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共生型家校合作机制的思考与探究——基于“双减”政策的家校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构建共生型家校合作机制的思考与探究——基于“双减”政策的家校教育

曾杰琳

重庆市南坪实验小学康德校区  重庆南岸  400000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贯彻国家“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的同时,还要确保“双减”政策有效落地,教育工作者应对接时代需求,思考和探究新型家校合作机制,优化合作关系,拓宽合作范围,构建合作机制,提升家校共育的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家校合作、“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双减”政策

学生的成长跟所在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息息相关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协同合作塑造出学生的成长环境,在学校教育体制下,家校合作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双减”政策落地的新形势下,既要贯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又要减轻家庭教育的负担,那么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主导力量,应该构建共融共生密切合作的新机制,就学生的教育达成提质减负的共识。

一、家校合作机制现有的问题及原因

(一)家校合作主体权责边界不清

     我国基础教育的家校合作中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虽然围绕家校合作做出过许多探讨。[1]但是家校合作中,合作双方消极推诿,参与主体不平等,对权责边界认知不清晰等情况。部分家长认为教师是专业人员,教书育人属于学校教育范畴也是教师的本职,教育的主体是学校和教师,教好每一学生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特别是在“双减”政策下,家庭和学校双方的权责边界更加难以厘清,教师和家长都认为自己正在被迫完成非自己分内、非自己本职的工作,在教育的认知和行动上产生了行为主体和权责边界不清的情况,这对学生的教育和成长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

(二)家校对学生教育的评价不够全面

在传统教学大环境下,教育内容更普遍偏重于学生的文化课教育,教师和家长更倾向于与关注学生的文化课教育和学科成绩。[2]通常用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评价没有成体系也不全面。“双减”新形势下,教育需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的评价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方针,不仅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足,同时也忽略了学生的体育方面、美育和劳育上的表现。

(三)家校合作缺乏及时有效沟通

家校合作是双向性的活动,合作的基础是双方能及时有效的沟通,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学校还是以家长会作为家校沟通的主要方式。在每学期的家长会,教师个人讲解相关要点,但单方面向家长传递学生在学校的相关信息。这种单项的交流也导致家校合作中信息交换的片面性,教师很难掌握班级中几十个学生的信息,两者之间的合作受到了较大的阻碍。

二、共生型家校合作机制的特点

(一)优化合作育人理念的整体性

     共生型的家校合作机制是社会、学校、家长、三方共同作用的合作机制,不是单独的、单项的“孤岛”形式的模式,是具有整体性的。共生型家校合作机制的建构以教育共同体建设和发展为基础,对接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方针的变革,联系起学校和家庭整体协同生长。在这样的合作机制中,融入“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理念,推进育人资源互相作用,共享技术、共享经验、相互促进,让学生更好发展,以学生成长的过程来映照家校合作的成效的同时,家长也在不断学习“抚养育人”技术,教师也能不停迭代自己的“教书育人”水平,真正实现共生共长。

(二)关注学生个体成长的差异性

有效的家校合作离不开任何一方努力,教师、家长、孩子都会因为家庭背景、生活环境、教育程度、观点理念等不同,协同程度不同也有差异,合作中更关注差异性。在教育中学生个体差异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价值,家校共育的主体是学生,依据学生原有的个体差异,共育的过程应该有弹性,丰富教育的层次,从而促进学生个体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而不是整齐划一,机械式的成长。共生型家校合作机制尊重个体的差异性,不仅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发展,关照家长和教师两个层面的多元背景和差异化需求,将两者有机链接形成有差异性的教育合力。

(三)促进家庭学校合作的主动性

     教师是家长和学校沟通活动的纽带;学生是教师和家长亲密链接的桥梁;家长是教师和学生的教育合伙人,共生型的家校合作机制让三者都更加主动融入这样的共生关系中,家长转变自己的角色认知,从“旁观者”变成“积极主动的合作者”,在子女的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也从“知识传播者”的角色定位中跳出来,作为教育“合作者”与家长一起合作互助,这也是共生型家校合作机制的基础。共生共长的合作机制让学生、家长、教师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发展,这样主动的机制会让教育更有力量效果更突出。

三、构建共生型家校合作机制的路径

(一)开展明晰家校合作主体权责的指导

在“双减”新形势下,家校合作要有效实施,共生型合作机制更需要关注合作双方的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解决真实的问题,重点要做好家校合作的中主体权责工作。家校之间可以开展学习课程,理论通知讲座,沙龙讨论、实践活动等,进行专业的针对性指导,让家长摒弃把教育丢给学校大包大揽的认知,不断提升自己的育人水平。[3]教师在育人中也要走向专业化,提高在孩子教育上的责任意识,明确相应的权利和责任,让家校分工协作,依托学校教育做好引领,家庭教育做好保障,打破家校合作消极推诿的僵局,更加默契地合作给学生带来更多教育影响,帮助提升育人成效。

(二)设置对应共生型家校合作评价体系

     构建共生共长的合作机制,对应的共生型评价体系必不可少。共生型的家校合作需要摒弃传统的“分数制”评价、“印象型”评价,这种以偏概全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的评价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一个互动的过程可以让家校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采用交互式评价方式,综合三方的评价方式,合作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全面发展,更好的成长,所以对学生全方面的量化评价,通过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个方面进行评价。这样的共生型评价方式,既关注了学生的全面成长,有关注了家校合作的过程,起着相互促进的内在关联。

(三)创建共生型家校合作交流对话活动

在传统的家校合作中,学校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和家长的交流指导通常是单向性的,家长往往是被动接受方,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做事,这样的交流沟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疏远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关系,家校合作受到了阻碍。创建共生型的交流对话唤醒家长的主动性,激励家长参与,构建新时代的家校合作机制。除了依托互联网平台上的各种交流软件,更应该创建可以增进相互了解,互换信息的实践活动同时,教师也深入学生家庭,体验家庭教育生活,同时对家庭教育展开示范和指导,这样的共生型交流,也是家长和教师的自我教育成长,是他们精神生命的再次生长,实现平等、自主、共生共长。                              

四、结语

创建共生型家校合作机制是基于“双减”政策下的思考与探索,在家校合作中实现家长于教师自我的生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回归本位,让家长做好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校打造好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落实好国家“立德树人”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张婷婷.家校合作:范式转型与路径选择[J].教师教育与学校管理.2018年6期.P52—P56
  2. 柴茹.小学教育阶段家校共育存在问题及策略研究[J].现代交际.2020年13期.P201—P202
  3. 于丹丹、赵海楠.家校合作中主体与权责的边界问题思考[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20年2期.P50—P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