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陕西西安,712046
摘要: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发展,对整个工程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在此背景下,以适应制药行业快速发展,加快制药工程专业转型升级,以满足不断更新发展的制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与企业进行产教融合成为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探讨了新工科背景下制药专业进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新工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进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更加激烈。随着我国实施了“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这其中就对工科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为此,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从“复旦共识”到“天大行动”、再到“北京指南”,“新工科”的率先提出以及内涵的不断拓展得到了全国高校的积极响应,也顺应了新形势下对工科发展的新要求,为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注入了新鲜血液[2-3]。
如何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对接当前和未来产业发展,深化工程人才培养改革,加快现有工科专业转型升级,培养适应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的工程科技创新型人才,亟待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4]。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网络互联、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药品生产智能化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5-6]。目前,越来越多的现代中药制药企业逐步向智能化转变,经过对陕西地区数十家大中型中药制药企业的调研发现,在人才需求方面一方面,企业“去人化”“全自动化”“智能化”需求强烈,另一方面又亟需一批既懂制药、懂管理、又懂信息化的应用型人才。智能制药行业人才需求逐年增长,但目前制药专业人才的培养却相对滞后,目前中国的高等院校、职业学校,智能制药方向的人才培养非常少,制药工程专业如何转型升级已经刻不容缓[7-8]。
传统的制药工程专业现有课程设置不能满足智能制药企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现有的课程严重落后于制药行业发展,缺乏实用性,课程设置缺乏特色,没有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不能满足企业中药智能制造系统的岗位要求[9-10]。因此,进行产教融合,构建应用型制药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高新技术与制药工程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深度融合,探索制药工程专业改造升级的实施路径,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制药工程专业产教融合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尤为重要。
1校企共建,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成立制药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可聘请企业专家来校进行兼职,与学校教师共同成立制药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具体参与制药工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讲授专业课程,参与指导实践教学,整合校-企优势,着力培育新的制药工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路径。
2根据行业需求共同制定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问题是高校专业与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根据调研发现,在现代制药产业环境中,现有制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不能支撑行业紧缺的具有创新精神及知识交叉的智能制造一线应用型人才。结合应用型的专业特色,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将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能够适应现代制药行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的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现代制药行业对新工科人才的需求。
3根据技术发展共同构建课程体系
业界批评高校最多的就是拿过去的知识教现在的学生,去适应未来的工作。工科的特点就是技术发展快,特别在大数据、人工智能、跨界融合的新工科时代,这种变化尤为明显。因此,为适应产业行业需要,突出制药工程专业“重交叉、有深度”的定位要求,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打造创新型现代制药课程体系。可根据岗位需求,精准对接,构成与岗位对接的课程体系和多维度的课程链,改革课程体系和知识点的设置,内容上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最终构成不同岗位(多维度)核心课程链。另外,开展多层次实践教学,多方位综合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将“创新能力”贯穿到主干课程中,并借助于校企融合的平台,通过项目参与、活动引导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际运用能力,有针对性加强对创业过程的指导[11-12]。
4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技术研发平台
校企双方合作共建实验室、模拟实训车间、实践教育基地等,使学生实践教学活动更贴近企业实际。校企合作联合开展科研合作、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校企双方共同获益。
人才是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主要支撑,在工程领域,工程活动都是通过人才完成的,针对制药行业的快速发展现状,制药过程与制药人才相连接的“桥梁”就是教育,而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通过这座桥的主要途径。在新经济形式下,新工科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观点,需要进行新工科的研究和实践,而思想、机制、模式的创新,才能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因此,要想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出合格的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人才,只有坚持不断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各个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提升和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不断发掘和提高工科人才、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完善,与时俱进,积累经验教训,提高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教学模式的合理性
[13]。
参考文献
[1]姚伟宁,章志华,陈月.新工科背景下“双一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47):157-158.
[2]孙玉晶,杜劲,冯益华.“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07):86-89.
[3]史向阳,夏学莲,赵海鹏,等.地方本科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河南化工,2020,37(09):62-63.
[4]朱定见.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机械管理开发,2018,33(05):78-80.
[5]张望.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20(07):18.
[6]王松博.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7]贾若凌,丰贵鹏,陈荣祥,等.新工科视域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J].河南化工,2022,39(05):60-62.
[8]叶兆伟,李尽哲,陈琼.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药学教育,2022,38(03):19-22.
[9]牛红英,谷永庆,韩会娟,等.“新工科”背景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广州化工,2022,50(10):173-175+199.
[10]朱皓,周雷.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制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10):154-155.
[11]赵福广,赵翠,赵文萱.校企协同创新创业型制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科技经济市场,2018(10):101-103.
[12]马文静,王心琦,徐翠冉,等.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与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融合模式的探索——以滁州学院为例[J].安徽化工,2022,48(05):152-154.
[13]汤丽萍.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决策探索(下),2018(10):56-57.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SGH21Y0479);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2021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XGH21288);陕西省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项目名称:校企深度合作面向智能制药工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