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5
/ 2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  

黄静蓉  

南安市罗东中心小学   

摘要:谈起“量感”大家可能会觉得有些陌生,但说起“量”就一定不会陌生。常见的“量”有高度,面积,体积,时间,重量,角度等。关于“量”的数学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其实很普遍,包括身高,体重,教室的建筑面积,一箱牛奶的容量,从家到学校的距离等。在平时的授课中,教师们都非常强调相同量之间的相互转化等一些考试的必考点或重点,但往往在教育“量”的时候忽略学生“量感”的养成。下面,我就浅谈怎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

关键词:小学数学;量感;教学策略

引言: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学生必须更多地掌握基础知识,获得综合性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紧紧抓住学生所在阶段,重视对学生的素养教育,并着力关注学生在量感方面的发展需要,以促进学生形成较好的品质,使学生获得发展。因此,本文将对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培育学生量感的重点问题展开深入分析与研究,并从多方面研究培育小学生良好量感的有效对策。

一、导致学生”量感“缺失的原因

如果教师忽视对学生的“量感”的培养,一些看上去不可思议的错误也会随之产生,比如“A市和B市之间的高速公路长度,大概是是一千四百六十三()”,要在括号内填上正确的面积单位,也有很多学生会填上“公顷”,“平方米”之类,当然这种错误在教师的眼里是有点想不明白的,但可实际就出现这样的情形。其事实上,学生如果存在与这些单元相互之间的混淆,也就只能表示他的“量感”的不足,学生是否清晰地的解单元的意义实际上是判断“量感”建立与否的一种主要标志。

那造成学生“量感”能力不足的根源又是什么呢?

1、 缺乏对量的实际测量和操作

没有对量的实际测定和使用,尽管教科书中给出指导,但是考虑到各种因素,这些操作和测量往往被忽略了[1] 。比如五年级《认识公顷》的教学时,教材是这样定义的:边长为一百公里的长方形土地,面积是一公顷。对这种定义也是比较能接受的,不过如何真实的解一公顷的土地大小呢?教科书中有这么个问题“二十八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长方形,建筑面积大概是一百平方米,那么多个这样的长方形建筑面积大概是一公顷?”关于这种情况学生都是会算的,但会算能说明学生可以真切的体会到一公顷有多大么?公顷是相对较大的单元,学生对一公顷的认识相对抽象,假如教师真的愿意肯出时候来引导学生去操场实践一番,那学生的认识就会和实际相衔接。

2、某些“量”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

“量”是相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例如身长高,重量等,在一些单位上也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难真切的体会到,例如吨,平方公里等。有些量还是很直观的,例如厘米,分米等长单位,元角分等钱数单位,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感受较为深切的,但有些量却是相对抽象的。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策略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使用的今天,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内容展示和讲解已成为当今教学的一种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功能,训练学生的数感意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加以直接表现,让学生进一步的解到事物的结构等方面的知识。唯有如此,才能进行有效的训练,确保课堂作业的完成。

在量感的练习中,学生要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形状和大小,比如能够从多种维度来匹配立体图或者直观图。提供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教学方式,能够对学生进行直接的引导,能够提高学生的空间认知水平以及量感技能的提高。在“观察物体”的课程中,可以通过立体建模对帮助学生在各个方面形成的直观图进行研究,并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模型的质量、尺寸与造型。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提升学生的量感水平,达到教育理想。

(二)通过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们往往会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分析,让学生对课程更加感兴趣,这样就对于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语言理解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所以,高中教师想要在实际教学流程中,可以更好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在实际生活中训练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认知[2]。在小学数学中,教师们按照学生的知识发展程度,对其作出相应的改变与调节,以实现最好地利用其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训练和提高量感能力提供必要条件。

为让学生可以更进一步地激发自身的创造力,提供比较有针对性的内容,通过对学生的知识状态加以分析,以让学生可以在一种充满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进而实现教育目标。例如,当讲授有关“千克、克、吨”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把书中的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指导学生进行思考。比如,一个共同的问题,“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哪个更重?”引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思索和兴趣,或进行实际试验,以鼓励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掌握科学知识,增强学生的量感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三)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实验是加强和丰富内容的一种高效方法,同时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们应该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可以进一步的掌握和强化对知识点的印象,以便于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小学数学课程的基础教育,为开发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通过数学课程的实验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中应用科学知识。通过对学生的能力转换的培养,能够更有效率地提高其学习,实现科学教学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讲授“面积”问题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区域间的换算以及对面积大小的比较,教师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比较面积的方式,以增加学生的认识与理解。

结束语:综上所说,“量”的学习本来就贯穿于学生的生活的四周,所以课堂教育主要的是唤醒我们对“量”的属性、大小、单位、工具使用的真实性。唯有在实际体验中认真学习,才能最好的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量感”的训练不应该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忽视的部分,数学“量感”的训练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必须经过教师长时间的坚持不懈指导与锻炼。

参考文献:

[1] 王绍光.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策略[J]. 幸福生活指南, 2019, 000(013).

[2] 陈冬菊. 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培养策略[J]. 数学教学通讯, 2019, 00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