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成都汽车职业技术学校 610100
摘要: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1]这对于中职学校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当前中职教育着重培养学生会做事、能做事、肯做事的能力,本文从“三全育人”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角度出发,将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落到实处,才能让学生对自身劳动能力的强化引起重视,方能让中职学生走得更加自信、从容。
关键词:三全育人;劳动教育;中职学校
一、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劳动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但这些年受到重视“智育”的影响,对其忽视程度可见一斑。而在中职学校,劳动教育和劳动技能的培训又不是完全相同,劳动教育更加强调的是劳动观念、劳动品质、劳动情感、劳动习惯的培养,以此来达到劳动素养的养成。[2]
(一)劳动教育是当代大中小学生的必备基础
当前,劳动教育再度被引起重视,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各个阶段都要适当地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和教学有机结合。劳动教育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持续不断地进行输出,才能养成劳动的习惯,树立艰苦的劳动品质,形成良好的劳动意志力。
(二)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发展的重要支点
劳动教育本应是最基础的一环,成为人类生存的根基。可是缺位的劳动教育正在引发我们深思改如何才能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学生。现在只有让劳动教育回归本真,才能够真正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内涵。当前,只有补齐劳动教育的短板,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综合全面发展。[3]
(三)劳动教育是中职学生的职业保障
中职教育在整个职业教育当中处于基础地位,它主要培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中职学生必须具备敢于吃苦、敢于动手、敢于实践的能力,以此作为职业发展的基石,不断向上获得技能的训练和经验的积累。在此基础上,形成“干一行爱一行”的风气,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行行能出彩。
二、当前中职学校劳动育人的不足
(一)社会层面
一是受到“崇尚读书、漠视劳动”的观念影响,劳动教育被边缘化。整个社会“唯分数、重升学”的现象是一直存在的,家长们也一致期望孩子多读书,获得高学历,不愿意孩子只学一种技能,成为普通的劳动者。而这都是因为忽视了劳动育人的独特价值,忽略了劳动才是人立足于社会的根基。
二是劳动教育有被弱化、淡化、软化的倾向,不重视劳动教育。在社会和家庭中,很多家庭都是不让孩子干活的,甚至很多农村地区的学生早已不知道劳动是什么味道了。殊不知,劳动教育并不仅仅只是教人干活,深层次的目的是健全人格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新青年。
(二)学校层面
一是中职学校不安于职业教育定位。近年由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很多利好政策,如高职院校扩招和职教本科比例的增加,很多中职学校的升学率都可以达到95%以上,这就促使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以升学为重,教学以理论为主,技能为辅,渐渐地忽视了中职教育的发展初衷。
二是劳动教育简单化、惩罚化,达不到育人的效果。学校肯定有很多形式的劳动,但往往出现了“有劳动无教育”的现象,只是做了而已,无过程观察,无结果评价,达不到育人的效果。另外,还有学生在通过惩罚的方式中得到的劳动教育,心里是不愿意的,甚至是讨厌的,长此以往,劳动教育就被标签化了。
(三)学生层面
一是随遇而安没有目标。中职学生是普职分流下来的学生,在他们心里,总认为自己是差生,自信心不足,要么不会做、要么不想做,要么做一会放弃甚至觉得做了也无用。从思想层面上来看,学生是没有明确目标的,没办法将所学专业知识和生产性劳动结合起来,树立难能可贵的劳动品质。
二是学生不愿意成为技能人才。从当前的学生发展通道来看,她们可以升学,也可以换专业,甚至家庭条件还能支撑,那么“又苦又累”的技能人才就逐渐被中职学生们抛弃了。近年来参加技能竞赛的学生的吃苦耐劳性已经和以前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了,这也说明学生们的劳动价值观在逐渐发生变化。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劳动育人的路径分析
在 2020 年 7 月 7 日教育部颁布的《指导纲要》中, 对劳动教育明确了四个实施途径:一是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二是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三是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四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4]
(一)坚持全员育人,调动一切可参与力量
1.从宏观来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的联动机制
在四位一体的联动机制里,我们应该明确学校是育人的主体,具有明确育人意识和育人责任的。作为社会和家庭成员,都应该参与到全员育人中来。
(1)首先作为家庭而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扮演着教师的责任。可能有些父母做得不够好或者不太称职,这就需要家校共育,学校通过与家长单独沟通、召开家长会、布置假期的家庭作业等方式来得到家长的支持。
(2)其次从社会角色来看,学校作为育人主体,主动与当地政府、企业沟通交流,根据各个学校设置的专业情况,打造出相应的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将校企融合紧密结合、落到实处。
2.从学校来看,全体教职员工都是劳动育人者
鉴于劳动育人的育人意识、育人职责和育人作用的不同,将学校的育人主体进行划分,明确各自的育人分工。
(1)首先,建立以德育处为引领,班主任和专业课教师的主要育人主体。从学生的日常管理中来看,班主任可以从班级建设、日常清洁、寝室整理等方面开展。专业课教师集中在专业技能课程上,从每一个细节着手让学生动起来,感兴趣再持之以恒,养成一个良好的劳动学习品质。
(2)其次,形成劳动课程教师、科任教师、教职员工全员参与的育人模式。根据指导纲要,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配齐相关劳动课程教师,专门开展劳动课程教育。其他科任教师和教职员工们在各自的教学环节和岗位上,也应适时适当地体现劳动育人的功能。
(二)坚持全过程育人,建立劳动素养模型
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不是通过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劳动技能的掌握就可实现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更是从劳动技能到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建立的过程。
