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 天津市 300000
摘要:社会服务类组织(以下简称社会服务组织)是社会组织的一种,主要是指通过劳务为社会成员提供满足生活需要以及提升福利水平的组织。近年来,社会服务组织凭借着非政府性、非营利性等特点成为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的重要抓手,但仍面临着资源缺乏、能力不足等困境,无法充分满足快速持续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因此,社会服务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理论指导。
关键词: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
引言
社会服务评价是职业院校评价的一个重要领域。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社会服务及外部评价存在思想认识需要扭转、评价指标维度有待拓展、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深度亟待提升、过于“物质化”的社会服务倾向值得警惕等问题。以新时代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基于社会服务的应然内涵,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评价应秉持“大服务观”,构建多元立体、动态开放的评价体系;突出解决现实问题的导向,引导提升科技服务社会的实际效能;紧扣学术内核,拓展社会服务的参与群体和增强专业性;兼顾技术理性与人文情怀,重视对社会服务隐性价值的考察;更新评价理念和机制,切实落实评价主体多元化。
1、职业教育服务的新特征
1.1开放多元:教育功能具备多效性
在“十二五”期间,党和政府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但这一时期更多关注的是培育科技创新型人才,实际上,要建立创新体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功能从传统的单一就业准备向社会、企业、学生等多方面服务转变,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在后续阶段,职业教育也将会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因为每个人的情况各有不同,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标准、目标、实施、结构、管理、评价都要多元化,发挥出职业教育体系的多功能效应,加强对学习者非技能能力、接受再培训能力、创业能力、交际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的是,在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中,还存在适应面过窄、过于专业化等倾向,在全民终身学习理念下,需改变教育理念,关注学习者的个体意愿,制定出弹性化、柔性化的课程体系,提倡往复式学习、终身学习、非连续学习,促进职业教育体系与企业培训和教育体系的衔接与沟通[3]。
1.2面向人人:教育对象具有全员性
现代化职业教育是全民终身学习的一部分,服务面进一步拓展,教育对象变得更加广泛,不仅为在校学生提供技能培训服务,还覆盖社会中各个年龄段、各个工种的人群,为更多的潜在劳动者提供了终身学习机会,这从侧面反映出职业教育服务的全员性特征。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助推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这实际上也是全民终身学习理念的具体表现,一方面,通过与企业的联系让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深度结合,改变传统以课堂为中心的育人模式;另一方面,扭转全社会对于职业教育观念的认识,让职业教育不再是中高考落榜的“无奈选择”。另外,全民终身学习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服务要求高度关注弱势群体,为残疾人、处在不利处境中的群体提供均等受教育机会,这是对个体的人格保障,对于解决人口问题、环境问题都有重要意义。由此,可帮助弱势群体顺利就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2、、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探究
2.1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做强社会服务
以中国特色学徒制这一类重大项目的入法为契机,推进校企深度合作。职业院校与企业在中国特色学徒制的项目合作,有利于盘活各自优势资源,做强社会服务。职业院校通过建立行业企业专家库,组成教学团队,可以发挥资源整合优势,推进“三教”改革,提高办学质量。新法鼓励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的企业特别是产教融合型企业参与,将学徒范围扩大到新招用职工、在岗职工和转岗职工。企业通过引进院校资源,弥补理论素养和技能人才可持续培育能力不足的短板,推进技术技能水平提升。校企合力于中国特色学徒制等重大项目,势必发挥项目引领示范作用,做强职业院校社会服务[2]。
2.2倡导社会服务项目制改革,引领责任担当
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开展社会服务项目带头人建设,形成团队规模和头雁效应。胜任社会服务要求教师能够同时兼任技师、培训师和咨询师等多重角色,对长期开展学历教育的教师个人是一种巨大考验。面对社会服务高要求,职业院校可尝试构建项目人负责制的利益分配机制,由学科带头人等优秀教师和管理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需要自主组建团队。可以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校内优秀师生参与,鼓励人才集聚效应。在资源投入上,加大师资培养、服务时间、配套资源、管理服务等项目支持力度,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职业院校财经制度为前提,给予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申报、人员组建、经费管理方面更多自主权。
2.3把握社会服务支持政策,制定配套措施
职业院校应准确把握政策核心要义,激励广大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新法颁布后,各地先后出台配套措施,进行政策落地。如北京市即时发布了《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方式所得收入扣除必要成本外的净收入,按70%比例提取作为绩效工资来源,对考核合格的学校每年调整绩效工资总量,调整部分不计入绩效工资总量基数,重点用于激励参与上述工作的人员。职业院校要积极研判,响应新政策,服务收入分配措施要体现能者多劳、多劳多得,通过收入分配调节,真正让社会服务、技能培训成为职业院校的半壁江山,体现专业回馈社会的法定职责。
2.4秉持“大服务观”,构建多元立体、动态开放的评价体系
教育的价值不应仅仅根据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来衡量,其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使人能够享受社会文化并参与社会事务,并以这种方式为每个人提供对自身价值的安全感”。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内容领域复杂多元,既可体现在科技、经济方面,也可融入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和道德层面。职业院校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技能,更需重视其优良道德品质和独立人格的塑造养成。缺少正确价值观和道德因素指引的知识创造,有时可能成为破坏人类社会正常秩序的武器。职业院校学术机构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其服务职能的实现要以知识智力资源为依托,既可通过有偿、市场化方式实施,也常以无偿、公益性方式展现;既包括当下可被感知的显性价值,也包含指向未来、利在长远的潜在和隐性价值。同时,我国职业院校层次类型复杂、办学特色各异、服务领域各有所长,不宜采用单一、固化的评价模式。以上因素决定了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评价应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破除狭隘的社会服务理念,树立具有前瞻性、包容度的“大服务观”,充分考虑服务主体的差异性、服务内容的丰富性、服务形式的多样性,构建多元立体、动态开放的评价体系和分类评价标准,客观考察职业院校为人类文明进步和个体成长发展所创造的全部贡献,引导职业院校百花齐放、各显其能,实现职业院校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同频共振[3]。
结束语
总之,乡村振兴的最终实现,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支持与帮扶,同时,职业教育的最终崛起,也离不开乡村振兴的实践检验与反馈。现阶段,职业院校围绕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目标任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重任,需要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深化专业改革和课程建设,凸显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主动服务乡村文化振兴,从而拓展中国高水平职业教育发展空间,促使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政.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劳动保障世界,2020,(03):53-54.
[2]燕姣云,杨雪英.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2):125-129.
[3]薛凯喜,胡艳香,杨泽平,顾连胜,魏永起,程丽红.论高等学校社会服务效能评价及研究策略[J].高教学刊,2020,(04):71-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