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县管镇镇中心幼儿园
内容摘要:本研究立足于对大班幼儿不良行为习惯诸如生活卫生习惯、品德习惯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阐述其形成原因,与家长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的态度和家庭环境因素有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端正家长的态度,提高家长的认识,家园合作,协调一致;师长以身作则,发挥正确的榜样示范作用;寓教育于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经常鼓励孩子,增强孩子信心。
关键词:大班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培养
一、调查研究的背景
陶行知先生说过,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一生的重大影响。孩子的命运从思想、行为开端,但最终要落实到行为习惯之中。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他们爱模仿,可塑性强,因此幼儿期既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最重要时期,也是良好习惯最容易形成的关键时期。现在的家长都比较注重孩子智能才艺方面的培养,他们会帮孩子报名参加许多的兴趣班培训,却很少注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长们这种教育观念导致了孩子身上存在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这对于幼儿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将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大班幼儿即将步入小学,他们是否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直接影响其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对于在园生活最后一年的大班幼儿而言,教育者更应该关注对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就此,本人针对大班幼儿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主要是幼儿在家的生活、卫生习惯及品德习惯方面)展开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介绍
(一)调查时间、调查方式、调查对象
我于2012年2月18日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式对海门市直机关幼儿园大班组60名幼儿进行研究,采用向这60名幼儿家长发放问卷的形式,他们的年龄在25~30岁的有14人,占26%;31~35岁的有20人,占38%;35~40岁的有12人,占22%;40岁以上的有7人,占14%,家长的学历情况:本科9人,占17%;大专10人,占19%;高中12人,占23%;中专及以下学历22人,占41%,共发放60份问卷,收回57份,其中有效问卷53份。
(二)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是调查大班组60名幼儿在家的生活、卫生习惯及品德方面的不良习惯。
三、结果与分析
(一)家长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的态度
表1 家长的态度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态度
家长态度 | 有必要 | 很重要 | 无所谓 |
比例 | 34% | 64% | 2% |
表2 幼儿身上是否存在不良习惯
现象 | 幼儿身上存在不良习惯 | 不存在不良习惯 |
比例 | 99% | 1% |
根据表1的结果显示,98%的家长对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都持认可态度,而表2的调查结果却显示99%的幼儿身上还存在着不良的行为习惯,这说明家长虽有要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但却未将这种意识落到实处,并未真正意识到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或是有些家长不了解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内容及良好的行为习惯该如何培养。这一反差就提醒我们要使孩子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从家长开始,要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掌握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相关知识,切实提高家长的认识和意识。
(二)家庭环境因素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
表3 家长文化程度与孩子身上不良习惯的关系
家长的文化程度 | 本科 | 大专 | 高中 | 中专及以下学历 |
孩子身上不良习惯的多少(比例) | 12% | 16% | 23% | 49% |
表4 负责教育的家长与孩子身上不良习惯的关系
负责教育的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 母子 | 父子 | 祖孙 | 其他 |
孩子身上不良习惯的多少(比例) | 16% | 20% | 64% | 0 |
通过表3可以发现,家长文化程度的高低与教育者的身份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一定的影响。家长文化程度越高,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相对少一些;文化程度低,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稍显多一些。表4结果显示,主要由母亲或父亲教育的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少一些,而由祖辈教育出来的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则多得多。这可能是由于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与理念有关,父母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教育理念比较科学,他们更能意识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重要作用,同时他们教育的方式也比较民主,更适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要求;而孩子的祖辈文化程度比较低,我所调查的孩子的祖辈大都是农民,他们教育的观念比较落后,教育知识相对缺乏,不太可能用科学正确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他们常常容易满足于甚至沉湎于过去,把“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运用于孙辈身上,这种“经验主义”方式和隔代亲的天性,很容易让长辈们陷入到“溺爱”的漩涡中,不自觉的养成了孩子不良的习惯。
生活是人生的第一课,也是最基本的课程。生活习惯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孩子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对幼儿自信心、意志品质、交往能力的培养,它包括饮食、睡眠、排便、个人卫生等习惯。
(三)幼儿饮食、睡眠、个人卫生等方面的习惯及其分析
表5 关于幼儿饮食方面的习惯
现象 | 经常 | 有时 | 不会 |
是否挑食 | 67% | 10% | 23% |
吃饭时看电视 | 12% | 45% | 43% |
吃零食影响正餐的摄入 | 67% | 28% | 5% |
从上表可以看出,幼儿在饮食方面的不良习惯还是很明显的,大多数孩子有挑食的习惯,这是不好的,挑食会让孩子不能全面均衡地摄入营养,这对于以后的身体发展也是有一定的影响。在孩子吃饭时是否看电视上,有近一半的孩子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但是还有一半的孩子在这方面做的不是很好,这一不良习惯可能会妨碍食物在胃肠的消化与吸收,最终造成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在是否会因吃零食而影响正餐的摄入方面,很多孩子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这一现象的出现可能与现在的家庭结构与生活条件有关,不少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的独生子女,家里是六个长辈围绕一个孩子转,对孩子的各种需求都会满足,再加上现在商场里的零食种类也越渐多种多样,这些都导致了孩子常吃零食而不吃正餐的不良习惯。
表6 关于幼儿睡眠方面的习惯
现象 | 和长辈睡在一起 | 有自己的单人床,能独自入睡 |
人数 | 38人 | 15人 |
