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顺德区勒流江义小学 528322
摘 要: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主体,如何专业地帮助有特殊心理需要的学生,给予他们亟需的支持值得老师们探索。本文站在心理老师的立场,陈述一个因家庭关系导致自伤行为的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还原了“向上汇报、平行沟通、向下引导”整个处理过程,以期为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自伤 心理健康教育 家校共育
一、个案描述
小S,女,初中,12岁。10岁时父亲病故,有个9岁患白血病的弟弟,家庭经济一般,亲子沟通不佳。弟弟患病夺走妈妈的大部分陪伴后,小S变得沉默寡言,心情低落时无缘无故想哭并伴随割手自伤行为。
某日该生在课上用铅笔戳伤手臂,被科任老师带到心理室。经过劝导,该生在母亲陪同下前往医院就医并诊断为“抑郁状态”。后续由心理老师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定期与家长沟通。
二、个案处理
根据《精神卫生法》的管理快思维,在处理自杀自伤倾向学生的心理问题时,最先要保证当事人的安全;依托《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教育慢思维,我们要深入了解情况,全面灵活地跟进工作。下面详细介绍本次处理过程:
(1)给予足够积极关注,建立真诚信任对话关系。我先向该生解释保密原则及保密例外情况,并通过目光接触、微笑、上身倾斜、点头等非言语方式给予学生积极的关注。
(2)巧用心理危机评估,形成《主动寻求帮助协议》。询问该生这次铅笔戳伤的原因,借助“情绪温度计”等形式引导该生进行0-10分的情绪等级评估,回忆当时的感受想法。随后,直接询问并记录该生是否有其他自伤行为、第一次这样做的时间原因感受、迄今为止的次数以及是否有具体的自杀计划,同时引导她列出打消自伤念头的自身力量以及危险时刻可求助的外在资源,将其贴在显眼位置。
(3)建议该生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治疗。交谈过程该生精神状态低落,并承认偶尔会用铅笔戳伤自己,但无自杀行为或计划,故建议联系家长带其到专业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治疗。
(1)立即启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将小S的大致情况及待解决问题整理上报德育处与学校领导;并将学生具体情况、学校意见等整理成《温馨提醒信》发给家长。
(2)巧用“三明治”沟通法,耐心听家长的倾诉。当家长表示不需要就医,怀疑孩子只是为了吸引他人注意时,我先郑重告知家长小S已有好几次自伤行为,并且情绪比较低落,需要专业医生甄别出是否有潜在危险,再根据法律告知家长有责任遵从孩子的意愿与需求,情理俱下说服家长带该生去公立精神卫生机构接受专业评估。
(3)医院诊断该生“抑郁状态,是否为双相情感障碍需进一步观察”。
(1)学校领导、德育处、级长、班主任与心理老师共同商议方案。
(2)学校危机干预领导小组面见该生的母亲,全程录音录像。学校德育主任向该生家长作详细汇报,表达希望家校联合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期望。同时,听取该生母亲对此事件的看法。
(3)考虑到该生精神检查意识清、定向准、无自杀风险,尚未确诊严重心理疾病,其母亲坚持暂不住院,学校向其书面呈现《小S主动寻求帮助协议》、《小S心理健康状况跟踪方案》等材料,并要求该生母亲签署《知情同意书》,定期与班主任、心理老师沟通。
(1)了解情绪波动的原因及自伤行为的需求。深入了解得知,第一次奔溃并划伤手臂,是元旦前夕母亲拒绝观看她表演并数落她学习退步了,这让缺乏父爱的她感到孤独、不安、痛苦,非常妒忌弟弟。
其实小S并非有意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她只是在试探妈妈是否真的在乎自己,想通过生病受伤来得到妈妈的偏爱,她真正需要的是父母的关心。
(2)澄清创伤性事件,母女解开心结。心理老师约谈其母亲,了解到当初离开只是因为弟弟突然病重做手术,时间上起冲突,妈妈在这件事上只能选择手术室,不是妈妈偏爱弟弟。得知原因后我将该生带到心理室,由母亲告诉女儿真正原因,母亲的道歉得到了孩子的理解。在我的提议下,母女俩来到学校的舞台,该生重新为母亲跳起了舞蹈,重现当初的场景。
(3)介绍多种情绪调节方法与亲子沟通方法。运用“萨提亚家庭治疗、积极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依托“情绪温度计、感恩日记、正念冥想、绘画治疗”等方法帮助学生自我成长。
三、工作效果评价
1.该生重新认识并理解妈妈,也改变了自己,能够积极表达内心的需求与想法,情绪波动得到有效调节,不再有自伤行为。
2.据妈妈反馈,该生学会关心弟弟,学习之余陪弟弟玩游戏、散步,逐步建立了“老师—家长—朋友”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够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想法。
2.据科任老师与班委反应,该生逐步参加学校的教学活动,慢慢恢复到以前的学习状态。主动参加新年的文艺汇演,同学们也重新接受了她,还能通过“感恩日记”记录生活中的小确幸。
四、个案剖析与反思
一个人与原生家庭的千丝万缕联系,可能影响其一生的成长。在小S事件中,该生家庭背景较为复杂,渴望得到母亲的关爱,但性格刚硬、强势、自我要求高的母亲,对她成绩十分严厉;对其抑郁状态与心理状况缺乏关心。弟弟的病重打乱了家庭的生活节奏,夺走了母亲的时间,让原本缺乏了父爱的她更少感受到母亲的关心。这些原生家庭问题导致该生情绪的大爆发。
原生家庭对学生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心理研究表明,在成长过程中,比在肉体上受过伤害的儿童,在心理上受过伤害的儿童在所遭受的思想和心理阻滞更大。性格内向的孩子,可能会郁郁寡欢,烦恼不安,时间长了就看你得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性格外向的孩子,如果受到心理伤害,可能会以攻击性的、残忍的行为报复他人和社会。
学生身心发展离不开家庭学校的密切配合。在互联网时代,学校可以通过公众号编辑转载家长学习课程、引进专业人员开设家长讲座等,为家长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在推动家校共育的过程,难免会遇到不会配合、不愿配合、甚至刁难蛮横的家长,这时要坚定“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初心,遵循“①留意细节,及时关怀,建立互信;②多级联动,直面关键,科学处理;③保持关注,发掘优点,杜绝复现”的原则,及时给学生提供最有力的支持,切实助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班主任要及时了解本班学生的家庭动态,对于突发变故或家庭比较特殊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而心理老师在工作中要扎实开展心理普查,联合班主任、科任老师进一步了解学生情况,不断提高心育工作的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凝聚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守护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健康!
参考文献:
[1]芦春桂,王莎.基于家校共育模式的小学生心理状况及应对策略[J].新课程,2022(07):38.
[2]龙方.点亮心灵之灯——初中生抑郁心理辅导案例[J].广东教育,2005(21):22.
[3]马夷虹.走出“抑郁症”的误区——抑郁发作预后人际关系重塑的心理辅导案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03):54-57.
[4]郑高兵.我不是捡来的笨蛋——一名初中抑郁女生的心理辅导案例[J].教师博览,2021(08):22-24.
[5]冯子娟.基于家校共育的小学班主任心理辅导有效策略探究[J].新课程,2022(01):238-239.
[6]董奇.知心育人——适合每位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M],2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