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 山东青岛 266071
摘要:作为我国珍贵的文化财富,红色文化及其精神意蕴在新时代也同样适用。将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和修养,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好继承和发扬红色精神。基于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困难所在,秉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开设红色课堂、组织红色实践、孕育红色环境等路径以更好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Abstract: As a precious cultural wealth of our country, red culture and its spiritual implication are also applicable in the new era. Combining red culture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ll not only help to improve students' own quality and self-cultivation, but also help students better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red spirit. Based on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integration of red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combining "bringing in" and "going out", we can better improve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opening red classrooms, organizing red practice and nurturing red environment.
关键词: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红色文化是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极其丰富内涵的精神文化。红色文化对于新时代青年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非常必要的。
一、红色文化内涵及相关概要阐述
(一)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区别就在于“红色”二字,红色基因是中国人民与生俱来的,延续在我们的血脉里。红色寓意着辟邪和吉祥,代表着权威与勇气,也是成功与光荣的象征。而红色文化中的“红色”,则是代表着革命。红色文化即广大人民群众在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坚强与正确领导下,在争取实现国家解放与人民自由的艰苦奋斗过程中,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且汲取国外先进文化的基础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科学理论为指导而生成的革命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红色文化分为物质部分和非物质部分。
(二)红色文化的特点
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一提到红色文化,大家不约而同的会联想到中华民族,这就是红色文化的民族特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抵御列强,解放中国,实现强国梦复兴梦,红色是永远不变的经典颜色。
红色文化因其传承性生生不息。中华文化上下绵延五千年,靠的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而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基因更是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来,不仅没有衰落,反而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中华儿女带来了自豪和骄傲。
红色文化具有科学性。它荡涤封建迷信中的沉疴顽疾,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科学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中的内在本质与客观规律。因此,它是一种具有科学性的文化。
(三)传承红色文化的必要性
红色文化因其精神内涵丰厚,历史底蕴厚重,已成为中华民族代代保护且珍惜的文化宝藏。文化作为国家的“根”,文化传承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盛与否。红色文化是在历经磨难的岁月中,在中华广阔的土地上孕育产生,对新时代国家建设更有启迪意义,对于当今的发展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红色文化的种子早已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生根发芽,对于个人自身素养的优化也意义重大。即使红色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已不复存在,但其永远不会褪色。因为其精神、原则和内容,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因为它对于克服困难、继续前进具有巨大的积极意义,故在新时代进一步弘扬与传承红色文化显得尤为必要。
二、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 为高校学生补足精神之“钙”
当代青年没有经历过什么苦难,尤其是90后,00后,更是家长手中的宝贝,在当今社会很难体会到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奉献精神。当代青年缺失的这种精神,我们需要通过红色文化的教育宣讲,唤醒他们的忧患意识和抗争精神。
无论是抵御侵略,打倒列强的抗日战争,还是团结群众,打倒军阀的解放运动,再到造福人民,发展中国的强国之路都离不开艰苦奋斗,无私无畏的革命工作者。他们在艰苦年代的精神动力就是他们的理想信念,在进行红色文化的学习中,当代大学生能通过了解革命先烈的艰难困苦,从而感受到当前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其爱国热情和无畏精神,更一步坚定其理想信念,提高应对困难与挫折时的信心与勇气,学习前辈们的革命精神,勇往直前。
(二)助新时代青年提升道德素养
红色文化是在那硝烟弥漫的年代,革命先烈们生与死的抉择体现,是他们优良品格和情操的高度凝练。高校大学生通过对红色文化的学习,从而在人生的关键期有效的吸收老前辈的红色精神,将老前辈们这些越是困难越向前的拼搏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
通过红色文化的学习,还可以培育当代大学生的血性与胆气。目前国内很多大学生展现出一种与性别不符的气质,这是与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生活安稳,一片祥和,没有经历那种血与火的锤炼,缺乏必要的血性胆气,我们可以通过这种红色文化的学习,增强大学生的阳刚之气,使其感受到战火纷飞的年代,革命先烈的那种敢于拼搏,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三)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添色彩
教育环境对学习的效果影响很大,要使大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红色文化,离不开教学环境和教学形式的辅助,而红色文化的加入,也使得教学方式方法得到扩展和创新。
红色文化的学习可以多种多样,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多内容可以结合实际参观红色博物馆,在红色根据地现场教学等形式来提高同学参与积极性和学习文化的主动性。组织重走长征路、重温红色经典等趣味活动,既丰富了高校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文化学习的趣味性,也极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力,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开展讲述经典故事,传承红色文化等教学内容,通过对经典的传颂,唤起那段苦难辉煌的岁月,自觉投身到祖国事业的建设中去。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极大的扩展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经典不衰的教学内容,催人奋进的家国情怀,在这种红色的氛围中,在多元化教学的熏陶中,当代大学生必定会勇挑责任重担,为新时代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困难
(一)红色文化走入课堂难
虽然当代各高校对红色文化有所重视,但不容忽视的是一部分高校对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选择上呈现内容单一的问题。此外,红色文化因其理论厚重,抽象且难以理解使得深层次的内容不太适合在学校进行学习,这就导致教育资源缺失,没有合适教学的课本。再加上其他客观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加入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存在一定困难。
(二)红色文化教学过程难
高校内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理论性较强,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但对于红色文化来说,课堂教学存在一定困难。这不是说红色文化的课堂学习困难,而是学习效果不理想,达不到期望的教学目的。
