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企业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2

汽车企业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探究

马文双,李寅

摘要:汽车产业正在向数字化转型,汽车从传统代步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转化,传统的制造技术向智能制造转型,无论从产品端还是制造端,数字化转型的脚步均在加快,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断增多,与之相伴,企业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一支高端技能人才队伍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基于此,本文首先简单阐述了“高端人才”的定义;其次,对高端技能人才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汽车企业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出有效的培养策略,以期能够为促进汽车制造业的长久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汽车制造企业;高端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建设

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也是重中之重,高端技能人才在产业发展一线,能够实现对生产工艺、设备等的熟练操作,在生产实践中能攻关解决疑难问题、重大技术难题等,可有效助力企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的提升。在汽车产业链,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的制造项目与工种相对较多,技术也相对复杂,如何在“高端技术人才”的引领下,建立起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关键保障。在此背景下,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系统,以及相关的激励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其完善与优化对实现汽车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高端技术人才的定义

“高端技术人才”定义为:具有优秀技术和技能、能够从事创造性工作,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才,特别是指获得较高资格的技术人员、以及更高水平的技术人员。而对于汽车企业来说,“高端技术人才”则特指一些具有优秀的职业道德素养,且具有较高技术水平或具备高级技师以上职业资格的高素质合格人才,在特定类型的工作中,具有一定的技术知识,擅长创新工作,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做出突出技术贡献。高级技术人员包括各级政府人力资源以及社会保障主管部门指定的技术专家和熟练工匠,以及从行业中选出的技术专家等。

二、高端技能人才发展的途径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技术型劳动者的职业发展空间受限,且总体薪资待遇水准相对较低,这对于技术型人才队伍的建立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技术型人才的总量,一般占到汽车生产企业职工总体数量的百分之五十以上,怎样推动该群体员工的专业技能提高以及职业的发展,进而激发相关人才的职业热情,是所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都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近年来,国家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发展也不断加强支持力度,2021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实施意见》,提出进一步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这也应该是企业对于人才的培养发展方向。

为拓展高端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空间,企业应建立人才的职业发展机制,即由低到高的职业发展通道,探索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技能相促进的人才评价使用激励机制,激发高技能人才创新活力。企业的技术人才可经由两个渠道进行发展,首先,对于现场的管理人员,实行操作员、组长、班长、工段长、车间主任等由低到高的成长制度;其次,则是技术人才的职称阶梯制度,即普工、中级技工、高级技工,以及特聘技术专家等。并且,还要针对不同的技术职称、岗位,对其配备不同的薪资福利,特别是对于一些技术类的专业,要保证其薪资待遇不低于同级的管理者水平。此外,允许技能人才在管理序列与技术序列晋升通道转换,建立双通道人才成长阶梯,有利于促进技能类人才通过刻苦掌握技能、认真钻研专业技能,尽快发展为公司所需求的专家型高级技术人员。

对于高技能人才评价,应更加强调技能贡献,注重评价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执行操作规程、解决生产难题、参与技术改造革新、工艺改进、传技带徒等方面的能力和贡献。

三、汽车企业高端技术人才的有效培养策略

多数汽车企业对高端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职业操守,以及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实际操作水平,甚至是自身所具备的工匠精神等,都有很高的标准。正因如此,企业应实施多边、多渠道、多途径的技术人员培训体系。如:传技带徒、项目实践、良性竞争、互动交流等。常见的培训模式分为各类技术专家工作坊、工匠工作室、企业技师俱乐部、企业家研究院、校企合作的企业研究院等。

(一)传技带徒

在全国企业的职业技能大赛的优胜者中,以及公司所对口职校的优秀学生中,选取部分技能优势强、技术素养高的人才,列入潜力人才培养储备[2],指派职业导师,学员通过与师傅之间签订相关的协议,进行一对一的单独重点培养。而这种培养的目的便是,为企业培养更多一线的优秀人才,实现在技能大师的带领下,孕育出下一代的技能大师,以及通过技术专家的言传身教,使被培训者提高技术水平、深刻体会匠人文化,扎实培养高技术人才。

