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式教育的优势以及国内教育的反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7
/ 3

浅谈西式教育的优势以及国内教育的反思

于相龙

青岛MTI国际学校   山东   青岛

【摘要】笔者根据在国际学校从事美术教育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了一些在西方教育模式下对孩子成长的积极影响,还有在美术课堂中孩子中外孩子的不同表现凸显了不同成长环境中孩子性格的差异。由差异来反思中国的基础教育所带来的影响和现实存在的问题,说明孩子从小人格培养,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西式教育;品格塑造;情绪管理

         教育一直是被人们关注的话题,古今中外都是如此。从世界范围来讲,虽然东西方有很多文化背景,语言和传统习俗等差异但是在教育上却有很多共识。文化背景和语言的差异由于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彼此消融,变得越来越小,近几年国内的教育模式越来越国际化。以前只能靠出国来接受西方先进的教育的历史有所改变,现在除了留学以外的还可以选择留在国内接受西式教育或者是中西结合的教育。现在的中国也吸引了大批来自世界各国的外国人进入中国,来学习中国文化,感受中式教育。当语言不再是障碍,顺畅的交流沟通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世界就真的成为一个“地球村”了。现在的国内教育呈现多元化,对外来的教育,不论是西方或者东方是兼容并蓄成为特色教育。国家鼓励民间办学的政策使得私立学校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并很快就遍布全国各个主要城市。除了民办的私立学校还有为数不少的国际学校也遍布全国。有的城市甚至在五,六所以上,像北京,上海等一线大城市就更多,加上各种西式教辅机构,西方教育模式可以说在国内普及率非常高。虽然这些由外教直接授课的学校费用都是不菲的数目,但是国内的家长仍是趋之若鹜。因为能够让孩子接受外来教育,花费再大家长也不遗余力,足见父母对儿女受教育的重视程度。

         客观来讲,教育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所有人在成长中的所有问题,但是从小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从小的方面讲教育会影响到人格的建立,情绪的表达,心理的健康;从大的方面讲是培养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际交往中的眼界和格局。而这一切就可影响或决定人一生的前途和发展。西式教育之所能在国内大行其道自然有它所俱备的优势,有不同于国内传统的教育的优势,与国内传统教育相比较西式教育的突出的特点主要是:在传授知识方面西式教育更注重实际应用,学生通过实践学习理论知识掌握技能。在人格培养;情绪管理方面西式教育是最值得借鉴和国内传统教育学习的。实际“教”和“育”应该是两个定义,前者传授知识,解答疑惑;后者培养人格品德,管理情绪。前者只能衡量知识获取的多少,后者却能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

      笔者根据多年在国际学校的工作经历来谈一下西式教育。为何用“西式教育”这个词,而不用“西方教育”这个词呢?西方可以泛指欧洲各国,如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在我们国人看来美国属于西方国家,其实它属于美洲 不是欧洲。其实西方各国的教育也有差别,这不是我们本文讨论的重点,我们不做深入探讨。用“西式教育”这个词,是因为在国内的无论是完全有外教授课的国际学校还是国人办的私立学校都是适合在中国或亚洲人的教育而不是原汁原味的西方教育。这个虽是“西方化的教育”但结合了本地的实际情况,是因地制宜的教育。就像是“肯德基”或是“麦当劳”是标准的西式快餐,来到中国还是要适应国情民情加以改变。再者,这些教育都是在中国本土而非是欧洲,说“西方教育”是不恰当的。这就是笔者将用“西式教育“来进行下面的讨论。

      首先肯定的是西式教育在人格培养和情绪管理方面更加人性化,是培养独立人格的,比如学生如果觉得从众违背了自己的个人意愿,你就不必从众,他们可以保留自己的独特或是独立,如果因为学生的个性被指责,指责你的人通常被认为干涉别人的人格是不很礼貌的事情。学生可以保持与众不同也同样可以得到尊重,“你就是你,不必去附和别人“。但这个“你”也要尊重与“你”不的同人,就是“你”可以保留“你”的个性,但“你”的个性不能危害或给别人造成麻烦。要知道西式教育的精髓在于给予孩子最大可能的自由和平等,但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有必需遵守的规则和纪律。在规则和纪律面前无论何人都要无条件遵守服从而且养成习惯。培养人格很重要的一点让孩子懂得自由不是按照自己的天性随心所欲,任意胡为,真正的自由是自己有权利有能力去选择做正确的事。发挥天性是选择挑战自身软弱逃避的一面诸如:自信,独立,正直,勇敢,善良等特性,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擅长担任不同的角色为团队贡献才智,提供服务,来获取成就感和团队其他成员的认可,从而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这种模式的人格培养,有益于个体在集体中的成长,每个个体的成长促成整个团体也在不断的发展。各个不同的个体各有自己不同的精彩而组成的团体,靠着尊重和关爱彼此连接,建立一个互相合作的团体。

