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宏观经济学》课程建设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2

新文科背景下《宏观经济学》课程建设探索

贾,娜

(河北科技学院 河北 唐山 063200)

摘   要:宏观经济学做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在目前新文科背景下,需要针对传统的课程讲授方式进行改革,本文主要论述了在新文科背景下,宏观经济学课程建设如何进行更好的探索与发展。

关键词:新文科;宏观经济学;课程建设

1  新文科发展的背景以及现状

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新文科”具有战略性、创新性、融合性和发展性四个主要特征,其中战略性是“新文科”的价值所在,要服务我国经济社会领域,融合性是其学科特征,涵盖了学科领域内多个学科的融合;发展性则是动态特征。

3  宏观经济学课程建设现状

宏观经济学一般安排在大一的下学期,课时量为48课时,3学分,同时做为经管类其他专业的基础课程,做为西方经济学的一部分进行学习,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的下学期,课时量为64课时,4学分。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数学要求比较高。由于宏观经济学课程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式为主,课上会占用大部分的时间来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进行计算以及图形的推导,留给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不多,这样的情况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大都是被动的学习,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实际分析的能力较差。

 

收稿日期:2023-02

课题项目:2021年河北科技学院教改课题:新文科背景下《宏观经济学》课程建设探索(JGY-2121),主持人贾娜。

作者简介:贾娜(1989-),女,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4  宏观经济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未能结合具体的专业需求,教学内容一刀切

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本身实践性比较强,除了经济管理类专业,一些文科专业也都将其和微观经济学一起做为学生的基础课程进行学习,对于学生后期课程的学期也能起到铺垫性作用。但是在宏观经济学实际授课过程中,由于课程的理论内容比较多,课时比较紧张,基本上都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模式上,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师过于关注对于课本内容的讲述,而忽略了对于学生听课状态的关注,导致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发、积极性不高。

4.2 教学方法相对死板,亟待多样化

当前,宏观经济学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为讲授式,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将教学的重点过多的集中在理论内容上,导致学生与教师在课上互动较少,课堂氛围比较沉闷,时间长了学生会对课程失去兴趣,将精力转移到其他方面。有的教师课上也会过多的依赖多媒体课件,忽略了板书的作用,导致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课本的知识点上,知识应用能力较差。

4.3 课程考核重结果评价

传统的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考核采用形成性考试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试占总成绩的30%,主要包括平时的出勤、日常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学生课堂表现等方面,这一方面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终结性考试成绩即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70%。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考勤50% + 作业50%)+ 期末考试成绩70%。终结性考试一般采取期末闭卷考试的形式,题型主要为单选题、简答题等客观性试题,学生在期末考试复习阶段都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导致最后学生仅仅记住了理论知识点,对于如何进行管理知识的运用却是一头雾水,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以后在具体的工作中会缺乏实际的管理能力。

5  宏观经济学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5.1 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因需施教

传统上,教师就是管理学生的一个职业,这种定位使学生不敢在老师面前放纵,学生对老师唯命是从。在这种氛围里,学生思维的火花被压制了,没有了创新意识。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转变角色,接触学生束缚,与学生积极进行互动,自觉尊重学生,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体验性、探究性不断发展和提升。

5.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

目前的大学生本身就是个性张扬、思维丰富的群体,单一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下足功夫思考的问题。

具体可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一)问题驱动教学

根据理论教学目标与内容,采用分级式的问题驱动教学方法,即将主线驱动问题、章节驱动问题和课堂驱动问题结合起来。问题驱动式教学的核心是通过巧妙设置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从而引出课程内容,使之更好地掌握知识,获得能力。以一个启发式的主线驱动问题贯穿课程该部分内容的始终,如连续剧般将相关章节内容紧密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结合示例教学

根据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对要求理解或掌握的知识点,结合示例开展教学,即将类比举例、应用举例、需求举例等多种例子结合到知识点讲授中。结合示例教学的关键是通过生动、具体地举例,调动学生能动性,从而辅助知识点的深入阐述,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以具体的应用举例,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为后续课程做好铺垫。

5.3 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学生能力

调整考核方式,优化当前考核体系,采用过程性考核(50%)和期末考核(50%)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过程性考核贯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包括考勤、章节作业、课堂讨论、课堂发言、小测验和课内外实践活动等多种考核内容。平时考核具体采用何种形式,可由各任课教师和学生协商自行决定,但考勤、课堂互动和实践环节是必选环节,最终评分主要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过程性考核有助于提升学生整体学习参与度与积极性。

6  实际意义及价值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其研究范围主要为社会的经济活动,是研究社会变化的主要学科之一。“新文科”的特征中明确提出的“要服务我国经济社会领域”,要求“新人才”一定要具有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储备,能够对社会经济现象做出基本分析,能够服务于社会经济活动。而传统的《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主要是对已有理论的讲授,对社会经济热点关注不足,无法满足服务社会经济活动要求,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本课题以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之一---《宏观经济学》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探索“新背景”下《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同时根据“新文科”的特点,探索适合构建《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定位等,以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人才培养需求,融入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对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文蔚,李清泉.《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基于地方高校特点的几点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4).

[2]陈银娥,王毓槐.《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来自课堂外的思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3]蒲佐毅.基于不同专业需求的《微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分化、整合及体系优化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1,(4).[4]祖晓青.本科阶段宏观经济学教学和考核方式改革[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5).

[4]高鹤,刘继伟.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33(03):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