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一品”背景下高校音乐类“非遗”校本课程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一校一品”背景下高校音乐类“非遗”校本课程研究

朴哲昊

黑河学院音乐学院

摘要:“一校一品”理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对增进学生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具有现实意义。高校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是构成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艺术课程设置中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匮乏,在大力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现有艺术课程设置中所体现出的对于非遗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明显不足。本文基于一校一品背景下,阐述了校本课程的概念,分析其发展的背景,并分析了高校音乐校本课程存在的不足,更全面的研究高校音乐校本课程。

关键词:一校一品;非遗;艺术课程;创新融合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相关内容的颁布,在“一校一品”概念提出后更是摆脱了长期以来传统校本课程模式的限制,为艺术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路径,突破了固有定向思维。校本课程开发源于 20 世纪英美等国,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兴起了一股强劲的校本课程开发运动。 21 世纪初,校本课程这一名词被引用到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中来,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展开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贯彻,各高校纷纷在政策的指引下进行校本课程建设。 高校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分支,已经成为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越来越受到高校音乐工作者及专家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 “一校一品”理念下非遗文化传承的现实价值

“一校一品”建设是在继承原有的办学特色基础之上,结合美育的改革发展形势所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主要核心点在于找准学校定位、特色教学改革、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等,在一定区域内构建较为典型的特色教学模式,逐步形成多样化办学格局,维系优质、个性、人本、稳定、持久的原则。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民族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得到大幅提升,弘扬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及非物质遗产文化更是增强民族感的重要途径,学校开展“一校一品”有利于学校建设具有核心特色竞争力的办学品牌。学校作为重要载体将非物质遗产文化与应用实践结合在一起,构建以课堂教学、非遗传承、创新融合“三位一体”的非遗教育创新体系,从三个方面进行艺术教学角度切入,逐层递进思维深度探索教学、传承与创新三者间的关系,寻找适合当代艺术教育发展的介入角度与发展模式。

二、地方音乐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

第一,以社团为组织形式,建立学习兴趣小组,以学生带动学生主动学习为主要手段,开展地方音乐文化传承活动。例如: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动主题,通过参观网络视频对当地音乐体裁的非遗文化深入学习,了解家乡音乐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也可设计相关主题活动,教师作为引导者,指导组织学习参与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情怀。第二,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中,提出将国家地方及校本课程三者有效结合,除讲授国家课程规定的音乐教学内容,应当讲授代表地方音乐文化的校本课程内容,例: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唢呐”列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讲授时间分配中应合理安排课程比例,将地方音乐文化逐步转化成课程重点。

三、民乐艺术校本课程开发促进音乐教师

专业发展的策略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中,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具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在民乐艺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包括更新教育理念、课堂教学艺术、课程开发能力、善于反思与总结等,需要不断地学习、实践、探究、反思、创新,从而让音乐教师专业具有可持续性和发展性。

(一)更新教育理念是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保证

民族音乐是中国艺术文化的瑰宝,国际著名学者、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认为:“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使一个民族能最深层地感受自己”的重要内容,一个民族的音乐教育如果脱离了母文化,脱离本民族文化这个根,就谈不上继承、发扬、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更不可能立足于世界音乐文化之林。而学校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民族音乐传承的一个重要渠道,要传承与发扬中国民族音乐,必须从学校音乐教育入手,大力加强民族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教师,让学生从小接受民族民间音乐的熏陶。

(二)扎根课堂开发校本课程是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学校发展的主要阵地,也是彰显学校艺术特色发展的重要渠道之一,而音乐教师都是源自于课堂教学一线的主力军,无论从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对象的了解、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运用等,对民乐艺术校本课程开发有着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因此只要结合学校、学生以及自身教育教学实际扎根课堂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才是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三)善于反思与总结是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途径

教师是研究型、经验型还是书匠型 , 关键因素取决于教师是否善于反思与总结。作为音乐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实践中尤为重要的是教师个人的自主实践与内在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取得成功的经验,发现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并在新的思维高度上构建自己的教学特色,让自己步入教无止境的境界 , 激活自身的教学智慧,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重新落实到教育教学中,验证于教学效果中,实现在教学反思中,让理论与实践的轮回圈良性循环,从而促进教师的可持续性专业发展,让自己真正成为音乐教育的研究者。

结论

基于“一校一品”理念依托初高中教学平台,立足海南本土、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黎族非遗文化资源开展传承与创新体系构建,理论研究非遗文化价值、鉴赏非遗物品、实践传习非遗技艺,探索融合黎族非遗技艺创新艺术课程体系新思路,为非遗文化拓展育人新载体。

参考文献

[1]胡定荣,徐昌.协同、育人、全面、规范与质量——北京市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趋势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22(10):74-80.

[2]杨小微,夏海萍.共创与融通: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新路向[J].上海教育科研,2022(08):5-11.

[3]张留伟,顾赛君,褚建忠,杨国锋.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模具制造工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模具制造,2022,22(05):94-96.

[4]任京民,李红.核心素养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案例研究[J].文山学院学报,2022,35(02):99-103.

课题名称:“一校一品”教改背景下高校音乐类“非遗”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课题编号:GJB1422639

课题来源:2022年度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