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广陵实验初级中学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初级中学
摘要: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习题课便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型。习题课的基本目的是通过掌握解题的方式来形成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并通过解题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和交际的能力。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在语文习题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从而希望使得语文教学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思维 教学 策略
正文:
我们身边的习题课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老师在上面是“唾沫横飞”,学生在下面是“奋笔疾书”,这样的课堂学生完全没有了学习的乐趣,学生的思维也呈现停滞的状态。所以还是让学生主动学习更重要,让他们“在思考”的同时“会思考”。
那新课改下的习题教学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模式呢?是不是应该有固定的模式呢?笔者认为“教无定法”,只要注意下面的几点就好。
一、注意“层次性”的有机体现。
习题课本身有层次之分,对于不同种类的习题课,我们不能一种千篇一律,要有侧重。新课习题课重在“基础牢”;阶段复习题课重在“串联畅”;考试习题课重在“拓展宽”。只有这样学生在不同类型的课上才能有不同的学习兴趣,从而也能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和积极性。
同时,学生做习题的情况也有层次之分,特别是对于复杂陌生的问题,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同学就空着,懒得思考;只知道死读书的同学就回忆,生搬硬套;那真正爱学习的同学才“会思考”,融会贯通。所以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要设计不同的问题来引导。比如:讲解《善良的种子》的阅读,其中有一条题目是“第三段和第十段两个画线的语句矛盾吗?为什么?”(两个句子是:①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人都像是偷钱的人。②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有的同学就一片空白,或者写个“不矛盾”放在上面,这样的学生就是懒得思考型的。对于他们我就引导他们先学会审题,再提醒他们阅读中间的段落,找出变化的理由。虽然语句说得还是不流畅,但是比起开始时的一片空白,明显好的多了。还有的同学是写了理由的,可是只是没有结合“父亲”的心境,他们思考了,但是还不能把握好答题的方向,所以我就告诉他们应该围绕什么来完善题目,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效果。至于“会思考”的同学,他们的回答我们只要给予较为充分的肯定就可以了,这样就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了。
二、注意“三环节”的相互配合。
1、课前精心准备:备知识,备学生。
习题课要求老师在讲课前把习题应该做一遍,对题目中的重点要全面把握;习题课还要求老师在课前把学生做的作业改一下,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这样就能提高讲课的效率,不用“条条讲,处处记”,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也不会太枯燥。《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就充分揭示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中深挖、透析,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迁移转换。教师本身必须具备创造性思维的素质,反应需敏捷、灵活,善于从多角度去思考,善于观察、分析学生的情况。
2、课上有条不紊:注意“四忌”。
一忌“只讲不问”。习题课上应注意引导“让学生自发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者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从而“会思考”。二忌“题题都讲”。每题都讲既浪费时间,又不能突出重点。应该选择性的讲,做到“少而精”,“轻负优质”。三忌“标准答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更不如授之以“驭”。教师应多听听学生的理解,应许学生有第二第三种答案。四忌“忽略板书”。我们教师不能是“导游”,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多观赏题目中的风景,而要做“雕塑家”,把习题中隐含的知识雕刻到学生的脑海里。让板书设计可以使课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课后及时反馈:明白得失。
平时的积累分析才是“万丈高楼”的根本。我们要注意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因为记忆不牢而造成粗心遗憾之错;是因为理解不清而造成似是而非之错;还是因为运用不活而造成无法弥补之错。通过“及时反馈”,老师可以随时的发现真实的课堂与我们的预设是有距离和分歧。这样才能有利于指导我们下面习题课的教学。对于反馈的方式,可以进行面批面改,个别指导;还可采用分段谈话等形式来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这样老师和学生都能在反馈中不断成长,在失败中获得成功。
三、注意“科学性”的渗透融合。
习题的科学性,不仅指习题涉及的内容知识是科学的,也包括习题的情境创设是否真实。教师在选编习题时,一定要根据这一原则筛选习题,对于那些难、繁、偏、旧,纯粹是玩文字游戏的习题应大胆的剔除。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有目的的从优秀试卷中找到典型的习题,帮助学生更快、更准的掌握重点的知识;我们可以有层次的从课本的材料中自己尝试挖掘有价值的习题,帮助学生打牢基础的同时学会融会贯通,这也就是自己的原创功夫了。当然还可能有其他的方法,但是必须要注意科学地选编习题,特别是科学的设计习题,使自己的习题教学真正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如此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起来,效果才能好起来!
第 1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