        其次,个人的情绪管理也是现在社会一个受关注的话题,无论是学校,是职场都很重视。社会上各种职业的培训课程越来越多的加入情绪管理这方面的内容。以国际学校例子,老师不仅不会制止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表达, 还会引导其他孩子表示对有情绪的孩子的关心,而不是责备孩子破坏了课堂纪律,打断了老师的讲课。悲伤或发脾气的孩子老师会在语言和行动上关心安抚,直到学生安静下来。对于有快乐情绪的孩子老师会鼓励他分享他的快乐。这些课堂行为特别是在低龄学生的课堂上,如幼儿园或是一,二年级。年龄再大点的孩子如果在课堂上情绪失控,会有助教老师单独来帮助。总之这些方式,都是培养孩子自我的情绪管理,而不是阻止他们表达情绪,压抑自己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当老师询问原因的时候国外的孩子通常会直接告诉老师原因,或者他们的需求。但国内的孩子就不愿直接告诉老师自己的需求,或者不说甚至还会否认自己的要求。国内孩子相比较而言拙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其实这是从小受到家庭教育影响的结果,国人都羞于表达自己的感情,随着思想的放开和接受外来教育的影响这几年情况明显是改变,国人在不同场合也勇于表达自己的感情。情绪在工作或学习中很重要,情绪没有安抚好,无论是工作或者学习都很难有效率而言。而从小培养管理自己的情绪,是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之久,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就会在人际交往中,工作中,学习中,家庭中获益良多。这种教育模式是注重个人的需求的表达,尊重不同的人格,不同的文化背景,思想和差异,公平的对待每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权立。通过这种方式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来自这个群体的关心,爱护,所以才有归属感,有集体意识。

        一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在国际学校中外学生面临同一件事的不同表现。美术课的实践课的基本程序是这样的:老师根据课程计划给一个题目作为课堂作业,会提供与该项作业有关的材料,然后做一下基本的步骤说明接着公布作业最终完成提交的时间。然后让学生开始动手创作除了在创作过程中会解答学生的问题和提供合理的帮助以外,老师会给学生两个自由,一个限制。第一,不限制学生自己挑选材料来创作,如果超出老师提供的材料范围,要自行解决。第二,不局限学生在老师说明的样式或提供的样品,前提是不脱离老师给的主题。老师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去无限制创造他们自己的艺术品。第三,时间的限制,必需遵守完成时间,做事有具体的时间安排也是西式教育中重要的环节。

        当创作过程开始就显出差异了,大多数国内孩子遵照老师要求规规矩矩的做,不做突破性的尝试,还懒于动手动脑的创意,有的孩子甚至完全复制老师的样品。老师实际不希望学生复制他的样品,而希望学生能够搞出表现自己创意和想法的作品。这一点跟国内的情况不同,学生复制老师越像老师会越满意,不会阻止也不会反对。国外的孩子就是这样,他们从来都不想和别人做一摸一样东西,即使你要求他做的一样他也不会完全复制的。还有一个例子说明面对老师表扬或奖励后中外孩子的表现差异(外教的一个特点就是即使一个孩子的作品很糟糕,他们也不会说批评打击的话语,多是鼓励和肯定。)对比国内和国外孩子从内在心理上到外在表现上都有不同差异,就能发现我们国内孩子成长的原生家庭中的问题:多是对自己的孩子有很多期望,孩子达不到期望值,家长表现失望的方式就是用消极的话语来批评指责。所以很多孩子多是伴着家长指责,批评和消极的言语成长,少有被鼓励或者称赞的情况。而一旦受到表扬的,心理的满足感是可想而知的,随之而产生就想被更多人认可,所表现的的行为就会向其他人炫耀,目的无非就是想得到其他同学的羡慕,来弥补以前不被人认可的心理。而为了保持这种满足感,他们下次会如法炮制,而不是不断改进,提升自己,因为一旦改变就怕得不到表扬,失去原来被认可的满足感,这也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满足现状,维持这种现状似乎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庸之道的潜移默化,这也是我们思想观念中不愿改变和害怕改变的原因吧?

        相比较国外的孩子面对表扬就显得很平静,原因是他们的成长过程多的是鼓励和表扬,他们习以为常了。而他们理解的表扬和奖励就是告诉你:再努力试试,你可以做的更好!所以不会把老师的表扬作为止步的标准,更不会去炫耀自己的成绩。而会静下来思考和改进自己的作品。还有的孩子有很强的主观意识,他们很清楚自己的目标,而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即使有人说他的作品很棒了,他也不会停下,因为他会想虽然别人甚至是老师感觉我的作品不错,但我觉得还不是我期待的样子,我想再进一步改进我的作品。这两种孩子的表现只有在具有包容性的纯西式教育中才能得以发展。这种结果就是你不会看到统一形式的学生作品,不会看到学生画几乎一样的画。你会看到当所有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时都是各不相同,但都没有脱离老师给出的主题,而每个人的形式,画法,色彩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创意。而每个不同的个体因为有各自不同的发挥当放在一起时就是一个精彩纷呈的团体。个体的归属感会让人不自觉地产生集体意识在集体意识下会为集体提供必需的服务。集体中的每个人都权利表达自己的意愿或诉求,也有义务发挥自己的才能服务于集体。集体中的每个个体都是平等的,既可以监督别人也受别人监督。大家在这个集体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我国的基础学科教育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但是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弱化和忽视个体需求,统一步伐、统一要求、统一思想、统一目标、一切为集体服务;集体利益至上。还有就是我们国内的教育经常性使用榜样的人物打造楷模学习模仿这些榜样,楷模式人物,久而久之,不仅没学好榜样的模式,自己也迷失了。

