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超急性期心肌梗塞患者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意义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超急性期心肌梗塞患者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意义评价

徐红梅

江苏省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   224001

摘要:目的探讨对超急性期心肌梗塞患者实施无缝衔接一体化模式急救护理模式进行急诊抢救的效果。方法 纳入50例急诊入院抢救的超急性期心肌梗塞患者,研究开始、结束时间分别为2021年1月、2022年10月。以不同护理模式分为一般组(25例)、研究组(25例),分别采取一般性急救护理模式、无缝衔接一体化模式急救护理模式。通过两组抢救指标、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应用意义。结果 研究组各环节抢救所用时间均短于一般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各项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一般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急性期心肌梗塞患者实施无缝衔接一体化模式急救护理模式能够提升急诊抢救效果、效率,缩短患者抢救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关键词: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急性期心肌梗塞;急诊抢救

急性心肌梗塞是心血管多发病症,短时间内病情可能发生迅速变化,病死率较高,发病后以心律失常、持续性胸痛为主要表现[1]。超急性期即患者发病后的3h内,此阶段是患者PCI治疗的最佳时机,需要为其争取最佳治疗时机,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快速重建心肌功能,继而改善预后。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是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的整合应用,将院前、院内、专科治疗视为一体,注重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将急诊抢救流程视为一个整体,提高了协调性、流畅性,继而提升急救质量[2]。本研究开展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对超急性期心肌梗塞患者实施救治,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21年1月起展开本研究,截至2022年10月以超急性期心肌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其中50例对照分析。按照护理模式将患者分为一般组、研究组,每组患者均为25例。先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各项一般资料,结果显示两组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符合研究要求,具有可比性(P>0.05)。一般组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分别有14例、11例,年龄区41-75岁,平均(57.35±6.41)岁;研究组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分别有15例、10例,年龄区间40-72岁,平均(57.83±6.02)岁。

1.2 方法

一般组患者采取基础性急诊抢救护理模式,即接诊后快速完善相关检查,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后,为其建立静脉通路、连接除颤仪等相关设备,做好治疗准备。

研究组患者采取无缝衔接一体化模式急救护理模式,即将急救护理流程视为一个整体对衔接之处进行优化。首先,院内建立超急性期心肌梗塞应急预案,当接到急救电话时根据电话内容进行快速预判,为超急性期患者启动应急预案。抢救人员5min带好事先准备好的物品出诊,指导现场人员采取基本的急救方式维持患者生命安全。第二,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迅速评估患者状态并建立静脉通路,给予氧气供应,做好心电图连接。与院内人员取得联系,告知其做好接诊准备。第三,患者入院后启动绿色通道,转运过程中组好管路护理,保持动作轻柔、准确。立即与心内科联系进行会诊,同时另一组护理人员协助家属做好手续办理,免押金办理,保证患者及时得到救治。第四,明确诊断需要PCI治疗后,护理人员快速为患者进行试敏、给药准备、备皮和消毒处理,为患者更换衣物后做好保暖工作。通过眼神、肢体接触等方式给予患者鼓励和安慰。最后,及时将患者送入导管室并做好交接工作,准备可能用到的手术仪器,协助急救医师完成急诊救治工作。

1.3 观察指标

(1)统计两组患者接诊至心电图检查、入导管室、用药、开始治疗、住院各环节所用的时间。(2)统计两组患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院内复发、30d内死亡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发生率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经过SPSS25.0软件分析数据,表示计量平均数资料,用(%)表示计数资料,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卡方检验,P<0.05提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  两组急诊抢救指标比较

研究结果可见表1:相较于一般组,研究组患者接诊至各环节急诊救治所用时间均更短,P<0.05。

表1  两组急诊抢救指标比较(min,

组别

例数

心电图检查

入导管室

给药

开始治疗

住院

一般组

25

7.13±1.51

16.33±3.14

31.04±3.17

59.13±3.97

118.45±9.05

研究组

25

4.20±1.08

10.27±2.91

22.30±3.65

45.86±4.63

82.39±6.43

t

7.8913

7.0776

9.0934

10.8788

16.2408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2.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研究结果可见表2:相较于一般组,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P<0.05。

表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心力衰竭

心源性休克

院内复发

30d内死亡

总发生率

一般组

25

3(12.00)

3(12.00)

2(8.00)

1(4.00)

9(36.00)

研究组

25

1(4.00)

1(4.00)

1(4.00)

0(0.00)

3(12.00)

χ2

3.9474

P

0.0469

讨论

急性心肌梗塞是临床常见危急重症,发病后3h内被称为超急性期,早期、快速、完全地治疗是提升患者预后关键[3]。超急性期心肌梗塞患者多通过PCI治疗,即急诊抢救护理工作的配合直接影响救治结局和效率,需要构建一套区别于其他的护理程序,以最大化提升效率,减少患者急诊抢救中的时间浪费。

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是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无缝隙护理模式的整合结果,该护理模式重视超急性期心肌梗塞患者急诊治疗程序中各环节的协调性和整体性,减少既往护理中衔接之处不畅浪费的救治时间,争取患者最佳治疗时间窗[4]。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模式将院前、院内救治环节视为整体,通过应急预案、绿色通道等方式为患者预见性安排救治工作,减少各环节中存在的时间、处理冲突等情况,最大化发挥急诊救治效率,从而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5]

本研究对超急性期心肌梗塞患者实施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无论是接诊至各救治环节所用时间还是抢救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体现出了明显优势。可见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有效避免了患者治疗中反复转诊断的缺陷,将各环节有效链接,预见性处理各项急救中的危险因素,缩短时间成本,提高急诊抢救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超急性期心肌梗塞患者实施无缝衔接一体化模式急救护理模式能够提升急诊抢救效果、效率,缩短患者抢救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 高亮,王莹. 以结局为导向的一体化零缺陷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救治中的实践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21,18(30):168-171.

[2] 张娟,臧舒婷. 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在急诊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22):3470-3472.

[3] 陈爽. 一体化院前院内急救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0,11(11):159-162.

[4] 梁敏玲,张焯敏,欧阳群英. 无缝隙衔接绿色通道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时间和救治成功率的改善效果[J]. 中国社区医师,2021,37(29):135-136.

[5] 瞿丽娟, 丁静. 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1,7(11):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