1.劳动素养模型的基本构成
根据中职学生的劳动素养培养要求,将劳动素养模型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设置,分别为劳动内容的确立,再依据劳动内容设置成三个不同层级的劳动素养。
(1)劳动内容的设立主要是通过中职学生目前的主要方面来参与的,从劳动内容上看,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个部分;
(2)劳动素养则是从最基础素养的形成再到专业素养品质的磨练,最终朝着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为目标进行转化。从劳动素养上看,分为劳动基本素养、劳动专业素养、劳动意志品质三方面。
2.劳动素养模型的评价机制
将劳动教育作为学生必修课程,纳入到学生多元综合评价体系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落地生根。
(1)劳动教育成绩可作为单独课程成绩,也可纳入专业技能课程成绩,也可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学分完成,总之,要放到能够引起学生重视的地位,让学生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2)劳动素养模型的建立中,老师如何评价尤其重要。要形成过程性考核、结果性导向、第三方参考的机制来进行综合评价。建议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如“智慧职教”等形成比较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
3.劳动素养模型的实践意义
(1)体现在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
劳动教育的开展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育人的主体是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都可,那么教学地点不仅是在课堂,更可以在寝室、操场、楼道、绿化区、实训室等等,这就要求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创新,如可以开展体验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开展契约式教学法等。
(2)体现在重视体力劳动,还要重视非体力劳动
随着社会发展,无论是生产性劳动还是日常生活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都蕴含了大量的科技元素,劳动教育不仅只是以体力劳动为主,而慢慢转向以脑力劳动为主。因此要注重学生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社会发展不仅仅知识做,肯做,还要知道该用何种方式来做,注重脑力劳动的开发,根源在戒掉“懒”。
(三)坚持全方位育人,形成“劳动+”的育人机制
1.劳动观念的改变
当前,学生身上很多时候存在着“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它人瓦上霜”的现象,更有甚者“以己度人”,花钱买劳动,这都是劳动意识薄弱的情况。另外,职业学校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当中,一直认为“苦、累、脏、差”,从心底里就比较排斥一直做技术工人,还未适应当前的角色。可是,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已然让大家明白只有树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拥有高度的责任心,方能在职场上有进步、有发展、有出路。但是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更是需要学生们本着实际出发,转变观念,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2.劳动知识的更新
首先是劳动必修课程的建立,学校每一学期围绕1—2个主题进行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安排,特别是结合中职各专业的特点进行重点突出;其次,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寓教于乐,给学生带来独特的劳动成就感和快乐感为目标进行设置。再次,适时适当结合户外的实践教育基地开展,如企业、工厂、文旅场所、公益活动等,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场景,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3.劳动技能的培养
劳动技能的培养是中职学生必修课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具体落实:一是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根据专业特点,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技能高考的要求,设置相应考试科目,开展相应教学;二是1+X证书的落实,通过老师指导、学生练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考取相应资格证书;三是企业实践部分,通过企业跟岗学习、顶岗实习的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技能检测和学习,达到劳动综合育人的目的。
4.劳动精神的树立
劳动精神的树立需要多方面力量的参与,才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着重从以下方面来进行:一是通过学校氛围打造,如学校课外活动的设计等,校园文化分为的打造等,让学生有动起来的氛围感;二是注重劳动模范先进事迹的带头作用宣传,特别是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的宣传,让学生明白劳动育人的价值观;三是在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培养上,注重不攀比、不好逸恶劳等风气的出现,这样形成一种朴素的校园风貌,才能激励学生不断向前。
“三全育人”从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出发,旨在将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得到最大价值的发挥,但是它也会像思政课一样,慢慢地走进我们的课堂,走进我们身边的每时每刻,因为,缺少了“劳动教育”的中职学生,是有短板的,更是没有竞争力的。只有深刻意识到劳动育人的独特价值,方能在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劳动品质上下功夫,培育出有希望、有目标的新一代中职青年。
参考文献:
[1]翁昊年.中职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与实施策略[J].当代职业教育,2021(06):82-87.
[2]高鲁光.在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0(01):21-23.
[3]王海安.中职学生劳动素质及劳动教育策略研究[J].职业,2021(16):69-71.
[4]阚瑞芬,游翔,李晶,丁兆永.中等职业学校劳动素养教育调研报告[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1(08):20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