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长乐区古槐中心小学 邮编350205
摘要: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人格品质的培养。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小学语文人格教育,需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促使其形成求真务实的精神,同时需要以创新精神为重点,使其大胆创新,促进全面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国人的人格,可以在人格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鉴于此,本文简要阐述小学语文人格教育中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并深入探讨小学语文人格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措施,由此为相关人员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格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多元化;融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显现着诸多优秀的人格教育思想。将二者紧紧的融合在一起,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对学生人格素质和思想认识产生促进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既要注重人格培养,也要以学生为中心,有效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帮助其有效建立三观,获得丰富的思想认识。新时期,教师需要明确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将其中的积极因素合理的融入人格教育当中,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从而获得自我提升。
一、小学语文人格教育中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传统文化可以作为一种载体,在语文课堂中渗透相关思想意识,以此体现人格。开展人格教育,是教师的重要使命[1]。培养学生人格,需要从传统文化出发,没有文化的人格,是不完整的。在传统文化中,积聚着人的本质力量,是人格的集中体现。人格教育与传统文化之间不仅相生、相容,更存在着一种互为表里的关系。二者共存,相互促进。在人格教育中,可以找到合适的契合点,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从而为学生的人格发展提供强大生命力。
二、小学语文人格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措施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开展人格教育,需要明确实际的教育对象,避免单纯的说教,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结合其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有效教学,增加教学活力。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置疑,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在教的同时,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为了自然的融入传统文化,教师可以采用体悟的方式,促使学生参与各种活动,不断增加体验感。在活动期间,教师需要适当的进行讲解,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使其产生更多感悟,获得自我提升。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时,先带领学生阅读古诗,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诗意。同时,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山石不断的经受捶打,并且被烈火焚烧。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石灰形成的过程,并提出相关问题,石灰具有哪些品质?学生进行自由交流和讨论,能够明确石灰坚强不屈的精神,也能够认知其洁身自好的品质。教师借助古诗教学,培养学生人格,使其向石灰学习,逐渐形成高贵品质。在传统文化中,也有相似的思想,可以融入其中。教师向学生讲述春秋时期孔子十四载周游列国的事迹,使其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孔子的进取人格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面对颠沛流离的周游生活,孔子从不后悔,一直在为人生理想、政治理想而奋斗。
(二)丰富语文教育内容
在语文课堂中,开展人格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2]。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一项重要的语文教学任务。分析人格教育和传统文化,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想要在教学中有效融合传统文化,达到培养学生人格的目的,关键在于语文教育内容。教师需要以教材为基础,不断拓展教育内容,助力传统文化渗透,使得学生的文化视野扩大,自然而然的受到文化熏陶,了解相关思想精神。同时,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使其自觉向品德高尚的人靠拢,并且通过文化修炼,产生坚守的力量,为良好人格特质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腊八粥》时,教师可以先组织一个小游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哪组说出的中国传统节日最多,并且能够说对与之相对应的风俗习惯,则获得胜利。这样可以快速吸引学生兴趣,有效激发其学习热情,融入游戏过程中,了解传统节日,感受民俗文化。作者主要借助人物动作等描写方式,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语言,并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由此体会到浓郁的亲情氛围。与此同时,在中国传统节日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风俗习惯,也体现着优秀的思想价值。教师需要借此开展人格教育,促使学生不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能够不断提升传统文化自信。
(三)促进语文教育形式多元化
以往,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目前,虽然出现了多种新型教学手段,但是部分教师没有深刻认识,无法结合课堂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加上应用的并不熟练,导致应用效果不尽人意。在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相对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一味的灌输知识,没有主动为学生搭建参与课堂的平台,也没有为其提供参与契机。在模板化的讲课方式下,人格教育将无从谈起,传统文化更是难以渗透。为此,教师需要积极改变思想,借助语文教学内容,合理的展开教学,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获得全面发展[3]。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时,教师以《三国演义》为中心,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该部名著的认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处处体现着“中华之风”,尤其是仁的精神,还有忠和义的精神等。教师需要将重点放在相关历史人物身上,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由此感悟思想精神,形成厚德载物的人格风范。
结束语:
总而言之,开展人格教育具有必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以此为重点,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与此同时,明确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通过丰富语文教育内容,促进语文教育形式多元化,促使学生产生认同感,在持续不断的文化积淀下,逐渐形成良好人格。
参考文献:
[1] 张秀荣. 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初探[J]. 文渊(高中版),2020(2):3943-3944.
[2] 艾泉. 浅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及有效策略[J]. 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2(7):15-17.
[3] 宋扬,李佳. 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渗透路径分析[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4):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