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2

《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冯鸳鸯

浦江县南苑小学  322209

[摘要]本文针对《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当、师生角色失衡两个问题,分别从教学规范、教学评价、目标设置、角色定位等方面提出几点理性思考,力求道德与法治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能够和谐的前行,最终使学生能够健康良性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规范    教学评价    目标设置    角色定位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对课程实施最大的困惑表现为:把握不住课时教学目标,价值层面内容太宽。几乎所有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就是抄袭教师用书上的建议教学目标,不能根据自己班级学生学习实际与课程标准要求进行确定,导致品德教学效果不理想。

发现一:被忽略的中等生

  现象:偏心的老师

每次上《道德与法治》的课,同学们都很高兴,但是在课堂中中往往是做了好事或是坏事的同学会成为授课老师关注的对象,而那些中等生就变成了“遗忘的角落”。有一次,一位学生给我递了小纸条,她希望我能多关注那些学习一般或是不大爱讲话的同学,不要把他们给遗忘掉。

反思: 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但是在日常教学中,让少数能说会道、性格外向的孩子垄断了话语权和表达权,频频发言,屡屡表演,成为对话的“主角”,而其他学生则很少有自由表达的机会,这样做其实是对这些孩子下了一道禁止对话的“封杀令”,这样的教学对话就是“千人一目”的“零对话”。

对策: 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

首先,作为综合学科,这门学科涉及的内容主题多,不同学生对不同学习主题的认知基础存在差异;其次,作为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必定导致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道德与法治学科应该是最可以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而不是“同声复制”的学科。

在确定对话主题时,不搞“一言堂”,要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亮出想要谈论的主题,师生一起来选择和确定;在提供对话材料时,要尽可能丰富与多样,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在选择对话形式时,要尊重孩子独特的感受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在进行对话评价时,要充分运用互动评价与多元评价,让每个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只要我们有心将个别差异作为课程资源认真开发,就能很好地赋予每个学生自由表达的权利,也能很好地防止“零对话”现象的产生,让品德与社会课程真正成为每个孩子的精神家园。 

发现二:评价语言目标随意

   现象:即评价缺乏针对性,使学生鲜有收获。传统的品德教师常对学生说,“你必须努力学习了”、“你的想法很好”、“你做的真棒”。以此来表示对学生表现的赞同或者不赞同。但是,这种评价反馈对于长时间的课堂教学来说,其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事实上,这种评价反馈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进一步培养。无关痛痒的随意性评价就像蜻蜓点水,在学生的头脑中很难烙下较深的印记。这就需要我们评价一定要有深度,要到位,要有针对性。

对策:评价要到位、得法

  (一)评价要到位:有益的教师反馈应该是具体的、描述性的和及时的。当一个学习目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时,教师给予学生丰富的反馈就告诉学生:他们对问题的看法为什么是正确的或者为什么是错误的,他们的实力所在,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的开发他们的潜力。 有效的教师反馈应该运用建构性的语言给学生以明确、清晰的建议。而这种建议一次只能集中于对学生一个学习点的改进上。研究者还提出,教师可以画出一张大图片,标出每个学生现在所处的位置,以及他们努力想达到的位置和教师期望他们达到的位置。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更明确的方向。

  (二)评价要得法:评价讲究 艺术性。仅举出以下几种常用的纠错性评价方法与同行们研究。

 1.疏通法:河道淤塞了,我们从大禹治水的典故中知道了要用疏导的办法解决,教学也一样。在一个地方停滞了,怎么办,疏导一下、点拨一下就可以解决了。有一位同学上课在偷偷地照镜子,老师走到他身边轻轻地说:“你已经很帅了,不需要照镜子了”,学生马上不好意思地放下镜子。在课堂上用幽默的地语言进行疏通,效果就会比较好。

 2.示范法:心理学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在对学生进行纠错性评价时,老师的示范作用远远胜于说教。如有位教师上《热爱祖国》一课,与其老师道理说一大通怎么热爱祖国,还不如老师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做为小学生你现在先要做些什么,长大后才能报答祖国。

发现三: “以生活为中心”与“以学科为中心”缺乏衔接

现象: 教材开发的是普遍性资源,难以充分利用各地蕴藏的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会产生文本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的距离,这种距离会影响学生与文本世界的对话与沟通,容易使教学游离于学生生活之外,让学生成为“旁观者”,这样教师的教学就会因学生缺乏生活体验而“悬空作业”。

对策:了解已有生活经验,寻找链接点

1.抓热点: 生活中常有一些热点问题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作为社会人的学生也不例外,所以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有意识地关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加工成教学内容,引进时代活水,带学生走进“活”教材,走进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去关注、实践和创造自己的生活。

比如,现在家乡正在举行“垃圾分类”“五水共治”和“美丽庭院”的活动,为了让学生为建设美丽家乡出一份力,可以开展一系列的环保小卫士活动,让学生从课堂走向在生活实践。

2.聚焦点:品德教学中,学生不应该只是别人生活的旁观者、评论者、模仿者,而更应该对自己正在进行的真实生活进行观察、思考、反省、体验。教师要在课前了解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发现学生生活中值得关注的,急需解决的一些焦点问题,制定可行的教学目标,确定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沟通点,在开放的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进行道德的体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有段时间,班级悄悄地出现了“高利息借钱”的现象,就可以和《合理安排零用钱》这课联系起来,让学生知道合理理财的重要性和方法,教育学生明白“高利息借钱”是违法的。

参考文献

【1】潘攀,周筱娟,《教师素质提高丛书——教师语言交际》,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周之良,《德育理论与实践》,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 鲁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标准解读》 ,广东,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