(二)项目实践

对于汽车制造企业来说,每年都需要制定一些高潜力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借助国家名师工作室、地区级名师工作室、市级名师工作室等资源,将高潜力人才培养与各级工作室融合,通过实践项目赋能高潜人才培养,引导他们投入到企业的技术开发工作,以及企业的生产建设与技术改革中,使其能够更加主动的投入到新型汽车科技攻关、品质改善、效能提高等工作中,最终通过具体的实践型项目的培训、战斗和磨练,逐步积累处理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教训。通过边做边学、学以致用,员工可以在企业技能专家以及高级技术大师的直接指导下,实现技能的持续提升。

(三)良性竞争

目前,从企业到地方以及全国,设有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技能大赛,均是提高企业技术人才能力的有益平台,可以有序引导参与各类技能竞赛,达到以赛促培”“以赛促练”“以赛促学”的成效。在竞赛的不同阶段,均可实现成长。赛前可促使比赛人员参与集训与操练,接受相关的专业技术大师及高职学校名师的理论指导、技术训练指导。在比赛过程中,可以实现同行交流学习,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达到扬长避短之效。赛后,可通过总结大赛的成功经验与教训,沉淀学习与体会,实现新的提升。借助技能大赛平台,能够有效推动优秀专业技能人员的培训。

(四)互动交流

为拓宽视野,增加高素质、有价值员工的知识储备,企业应该积极组织高技能员工参加行业高技能交流,如参加行业研讨会、到标杆企业参访、参加国际和国家先进工艺设备展览会,甚至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去欧洲、日本等国家学习,使其和当地相关企业联合研究与培训。通过与拥有国际、国内领先技术的公司创建先进技术、优秀操作方法的教学平台,带动高素质人才的成长。这样就可以组织技能人才学习其他先进公司的顶尖技术大师的成长经历,或组织企业技术类高潜人员到国内外各个领域的技术名师工作室学习、交流、培训。也可以利用企业技师俱乐部、技工学院、校企合作等平台,开展专业技能训练、技术项目实践、技术交流学习、职业技能高级鉴定等活动,为专业技能人员创造能力培养、交流互鉴、学习提高的机遇。同时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形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学理念。此外,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员工的过程中,要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做好与合作职业学校的深度沟通。汽车企业具备人员、工艺、装备和管理优势,具备实践场地,而院校具备理论和大量优秀的技术教师,通过整合校企双方优势资源,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

(五)人才激励

企业对高端技能人员的奖励,要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互结合。对于工作能力显著提高,并在项目中取得重大成就的高素质人才,企业一方面可以采取物质奖励、技术补贴,及工资提升等激励措施,以肯定技术价值;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颁发奖项、推荐和评价最佳人选等精神激励措施,强化引领和示范作用,调动员工的内在成就感。对因专业技能突出、岗位绩效优秀,被列为企业特聘技术人员、特聘技能专家的高素质人才,企业每年颁发相应金额的专家补贴。企业也可引导和帮助中高层技术人员申请技术职称,为其职业发展提供机遇、创造环境。针对部分基础知识扎实并具有教学水平的技术人员,企业可为其提供教学机会,如在企业大学任职兼职讲师,或在合作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提升个人的价值感。另外,企业还可通过各种媒介,传播高端技术人才的先进事迹,创造荣誉感,同时激发其他人员向高技能人才看齐,打造学习型组织氛围。

(六)经费保障

相关企业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同时,还应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组织保障,如设立专项资金,作为这部分人员的教育经费,可支持技能人才接受相关的系统或者专项培训,确保高技能人员培训培养工作落到实处。通常,公司员工培训基金计划的30%以上,应用于培训高级技术人员,以提高培训效率。

结论:综上所述,汽车制造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人力资源、业务等多个部门,需要由企业在组织层面统一协调管理,实现各部门密切合作。因此,有必要建立系统的培训制度和机制,以确保培训的质量和效率,真正培养出高技能人才队伍,并良性发展,最终服务企业发展与转型。

参考文献:

[1]刘漫红.汽车制造企业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探究[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1(11):134-136.

[2]郭家田.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D].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21.

[3]赵宁.我国制造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育研究[D].山西大学,2021.

[4]高建军.BQZZ汽车公司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D].桂林理工大学,2021.

[5]穆朗峰.制造业产业升级背景下制造业企业进入壁垒及其突破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9.

[6]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田慧生,曾天山,王小飞,赵晶晶,王鑫,王姝,胡姝,张小萍,李建民,杜云英,刘大伟,赵子莹,姜泽许,赵小红,王新波.完善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研究,2016,37(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