理医生需要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疏导,每周1次,每次时间可设置45min,避免时间过,长使患者出现躁动。如果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心理医生要为患者讲解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定期汇总患者药物治疗后的恢复状况,考虑是否存在副作用。(3)家庭支持: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家属深入交流,定期安排探望,鼓励家属保持平常心,督促家属多加陪伴患者,防止患者产生焦虑、孤单等情绪,让患者感受到家庭温暖。患者可多进食新鲜果蔬,保证机体所需[3]。(4)康复训练:若患者精神状态基本恢复、躯干四肢可灵活活动,护理人员可为患者安排科学的运动方案或休闲方案,包括制作手工、练习书法、散步或打羽毛球等。活动期间,要安排家人陪同,每周活动3~4次,每次控制在1h左右即可。值得注意的是,运动要循序渐进,以休闲娱乐为主,确保患者体质能够满足运动所需。

1.3观察指标

(1)利用Beck-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评估患者住院前和住院6个月后的狂躁状况;(2)利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估患者住院前和6个月后的抑郁状况;(3)利用我院自制的健康常识评估表评价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状况。

1.4统计学分析

此次实验以 SPSS24.0统计学软件作为数据处理工具,[n(%)]、(±s)分别代表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以χ2、t作为检验工具,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狂躁状况及抑郁状况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狂躁状况及抑郁状况比较(±s)

组别

例数

BRMS评分

HAMD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43

19.62±3.62

6.62±1.01

21.55±3.64

9.62±1.03

观察组

43

19.31±3.72

3.82±1.06

21.71±3.63

7.56±0.81

T

0.39

12.54

0.20

10.30

P

>0.05

<0.05

>0.05

<0.05

2.2 患者及家属对治病的掌握程度

表2 两组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掌握程度比较[n(%)]

组别

例数

完全掌握

部分掌握

未掌握

总掌握度

对照组

43

16(37.20)

20(46.51)

7(16.27)

83.72

观察组

43

28(65.11)

14(32.55)

1(2.32)

97.67

χ2

4.96

P

<0.05

3 讨论

双相障碍属于临床治疗中常见病症,病因复杂,患者发病后容易出现情绪、精神功能异常波动,危险性较高,患者会表现出过度兴奋或抑郁,表现为双相性,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就精神类疾病而言,其治疗周期较长,在受到外界刺激等影响下,容易复发,部分患者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容易出现自残或自杀行为。目前,临床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患者服药后,精神会恢复平稳,患者可以回到社会及家庭,但这并不意味着治疗或护理结束或成功,要想保证患者稳定生活,需要家属给予更多鼓励和照顾,帮助患者控制情绪,找到恰当生活方式[4]

就精神类疾病患者而言,家属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家属应时刻保持冷静,与患者构建良好的家庭关系,维持假定稳定,促进患者恢复,帮助患者积极消除负面情绪,保持乐观、健康的态度,战胜病魔。

参考文献:

[1]刘才英,张程赪.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及亲属影响的对照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0):1454-1455,1457.

[2]谭秋.综合护理干预在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护理中对负面情绪、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5):272,274.

[3]曹静,沈敏.综合护理干预在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护理中对负面情绪、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31(11):1698-1699.

张艳,殷凤娟.综合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负性情绪和治疗依从性影响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7):170.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大庆市第三医院刘洋1383675646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