首先是在进行课程教学时,教师讲课内容枯燥,只是对书本上的内容和红色事迹进行讲解和叙述,缺乏足够的趣味性,达不到激起学生兴趣的效果。除此之外,教师教学方法在创新型上有所欠缺。致使学生只是记住了红色文化,但无法与自身结合起来,自然就没有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继承和发扬。
(三)营造红色文化氛围难
随着全球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快速发展,学生娱乐项目也越来越丰富。不仅仅是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就是精神娱乐也是种类繁多,这就导致学生居安忘危,没有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懒散的生活使他们习惯了享受安逸,慢慢淡忘了红色年代时革命先烈的付出与牺牲。而且更有西方腐朽文化的冲击,国外文化宣传的各种思想都会对当前红色文化教育造成一定的阻力,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同学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不强等问题,这都不利于高校内红色文化教育的开展。
四、将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途径
(一)“引进来”:让红色文化走进课堂
学生们最直接的学习方式就是通过课堂教学,在老师的传授与讲解中掌握知识,红色文化走进课堂是必不可少的,而思想政治课是高校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的一项,也是在高校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主要方法。
教学就是有教,有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两者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和沟通。在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就成为了二者之间的连接线,起到一个过渡与传播的作用,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掌握,很大一部分收到教学老师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正确的教学模式,能准确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提高他们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的积极性与内在动力。
红色文化的传播不单单只是讲授内容,更主要的是要深刻理解其内涵,教师要将那种红色精神作为讲述重点,不能只是枯燥的讲授知识点,如果教师在讲课是没有情感的融入与共鸣,那么很难让学生有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体会。可以通过红色事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利用红色事迹向学生讲述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和气节,再通过联想发散,使之与当前社会相联系,从中找到可以借鉴学习的共同点,让高校学生有一种可以学以致用的体验。这也表明红色文化是具有时效性和广泛适应性的,永远不会被淘汰,将会一直指引我们不断丰富自己,不断阔步前进。在课堂上通过教师讲授获得知识在课后,也要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加班充电,在不断的学习中培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家国情怀,提高自己的在日后学习和工作生活中的必备能力。
(二)“走出去”:组织红色实践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管我们在课堂上学到了多少知识,没有实践,终会觉得少了点什么。而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校学生可以在参加红色活动的过程中,借助亲身参与进而加深知识的印象,更能深刻体会到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
组织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校园红色文化活动与校外红色文化参观,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期去就近红色文化遗址参观。首先是校园内组织红色文化活动,学校负责组织或者是让学生负责人组织,提供一定资金和指导意见,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不仅能加深对红色文化的学习,也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手段,采用虚拟数字化方式,建造网上展示厅,利用纪念馆,博物馆等红色文化资源,让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感受到红色氛围,甚至可以采用3D投影等技术手段,使历史人物和事迹重现于学生眼前,极大丰富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延展性。
其次,可以组织各红色宣传活动,比如阅读红色经典读物,讲述红色故事,唱响红色歌曲,成立文化社团等丰富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加深学生们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感悟,激发其传承红色基因,担当红色使命的责任感。
此外,高校可以与地方交涉,组织学生去校外红色景点,纪念馆进行参观,配合讲解员的讲述,结合课上学习的知识,再有实地所见所闻所想,能加深学习印象,提高学习效果,较好的达到教学目的,而学生也可以利用外出参观的机会放松身心,从紧张的学业中脱离出来,劳逸结合,张驰有度,能提高学习兴趣,开拓学生事视野,对学生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
(三)孕育校园红色文化环境
红色文化的教育,既要通过授课和参观活动等主动形式进行,也要利用学校文化建设进行被动熏染,让学生在文化建设的熏陶中感受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对学校进行红色文化氛围的建设就显得意义重大,无论是学校建筑,绿化环境,底蕴文化,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
红色文化氛围建设可以分为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设施建设。硬件就是指学校的建筑,文化氛围墙,红色标语条幅,刻有红色名言警句的观赏石等。也可以在学校的体院馆,校史馆开辟专题红色文化展区,将和本地相关联的红色事迹记录下来,展现本地特色和魅力,通过展示的方式是学生了解本地的红色文化,提升其自豪感和荣誉感,提升主人翁意识。
软件设施则是学校内部的文化底蕴和学习氛围,只有形成那种学习红色文化的氛围,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经常观看红色电影,组织优秀影评征集活动,召集大家进行讨论交流,互相沟通心得体会,调动大家的参与积极性。一旦形成这种自觉的文化学习氛围,那么对于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极其有利的。所以红色文化的学习是要通过大家共同努力的,教师对学生尽责,学生对自己负责,齐抓共管,勠力同心,创造校园内红色文化学习与传承红色文化精神的氛围。
红色文化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且应当与红色文化想结合,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实效,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国梦的实现输送源源不断的优质青年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培荣,徐永超.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8):75-76.
[2]郑燕燕.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D]. 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9.
[3]郭云,丁露露.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路径[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0,34(06):1-4.
[4]张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体系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4(4):398-405.
[5]编者.新时代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J].党建,2019(5):16.
[6]韦红霞.红色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89-91.
[7]陈铭彬,王炜.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路径[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71-176.
[8]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9]刘经纬,高博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红色资源利用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5):103-105.
[10]张雪,班晓娜.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及实践路径[J].经济研究导刊. 2021,(23):87-90.
(梅玺萍 青岛大学 山东青岛 266071
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