睡眠是保证幼儿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之一。独自睡眠让孩子的私人空间变得更大,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也更有保障,也能培养孩子勇敢、独立自主的良好品质。孩子经常与长辈一起睡会影响孩子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孩子还是不能独自入睡,要与家长睡在一起,这些孩子可能缺乏安全感,一个人不能入睡。
表7 家长对于孩子不能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的态度
家长的态度 | 随其意愿 | 严厉禁止 | 想办法让她睡觉、起床 |
人数 | 1人 | 10人 | 42人 |
从上表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家长对于孩子不能按时睡觉、按时起床采用的是感性教育,他们会根据孩子的意愿或者采用合理的方式让孩子起床睡觉,但还是有一小部分家长采用严厉禁止的措施,他们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以自己片面的主观情绪命令孩子,这样的做法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就更不利于改掉不良习惯了。
表8 关于个人卫生方面的习惯
内容评定量级 | 会 | 需要提醒 | 不会 |
饭前洗手 | 21人 | 30人 | 2人 |
早晚刷牙 | 10人 | 41人 | 2人 |
从上表可以看出,不少孩子还未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这一习惯很重要,如果不重视,孩子身体容易滋生细菌,导致各种疾病。大班幼儿年龄较小,自觉程度肯定不高,要想他们形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家长们必须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与监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在实践中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表9 游戏后孩子对于收拾玩具的态度
游戏后,孩子会怎么处理玩具 | 主动收拾,放回原处,摆放整齐 | 在父母要求下,与父母一起收拾 | 扔在那边,从不收拾 |
比例 | 27% | 53% | 20% |
表10 对于孩子喜欢的东西,孩子如何放置
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孩子如何放置 | 自己放在固定的位置便于取放 | 随手放在一个地方需要时到处寻找 | 交给父母保管,玩的时候叫父母拿出来 |
比例 | 53% | 36% | 11% |
针对上面两表,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对于玩具的收拾整理还是做得不够好,在这点上我在幼儿园实习就可以发现,游戏组的孩子在玩完桌面游戏后,总是有两三个孩子就直接把玩具扔在一边,等着老师或其他小朋友去收拾。
表11 品德方面
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 经常会 | 有时会 | 不会 |
人数 | 34% | 65% | 1% |
从表中可以看出,这方面孩子们做得还不错,愿意帮助父母做家务,从小养成这种习惯,以后也会受益。
四、建议与思考
对于幼儿身上存在的不良生活、卫生及品德习惯,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端正家长的态度,提高家长的认识
通过此次调查,我发现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不良习惯并没有真正重视起来,或者知道孩子身上有不良习惯却不知道怎么加以改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先做好家长工作,提高家长的认识。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长忽视劳动教育,出于怕孩子惹麻烦或者溺爱孩子的心理,凡事一手包办,越俎代庖,使孩子从小只想“人为我用”,不想“我为人用”。对此,园方可以通过家长会、家园栏或者个别交流的形式,向他们宣传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哪些内容以及幼儿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使家长们掌握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科学知识。
(二)家园合作,协调一致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既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特别需要施教者在教育上的配合一致,教育者们应也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抓住每一个时机,及时果断地提出要求,做法上保持一致。家庭与幼儿园实施同步化教育,会使孩子更快、更有效地养成良好习惯。如:教师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求孩子在家独睡,我班有一位女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帮助下,第一天自己上小床独自睡了。第二天却有了退意。她妈妈坚持要她独睡,耐心教育。孩子问:“妈妈,我自己睡小床,老师能给我小红花吗?”妈妈得知女儿的心愿后,第二天送孩子来时悄悄地将此事告诉老师。下午,妈妈接送孩子回家时,女儿飞似地跑到妈妈面前,抱着妈妈说:“妈妈,我今天还是自己睡小床。我得到了小红花了。”就这样,在家园配合的正向强化下,这孩子很快养成了独睡的良好习惯。由此可见,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是离不开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补充。
(三)师长以身作则,发挥正确的榜样示范作用
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说过:各种各样的习惯都是一种连锁条件反射系统。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需要靠说教,更要靠师长们平时规范行为,潜移默化地引导教育。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过程是漫长的,既需要师长们用幼儿理解的语言不断督促指导,更需要师长们共同的言传身教,方有成效。如:要求孩子不挑食,可成人自己却在饮食上挑食,这种教育必然会在无形中对孩子产生负面效应。再比如要求幼儿按时入睡,同样应以家庭全体成员的有序生活方式为前提,成人的行为是无声的榜样,如果只是强迫孩子,而成人却反其道而行之,那效果一定不会令人满意。幼儿是爱模仿的,最先是模仿自己的父母长辈和老师。要孩子不能说谎,家长首先不能说谎;要孩子游戏后把玩具送回原处,家长更要生活上做到有条理,东西不能乱扔乱放,如果家长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不可能培养好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如:记得有一次下课我无意中走进教室,发现有两位小朋友坐在桌子上谈话。我当场批评了他们,可其中的一位孩子却说:“老师,你有时也坐在桌子上给我们讲故事听。”他的话让我大吃一惊,仔细一想,自己也确实有过这样的现象。我就对这位小朋友说:“真的?你怎么不早点给我指出这个坏毛病呢?今后,我们互相监督,不让坏毛病再出来好吗?”正如古人所言:“言教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师长们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起表率作用。
总之,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更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它需要家庭、社会、幼儿园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使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行为的练习和实践,同时,还必须注重幼儿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的训练,严格标准,严格要求,反复抓,抓反复,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大班的孩子即将步入小学,小学与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并不完全一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使其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孙云晓 《好孩子好习惯》漓江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3.卢勤《把孩子培养成财富》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出版
4.朱复融《儿童行为习惯训导法则》重庆出版社2009年出版
5.王东华主编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 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2004年下
6.徐汉林 《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 海豚出版社 2005年9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