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温陵实验幼儿园
在人类音乐发展的初期,音乐与人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陈鹤琴先生主张音乐要与儿童的生活有机地综合在一起,他认为,不能只是学校的音乐课上有音乐,还应将音乐教育与家庭、社会、学校的生活相结合。在当前新一轮的幼教改革中,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应如何体现“课程回归生活”的这一课改方向是值得大家思考的。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就是在音乐教育中明确“生活中处处有音乐,音乐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等观念,并以此来开展幼儿园音乐教育。现就如何将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浅谈个人的做法与体会。
一、借助生活物品,丰富音乐表现形式
幼儿生活中所熟悉的许多物品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可用来表现音乐的多种形式。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时,若能充分地挖掘、运用好这些常见的生活物品,让他们知道原来音乐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表现,这无疑会拉近幼儿与音乐的距离,能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一)感受生活物品的奇妙音色
幼儿具有好动、好奇的特点,他们对于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充满好奇,想去动一动,敲一敲。可生活中的物品实在太多了,于是,我们从杯、碗、碟、盆、勺、锅等便于收集的物品入手,发动家长与幼儿共同收集。收集来的物品开展了《杯、碗、碟、盆在唱歌》、《小碗在唱歌》、《好听的声音》等活动,让幼儿在敲敲打打中听辩物品所发出的音色特点。接着引导幼儿根据物品的特点进行归类。幼儿自主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我觉得木碗的声音象木鱼的声音”,有的说:“我觉得搪瓷碗的声音象小鸡的声音”,还有的说:“我觉得不锈钢碗的声音象敲钟的声音”……在敲敲打打、听听说说中,幼儿感受了生活物品的音色,进而萌生对生活的关注,感受到生活中音乐的有趣。
(二)尝试运用生活物品配乐
1.为乐曲选择伴奏乐器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听觉能力是首要的。从自然声源入手,让幼儿听辨各种音响的效果。如让幼儿敲击碗和杯子、水管和磁砖、地面和桌面,或到户外寻找不同的声音,在玩中不断探索、发现声音是有高低。这些物品都来自于生活,是他们天天都能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通过自己的操作发现声音的秘密,对幼儿来说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我们首先采用锅、碗、瓢、盆作为伴奏乐器,这需要幼儿认真聆听,辨别其音色,再根据乐曲的性质来选择,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一开始显得有点乱,大部分幼儿只是兴奋地敲敲这敲敲那,没有目的性。于是,我们再次让幼儿明确探索要求,要求他们先听音乐,想想选择哪种乐器为哪段乐曲伴奏合适。由于幼儿对探索目的明确了,因此,第二次探索时幼儿都能较认真地参与,不时有幼儿跑过来告诉他们的发现:“我觉得瓷碗适合为第二段伴奏。”“我觉得脸盆的声音象鼓,适合给第一、第二段伴奏。”幼儿兴奋地把自己的发现表述出来。每当幼儿提出一种伴奏乐器,我们便把它画出来,再组织幼儿进行讨论,筛选出合适的乐器。
2.用生活中的物品伴奏
周围环境中都充满着各种声音,不同的物品发出不同的声音,有的物品音色较高、有的低沉,有的尖细……每首歌曲表现的情绪、情感是不同的,每一乐段或乐句表现的情绪也有所变化,在打击乐《喜洋洋》的教学中,我们采用逐句分析的方法,在边唱、边看图、边比较的过程中为乐曲选择伴奏乐器,先让幼儿尝试、比较后,再让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大家一起讨论,并说说为什么用这种乐器伴奏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引导幼儿用迁移的方法,选择生活中的物品为乐曲伴奏,每当幼儿提出一种方案,我们都与幼儿一起尝试,反复比较后再确定,并把选定的方案立即写在相应的图上。在整个过程中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在不断的操作中,发现了秘密,掌握了方法,获得愉快及成功的体验。
二、唤起生活经验,提高音乐活动质量
音乐来源于生活,许多音乐作品都是对生活的反映,而生活经验的丰富与否,又直接影响对音乐的理解和学习。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应善于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将音乐学习尽可能地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建立起联系,有助于提高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一)运用已有生活经验,理解歌曲内容
音乐活动中让幼儿理解歌曲的内容,不能只单纯地凭教师的说教,而应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如学习歌曲《办家家》时,幼儿在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中边玩边唱,他们学得愉快,唱得自然,表现真挚。再如学习歌曲《小猫敲门》时,幼儿扮演“小猫”边玩边唱的方法,在愉快地富有趣味性的学习情况下很快地用自然、连贯好听的声音唱准了曲调和歌词。
要使艺术教育回归生活,还要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幼儿的生活根植于他们所处的文化土壤,每一个地域所特有的民俗风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人格,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内涵,都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让幼儿从小接触家乡的本土文化艺术,既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又可以萌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如《天黑黑》这首闽南童谣诙谐幽默,琅琅上口,又与幼儿的生活非常贴近,深得幼儿喜爱,幼儿学得积极主动,专注投入。他们在活动中大胆想像,用动作表现他们所理解的阿公、阿妈角色,用打击乐器和生活中的各种物品来为歌曲伴奏,用歌声表现出童谣幽默风趣的特点,充分感受到闽南童谣绚丽多姿,质朴天真,绮丽丰满的情感。
(二)结合幼儿生活实际,筛选音乐内容
音乐是最能表达情感的艺术。我们根据幼儿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些行为习惯来选择教育内容,让幼儿在唱唱、跳跳玩玩中接受教育。针对班上幼儿依赖性较强,乱扔玩具的行为,我们选取了《别说我小》,《爱劳动》等内容作为音乐题材,幼儿通过与成人对话,用歌表演、打击乐等喜爱的形式表现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激发他们爱劳动的情感。这样的教育内容来源于幼儿生活,又能指导幼儿生活。
(三)创设真实生活情境,开展音乐活动
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让幼儿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相应的教育环境。如在《别说我小》这个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地在班上布置一个大娃娃家,幼儿在这个“家"中折被子,扫地,擦桌等,同时播放《别说我小》这首歌曲,幼儿在边劳动边玩中边反复感受,游戏结束后幼儿已学会演唱。又如幼儿在听辩音区时,对低音区感受较敏感,大部幼儿都是模仿大灰狼、老虎等,而对中音区、高音区分辨不清。于是我们尝试结合日常劳动帮助幼儿理解音区的变化。如教师问幼儿:“你们都会做些什么事?怎么做?”幼儿答:“我会洗水果。”“我会刷牙”,“我会洗脸”,“我会洗脚”。于是,教师请他们把劳动的动作做出来。通过比较,幼儿了解了有些劳动是在较高的地方操作,有些是要弯下腰来。在此基础上,我们再请幼儿边听音乐边劳动,幼儿在高音区做出了挂毛巾、擦门、擦窗户等动作;在中音区做出了洗手帕、切菜、洗碗等动作;在低音区做出了扫地、拖地、洗脚等动作。实践证明,结合日常劳动辨别音区的变化,幼儿学得轻松,容易接受。
在一日生活的不同时段,我们有选择性地播放与活动相关的音乐,如结合角色游戏“娃娃家”播放《办家家》这首歌曲,幼儿在游戏中不仅学会了歌曲,同时也体验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结合劳动播放《加油干》的乐曲,让幼儿充分感受劳动号子的特点。幼儿边听音乐,边创编语言节奏,并自编劳动动作。快乐的韵律活动促使幼儿注意倾听音乐,使自己的动作符合音乐的性质、节拍、节奏、速度、力度,这使幼儿获得的音乐表象更加丰富,同时培养了幼儿对多种性质音乐的初步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