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3
/ 2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探究

梁丽红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旭来街学校 034000

摘要:素质教育的普及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德育教育的开展则是学生整体发展的根本,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好书,更要担负起学生道德建设、品德建设的重任。利用历史渗透德育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以史为鉴的历史带给学生的不仅是对国家发展的认识,更是对学生爱国教育的培养;不仅是个人品德的提升,更是国家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初中历史;德育渗透;立德树人

在初中阶段开展历史学科教学,不仅是学生认知我国发展进程的主要途径,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塑造其优良品德的主要阵地。大量事实证明,历史教学与德育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德育与学生智育工作之间也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师应该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支撑,促进学生历史素养和思想品德的同步提升。

一、初中历史课堂中渗透德育内容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新课标的落实

新课标曾经表明历史科目学习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在历史课堂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能够借助人文发展史来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人文修养,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生活学习态度。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目的同样是增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标准,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由此可见,两者在培养目的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在历史课堂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渗透德育素材,深入挖掘历史课本中的人文元素,为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促进新课标的贯彻实施。

(二)有助于增强学生认知

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其具有较高的个人素养,因此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只有品学俱佳的综合人才才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地当下脱颖而出。初中历史课堂中囊括了丰富的人文素材,通过历史科目学习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人文修养,还能够拓展学生眼界,增强学生认知。在历史课堂中融入德育元素,能够在优化课堂教学基础上,增强学生个人品质,促使学生综合素养与时代发展需求相一致。

(三)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国家认同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蕴含许多优秀文化。在初中阶段历史科目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不仅能够促使初中生更好了解我国的古老文明,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提升其文化和民族自信。同时,通过德育内容,学生能够深刻感知我国发展进程中的屈辱史,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点燃学生爱国热情。另外,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导致学生受到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侵蚀,对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一定不良影响,针对这种现状,要求在历史课程开展的同时注意德育元素的渗透,增强学生的文化和国家认同,保证学生思想的正向发展。

二、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策略

1.挖掘教材内容,开展德育教育

对初中阶段开设的历史课程,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和较高的教育教学要求,强调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与历史轨迹。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可以基于历史角度去观察并思考历史发展路径,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探究来完善自身的思维,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理念,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初中阶段正是引导学生树立三观的黄金时期,历史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并收集相关的德育素材,有效把握教育时机。新版历史教材对内容展开了有效的优化,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具趣味性和人文性。教材当中的很多历史事件与人物事迹都是展开德育教育的素材,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创设情境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配合教师完成相关的教学工作。

比如,在学习“秦统一中国”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为学生介绍秦王嬴政的故事,使他们感受到嬴政坚毅的品格和敏锐迅捷的判断力。而后,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有关秦灭六国的动画,帮助学生了解嬴政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当教师讲解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知识时,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为学生创设秦朝高层会议的情境。学生通过对制度内容的演绎融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中,以此学习秦朝制度创立的渊源,了解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在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有关焚书坑儒、修建阿房宫等纪录片的片段,让学生对秦始皇有更全面的认识,也相应明白评价历史人物需要遵循一分为二的原则,从而提升学生客观看待事物的意识与能力。

初中历史教材当中的内容详略分明,面对初中历史教材当中比较简略的内容,教师能够适当地补充课外的资料,助力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点,与此同时,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历史史实,并且从历史史实当中获取感悟。通过引入历史故事内容,让学生意识到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古代人民坚持不懈的精神,强化学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2.引入历史文化,培育价值观念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就有了灿烂的青铜文明。另外,万里长城、直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以及精妙绝伦的唐诗、宋词、元曲等,这些都是支撑我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饱含信心的来源,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帮助中国始终屹立在世界民族之巅,让中国人民在世界上都能保持一种强大的自信与自豪。而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中国产生浓厚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要不断研究将中国当前国情与中国发展历史结合起来的全新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在新时代依旧保持在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强大竞争力。

教师可以结合古今名人的一些名言警句开展德育。比如,孟子曾经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就是一种始终在世间保持自己人格独立与正直的高尚情操,而周总理也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警醒了近代那些饱受欺凌而无力反抗的同胞们,告诉我们要时时刻刻给自己立下远大抱负,既要为了自己也要为了中华民族而不断努力提升自我,拥有更强的实力。这些鲜活的历史人物不仅在他们的年代起到了重要的历史推动作用,他们伟大的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对我们的思想品德有着深远的影响,是能给人奋进力量的优秀榜样,能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

3.开展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看似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际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任何科目的学习最终都要落实到实践活动上,进而指导学生实践,因此德育内容在历史课堂的渗透过程中,教师需要意识到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参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强化课堂知识,增强个人品德修养。实践活动可以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并且这两种活动形式都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首先是课堂实践。教师在开展历史课堂活动时,为了深化学生对教学知识的认知,可以组织学生针对某一个知识点展开辩论,有效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强化其情感认知。

例如,在学习“洋务运动”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针对洋务运动展开辩论,促使学生深刻认知洋务运动在历史中的作用和意义,正确认知洋务运动的优势和不足,使学生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其次是课外实践,在清明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革命圣地或者红色教育基地,缅怀革命先烈,在学生参观的同时,教师应该为学生讲解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深切感受到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鼓励学生树立为祖国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目标,促进学生爱国情感的升华。

结语

总之,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优势、是必然,是教育的本质、是教师的使命。通过学习历史、感知历史,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立博.浅析技校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德育教育[J]. 中国新通信,2020,22(14):221.

[2]费晓华.探究高中历史教学中巧妙穿插德育教育[J]. 高考,2020(2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