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人民医院心内科 四川乐山614000
【摘要】目的:分析予以冠心病患者基于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月-2022年5月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在随机数字表形式下按照1/1的比例纳入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护理;对比两组睡眠质量及心理状态。结果:护理前睡眠质量(PSQI)及心理状态(SAS、SDS)无统计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予以冠心病患者基于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护理可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减轻其负性心理,可行推广。
【关键词】基于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护理;冠心病;睡眠质量;心理状态
The effect of patient-centered psychological nursing on improving sleep quality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value of patient-centered psychological care for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ethods: A total of 92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1 to May 2022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y were included in the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proportion of 1/1 in the form of a random number table,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car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patient-centered psychological care; the sleep quality and psychological stat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sleep quality (PSQI) and psychological state (SAS, SDS) before nursing (P>0.05); after nursing, the scor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nursing based on patient-centered for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an improve the sleep quality of patients and reduce their negative psychology, which is feasible to promote.
【Key words】patient-centered psychological car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sleep quality; psychological state
冠心病为临床常见心内科疾病之一,多发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群体,且近几年有年轻化发展趋势[1]。冠心病病情变化迅速,病死率较高,处于封闭式环境内治疗,则更会导致患者产生焦虑、不安等负性情绪,进而引发睡眠障碍等疾病,不利于疾病治疗及预后。相关临床研究提示,睡眠质量与患者心理因素间存在紧密关联,改善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对稳定其病情,促进其预后康复具有积极作用[2]。因而在冠心病患者治疗期间,帮助其减轻心理压力,改善其睡眠质量十分关键。对此,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将以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护理用于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1年1月-2022年5月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在随机数字表形式下按照1/1的比例纳入两组,对照组男女比25/21;年龄42-71岁,平均(55.57±8.24)岁;病程2-10年,平均(6.25±2.37)年;心功能分级为Ⅰ级、Ⅱ级分别22例、24例。观察组男女比24/22;年龄42-73岁,平均(55.82±8.64)岁;病程2-12年,平均(6.38±2.41)年;心功能分级为Ⅰ级、Ⅱ级分别23例、23例。对比两组患者基础信息数据未见统计学差异(
P>0.05),可比。本次研究内容获得医学伦理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①与《临床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3]中关于冠心病的诊断标准相一致,且经影像学检查确诊;②患者及家属知情。
排除标准:①严重呼吸系统疾病;②恶性肿瘤;③既往镇痛镇静类药物依赖史。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为患者创建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病区干净、整洁、安静;同时进行口头宣教,落实饮食指导及生活护理。
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实施基于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护理:(1)护理前评估:以焦虑、抑郁自评问卷(Zung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Zung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AS、SDS)以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通过1v1的访谈形式对患者内心感受及睡眠情况进行了解,分析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包含其负性情绪、家庭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不良睡眠行为等,制订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措施,包含心理放松疗法、心理行为疗法、同理心支持疗法等。(2)具体护理:①心理行为疗法:结合患者实际病情与睡眠状态予以针对性宣教,同时为患者创建良好的入睡环境,协同患者制定严格的作息制度,纠正患者不良睡眠卫生习惯,指导其开展自我催眠治疗等。对于患者负性心理实施心理疏导,充分了解患者病情、个体情况、家庭状况,运用护理人员自身观察能力、专业知识帮助患者分析并解决其康复治疗中存在的问题,以语言沟通(如1v1聊天、开放式谈话)、非语言沟通(如挥手、点头、面部表情等)相结合干预,帮助患者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宣泄情绪。②心理放松疗法:指导患者进行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在安静环境下调整为舒适坐位,播放轻音乐或自然噪声,帮助患者进行深呼吸放松训练,每次15-20min,每日清晨空腹、睡前分别实施1次。③同理心支持:冠心病病情严重,患者多需于封闭环境下治疗,家属多不陪同,患者易产生孤独感;对此,需耐心为患者及家属说明治疗需求,介绍医护工作流程、探视制度、医院管理制度等,利用同理心获得患者与家属的支持。允许患者在病床边摆放家庭合照,为其提供视频通话服务,让患者能够获得家属支持,提升其康复信心与适应能力。
