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巩娟霞

西安市第三医院  71000

摘要:目的:分析儿科护理风险,针对风险发生的因素,确保在儿科护理中有针对性的采取防范措施,以降低风险的发生,进一步提高儿科护理质量。方法:选取80名患儿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护理过程中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基于风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结果:对患儿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了对比,基于风险防范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儿科护理过程中,分析儿科护理的风险因素,以此来合理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可有效提高儿童护理质量,提高护理的安全性和满意度,值得全面推广应用。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儿科与其他科室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随着医疗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儿科护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患儿的护理面临着年龄较小和缺乏自我监测能力,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存在自控能力差,这增加了护理的复杂性,也是护理风险高于其他科室的原因。由于儿科护理存在着对治疗及护理依从性不高,给临床护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儿科护理中,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争议和不良事件的发生。各种风险事件的发生,影响临床疾病的治疗,增加生命安全的风险,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医患关系。因此,加强对儿科护理风险的分析,驾驶以科学的临床护理防范措施的制定,对于提升儿科护理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为此,开展儿科护理研究,分析护理风险因素,针对性的制定完善的护理措施,以此来提高儿科治疗的有效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儿科就诊的患儿作为分析对象,选取儿科80名儿童,并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名儿童。儿科护理风险分析征得亲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书,两组对比差异符合分析标准。对照组40例患儿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3~12岁。观察组40例,男女各22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等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儿童接受常规护理,在护理过程中监测病情变化,按照标准进行基本护理,并做好相应的治疗工作。观察组分析护理风险因素,并根据风险的特征及要不进行护理防范。

1.2.1儿科护理主要因素分析

在儿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管理制度不够全面的情况。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不能满足护理需要,导致缺乏可严格遵循的标准。尤其是评价方法不科学,影响医务人员的工作态度,导致护理风险的发生。一些医务人员缺乏责任感,护理人员存在缺乏耐心和关怀,儿科护理的复杂性对人员全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缺乏对儿童的耐心和关怀,很容易引起冲突。如果违反规章制度,不按标准程序进行护理及干预,就很容易出现差错。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是输液,这需要医护人员具有较强的工作技能。如果穿刺成功率低,导致穿刺部位肿胀,增加孩子的疼痛感,增加了医患矛盾,同时也降低了治疗效果。由于护患沟通不及时,儿童在治疗期间常常会产生情绪,家属对治疗也没有了解,往往不配合护理,这时沟通就很重要。因此,对于护患沟通不畅会影响护理的顺利进行。

1.2.2儿科护理预防策略

组建管理团队,明确每个成员的职责,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护理的风险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护理方法。建立护理管理制度,在儿科护理中,必须严格按照儿科护理规章制度,加强护理过程中的精细化护理,避免出现不良事件的发生。将儿科护理实际情况完整地告知相关管理人员,并说明儿童急救药物的使用情况。制定岗位责任制,监测病情变化及指标,严格遵医嘱做好工作记录,以便进行正确的治疗。建立健全护理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和护理执行情况,结合护理标准制定标准的护理规则,并明确岗位职责。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守,如果在工作中出现问题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升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定期对医院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获得深入的医学知识,使他们提高操作技能并与实际相结合。明确药物配伍禁忌证,加强用药安全戒断,提高穿刺水平。密切监测儿童,以防止不良问题的发展。及时开展必要的心理疏导,引导家属严格遵医嘱用药。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经过临床观察,分析临床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包括临床护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确保人员能够熟练应用静脉针、头针等,使护理合理使用医疗器械,提高人员技术水平,提高人员职业素质[1]。确保护士和患者的无缝沟通,耐心地回答他们的问题。护理人员要与家属建立良好的关系,护士在临床中很容易出现缺乏耐心。家属向医务人员提问,可能无法及时回应,孩子家属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导致进一步的纠纷。因此,加重视人员的沟通技巧,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从而改善护患关系,减少纠纷的发生。加强用药管理。药物的剂量将与成人的剂量不同。儿童实际剂量通常较低,结合儿童年龄及状况等影响,对药物的敏感性高于成人,应重视药物管理。在给孩子用药时,要仔细询问家人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并进行医疗护理。加强药物的应用和剂量的效果,减少服用药物后可能的副作用,减少了差错的发生。妥善保管急救药品,特别是儿科急救药品,并做好库存调拨,确保顺利开展急救工作。在护理中发生的危险进行分类,并熟悉患儿的个人情况,包括病史、身体状况等。分析护理案例可能引起的风险事故,提出具体的方法和措施

[2]。加强对患儿及家长的支持,家长的配合是护理的前提条件,但往往因无序而无法配合护理,因此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用通俗的语言解释病情,及时回应疑惑,必要时给予心理帮助。在治疗儿童时,必须在输液中平息情绪,以避免针头脱落的风险。为儿童提供优质设备,为就诊创造安舒适温馨的环境。把房间进行合理的布置,让孩子玩得开心,缓解身体上的疼痛,帮助父母缓解情绪。对于年幼的孩子,在病床上安装扶手;定期对房间进行消毒,确保温度和湿度适宜[3]

2结果

比较儿科护理防范措施前后的满意度,发现实施后的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5),如表1所示。

表1护理前后护理质量及满意度比较(分,x±s)

时间

护理质量

满意度

实施前

78.25±5.02

88.32±3.65

实施后

91.25±4.25

92.32±2.58

t

15.13

15.82

p

0.00

0.00

3讨论

在社会进步和医疗技术发展的影响下,对儿科护理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儿童发育不成熟,对治疗的依从性较低,极易发生相关不良事件。因此,加强对护理危险因素的分析,基于护理措施的制定,对于提升儿科护理质量具有积极的价值。儿科护理的主要危险是缺乏全面的管理机制,部分护士在工作量大的影响下,会对亲属的提问表现出不耐烦,或者无法及时回应提问,容易引发矛盾。此外,部分护士不能仔细观察实际情况,没有注意到病情的变化,加重了孩子的痛苦。因此,分析儿科护理中的危险因素,并实施具体的护理措施,完善儿科临床护理制度,定期对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综合护理技能。帮助护士更好地了解工作,准确、完整地记录护理工作的阶段。定期检查药品,确保药品按规定存放,并确保满足孩子的实际需求[4]

本次分析表明,影响儿科护理的隐患因素较多,如果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增加家长对儿科护理的满意度,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文萍,张净.探究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J].心理月刊,2020,15(15):147.DOI:10.19738/j.cnki.psy.2020.15.116.

[2]仲苏蕾,胡捷.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探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5):122.

[3]李聪,章鑫,李霞,赵萌.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及护理措施干预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45):121-122.DOI:10.16281/j.cnki.jocml.2020.45.085.

[4]杨爱军.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及护理措施干预效果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9,40(12):972-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