        学校里如此,社会上也是如此。不可否认,在特定的环境下或是特定的时间榜样确实发挥了作用,提升了人们的信心,但在教育中不能一味的使用榜样或楷模,容易走偏或者走向极端。在整齐划一的体制教育下,学生是比较听话守纪律,但压抑了个性发展,在思想上比较保守缺乏想像力和创造的能力。在学习上要么失去兴趣,要么就是苦学和死学。这是我们都意识到到的教育问题所以现在国内的教育在不断创新中改变,同时也借鉴了西式的教育理念。相比较从前的教育方式是宽松了很多,人性化很多。主要体现在老师以鼓励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代替被动强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获得知识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对知识探索的热情。另一方面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发展,每个孩子各自有不同的展现从而带动集体的发展。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意识,无论从家庭还是学校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由于社会上对这种教育理念的认可也促成了各种教辅机构作为吸引家长和孩子的宣传手段。家长和老师都鼓励督促孩子表现自我,树立力争上游的思想观念。家庭和学校同时也不遗余力地提供各种机会,参与到校内和校外的各种平台上让孩子展示自我。孩子的积极参与不仅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自身技能,也增加了与人交流沟通的机会。这些积极因素是显而易见的。

         凡事都有利弊,反观这些自我发展主要是凸显的个人技能的高低和学习了多少技能。这些技能其实主要是培养个人爱好和发展个人天赋特长,如音乐,体育,美术等等,这些个人技能也成为现在孩子升学考试的加分项。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习惯上认为除了在校内课堂上必学科目之外,其它在课余或校外的兴趣爱好学习称为“素质教育”。发展兴趣爱好固然是好的,何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如何定义?孩子的见识增加了,眼界开阔了,技能提升了人际交流广泛了,但是如果品格方面的教育没跟上,问题就会全部凸显出来。“不合群”“不合作”“自私蛮横”这样的孩子能有什么样的前途?现在的高学历者比比皆是,但社会上有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却被贴上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标签。曾经有一个故事,两个衣着得体的女士在飞机上因为座位的问题发生争执,继而演变成用互相辱骂,而且是用三种国家的语言互相对骂。能熟练掌握三种语言的人,相信是受过很多年教育而且都是高等教育。技能如此之高,品格和情绪管理如此之低,她们的学识又有何意义?技能和知识或者财富只能使人自高自大,人膨胀的时候容易高高在上目空一切。“素质”二字何从谈起?不可否认,国内教育一直受很多客观条件的制约,学校的教育一直苦于应试竞争,老师和学生都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成绩如何提高上。没有时间进行人格和情绪管理方面的教育。学生每天埋头于书本和作业苦于学习压力,又不得不做,难免有情绪,但又得不到发泄和引导,这就是课堂上很难维持纪律的原因。而老师为了维持课堂纪律,除了采取强硬手段和言语的呵斥好像没有别的办法,此举造成师生关系紧张。课堂结束后,老师是身心俱疲,久而久之这是种恶性循环。西式教育是用人格教育培训技能,我们是用竞争培训技能。差异就是人格的技能培训需要有团体的支持和认可,被培训者虽然是独立的但离不可团体,而且不断服务于团体。这就是我们经常挂在口上,却难做到的“团队精神”。用竞争培训技能,只能使培训者离团体越来越远,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他个体也会效仿,当团体中的个体四分五裂之时,团体名存实亡了,而离开团体的个体也就没有什么发展可言了。例如,要讲技艺精湛,传统文化中京剧是比较突出的,唱,念,做,打,俗称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再好的名角离开团体也就没戏唱了。内部的竞争机制其实是消亡机制,只有真正的团队精神才能合作长久,走得更远。个体发展更具特色,更精彩,需要一个不受压抑又彼此尊重的团体,而这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团体合作才能维持高效率的工作运转,良好的合作是从人格培养,情绪管理开始。

        根据国情和民情中国不可能完全照搬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但是有很多外来的教育理念,方式我们可以借鉴,然后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来改造运用到我国的教育中去,提升我国的教育水平。中西结合的教育方式可能适合当下国情教育的发展,但相信不久的将来必会找到真正适合中国孩子发展的教育体系同时可与国际教育接轨。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是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一直也是在谋求发展,人们总在探索寻求更合理更有效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