两组均持续干预1个月。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睡眠质量及心理状态。
睡眠质量:PSQI评估,涉及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入睡时间、日间功能、催眠药物等内容,每项0-3分,总计0-21分,评分越高睡眠越差。
心理状态:SAS、SDS量表评估,分别涉及20个小条目,每项0-4分,总计80分,乘以1.25转化为100分,以50分为界,<50分无焦虑、抑郁,评分越高负性情绪越重。
1.4 统计学方法
软件:SPSS 25.0。计量、计数内容表述为(±s)、%,t、χ2检验;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睡眠质量
PSQI,护理前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睡眠质量比较(±s,分)
指标 | 例数 | 对照组(n=46) | 观察组(n=46) | t | P |
睡眠质量 | 护理前 | 1.89±0.54 | 1.89±0.46 | 0.000 | 1.000 |
护理后 | 1.76±0.32 | 1.48±0.26 | 4.606 | <0.001 | |
入睡时间 | 护理前 | 1.88±0.66 | 1.88±0.54 | 0.000 | 1.000 |
护理后 | 1.73±0.28 | 1.38±0.26 | 6.213 | <0.001 | |
睡眠时间 | 护理前 | 1.88±0.63 | 1.89±0.55 | 0.081 | 0.936 |
护理后 | 1.52±0.34 | 1.26±0.28 | 4.004 | <0.001 | |
睡眠效率 | 护理前 | 1.92±0.74 | 1.91±0.80 | 0.062 | 0.951 |
护理后 | 1.60±0.23 | 1.28±0.17 | 7.588 | <0.001 | |
睡眠障碍 | 护理前 | 1.89±0.63 | 1.87±0.77 | 0.136 | 0.892 |
护理后 | 1.56±0.27 | 1.22±0.28 | 5.928 | <0.001 | |
催眠药物 | 护理前 | 1.95±0.23 | 1.98±0.24 | 0.612 | 0.542 |
护理后 | 1.62±0.31 | 1.25±0.28 | 6.007 | <0.001 | |
日间功能 | 护理前 | 1.95±0.35 | 1.95±0.37 | 0.000 | 1.000 |
护理后 | 1.53±0.29 | 1.22±0.26 | 5.398 | <0.001 |
2.2 心理状态
SAS、SDS,护理前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心理状态比较(±s,分)
组别 | 例数 | SAS | SDS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对照组 | 46 | 66.48±7.35 | 51.48±5.34 | 65.91±6.34 | 52.48±5.35 |
观察组 | 46 | 67.18±7.18 | 42.16±4.45 | 65.88±6.45 | 43.75±5.76 |
t | 0.462 | 9.094 | 0.022 | 7.532 | |
P | 0.645 | <0.001 | 0.982 | <0.001 |
3.讨论
冠心病为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属于缺血性心脏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且以高龄老年群体为高危人群。冠心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胆固醇及其他沉淀物质形成的斑块积聚在动脉壁,导致向心脏提供血液的动脉处于狭窄或闭塞情况下所致[4];该病症的发生与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相关,病发后可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大大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此外,冠心病患者病发后多需要在冠心病监护室内接受封闭治疗,受到封闭治疗的影响,会在无形中增加患者心理负担,并加重患者睡眠障碍,影响临床治疗及预后康复[5]。因而针对冠心病患者除了采取科学的治疗干预外,还需结合患者实际病情与身心状态制定科学的护理干预。
伴随当前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及现代医疗水平的提高,传统护理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临床需求;而“基于患者为中心”理念则为现代医学模式的重要转变,其转变了传统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而将患者作为护理中心,能够紧密结合患者实际身心状态、病情、临床需求为其提供科学的护理指导,提升护理水平,改善护患关系,促进患者预后。结合本次研究可见,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护理干预下,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焦虑、抑郁及睡眠质量评分较对照组均有明显降低(P<0.05)。提示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护理实施下,能够帮助患者减轻负性心理,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改善睡眠质量,促进预后。分析可见,在本次研究中,护理工作的开展基于患者切身利益入手,于护理前以问卷、访谈等形式评估患者病情与身心状态,进而贴合患者实际为其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在实际护理开展中,可通过制订以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放松疗法、心理行为疗法、同理心支持疗法等护理支持,在整个护理工作中将患者作为护理中心,以耐心宣教、心理疏导、答疑解惑、语言/非语言沟通等多种形式帮助患者消除负性心理,鼓励其建立良好心理,并与睡眠行为形成良性循环,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治疗信心,改善睡眠质量。
综上,予以冠心病患者基于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护理可有助于减轻患者负性心理,改善其睡眠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晓丽.冠心病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与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对其改善作用的研究[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0,7(2):342-343.
[2]景仰,岳珍珍.基于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干预措施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杂志,2021,53(10):1257-1259.
[3]颜红兵. 临床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4-6.
[4]唐铭铭,李妙男.团体式心理护理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情绪与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J].黑龙江医学,2022,46(12):1504-1507.
[5]李明楠,黄慧娟,刘志强,等.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1,34(10):1564-1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