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范大学
摘要: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最真切的途径和依据,对于史料的整理辨析更是至关重要。本文以研究日文史料《图解满洲产业大系》与《满洲评论》为基础,深度探究日文史料的整理辨析对于民族发展与中日关系等问题具有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日文史料;整理辨析;伪满洲国
假如一个人的重量是3.5 公斤,那么一个文明的重量又是多少?文明也许有灭亡的一天,那么史料的整理者即为文明的入殓师。厚重的历史书是灭亡文明最后的骨灰,史料所承载的即是整个文明的重量。历史即是古今穿越时空的对话,史料即是重现历史的媒介。史料本身是无声的,但所传递的是穿越千古的回响。史料文献研究的基石是史料的搜集整理以及辨析。在不同的历史观念下,历史所呈现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史观就是关于历史的法则性解释或概念,而史料文献作为历史的承载,陈述了历史的磅礴生机。史学以揭露历史真相,以史料记载为基础对后世产生影响。史学离开了史料就成为了无根之水无本之木,史料的整理辨析就变得尤为重要。
文献资料是记载、描写、评论历史的文字、书籍、卷宗。梁启超认为:“不治史学,不知文献之可贵,与夫文献散佚之可为痛惜也。”分析和使用历史文献,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法门”。整理史料首先要搜集史料,判定史料的真实性是否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通过各种工具书,分类搜集追踪搜寻,进行实地的调查采访,使用互联网电子图书等。史料搜集方面,资料缺乏确定性,并且存在盲目性,资料搜集难度较大。一手史料和实物史料作为史料搜集的基础,必须要保持史料于历史的联系,不能脱于历史空讲史料。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密不可分。史料整理作为史料研究的重要一环,将史料通过性质时间专题进行分类。时间范围是编篡史书的上限和下限。史料的搜集整理也离不开时间限制。史书的辨伪通过“核之《七略》,以观其源”。“核之群志,以观其绪”。“核治并世之言,以观其称”。“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核之文,以观其体”。“核之事,以观其时”。“核之撰者,以观其托”。“核之传者,以观其人”。⑴ 对于史料的研究也要逐字校勘,去伪存真,校订古书中的文字或语法等错误。要以当时的语法习惯来理解撰写者的本意,否则就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校勘时,“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曰雠。”所以,校勘也被称为“校雠”。而对史料的考证也尤为重要,史学家的历史观和所处的阶级、社会地位、思想感情、利益倾向,因而其中掺杂了各种偏见和歪曲。史家著述旨趣、品德、学识等方面也与伪事的产生有直接关系。因传闻异词、史籍难稽和记忆失真,将文学形象的艺术真实误认为历史真实等。故而,对史料的正确辨析至关重要。
言说中国近百年历史,就不得不提及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从文明的维度来看日本,我认为它是在充分吸收了东亚大陆文明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是一种相对于东亚地区核心文明而言的“子文明”。中日比邻而居,文化本属一宗,交流延绵上千年。而日本文化别具一格,以强大的吸收性与高度的独立性在百年间迅速发展,最终成为一种有别于他者的、具有独立文化特质的文明。民族在文化共享与文化交流中进步,故而研究日本文化对于我国意义深长。以下我将从两个史料的角度分别说明日文相关史料的整理辨析过程与方法。
一、“图解满洲产业大系”的资料整理
“图解满洲产业大系”于1933年日本参谋本部、满铁、拓务省等机构联合编著。内部出版且不对外发行。内容涉及当时满洲统治区的工业、农业、矿产、地质、河流、生活等方面。对研究当时东北地区的自然与人文情况具有重大意义。“图解满洲产业大系”第三卷矿业篇详实记录了东北地区矿产资源总量,种类及其分布位置。根据1935年满铁调查统计,中国大陆铁矿埋藏量约为12亿6百万吨,其中东北地区约为8亿8千3百万吨,占总数的70%。故而,了解中国东北地区矿产分布状况于日本来说至关重要。此书也对东北地区矿产情况研究意义深远。
“图解满洲产业大系”矿业篇中存有大量东北地区地质与矿产资源分布情况地图,例如满洲重要矿产分布图、满洲金矿资源图、安奉沿线并鸭绿江西岸金及砂金地带图、热河地方砂金地带图等等数百张,数量之庞大令人叹为观止。地图旁有大量日文标注,由于书籍年代久远难以辨认,校勘与翻译工作中主要采取了本校法和理校法。
1.本校法是相对较为简单的针对书籍本身查阅资料、前后互证、比较异同的辨析方法。由于年代较久,书中不少日语写法与现在不同。汉字传入日本后经过本土化修改时,由于取舍程度和简化方法的原因,不少词语发生了变异。在翻译校正过程中要注意有些日语应用繁体字而中文采用简体字,有些直接应用了日语式的简化字。经《新日汉辞典》与《外研社日汉双解学习辞典》对比查证,印证了绝大部分内容。
2.理校法是根据书文的体制和遣词造句的特色对书的内容加以校勘的一种方法。应用于本书的整理辨析体现于解读日文内容与注释时通常按照得以辨认的词句先进行内容整合、翻译,再见微知著推断出整体含义。本书注释以补充背景材料、介绍风土民俗、介绍人物与特定时间、介绍社会人文知识为主,对地图内容有充分的解释说明。对注释的解读对于理解书籍内容意义匪浅。有一部分日语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解释,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们采取了直译的方法,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意。
二、伪满时期日文史料
伪满时期的日文史料是指从1931年到1945年期间(即伪满洲国时期,或称中国近代上的东北沦陷期),在中国东北地区实际留存的日语史料与文献。其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对于研究了解东北地区自然资源、历史遗留资源均具有重大意义。研究伪满时期日文史料也为追根溯源地解读当代中日关系提供了史料凭证。[2]
日本文学作为民族文化与主体思想意识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伪满时期被日本作为作为侵略手段渗透进了中华东北地区。为了促使帝国主义列强完成侵略阴谋,许多日本文人以传播文化为由进入伪“满洲国”,他们创办杂志与报纸,并以此为舞台创作了大量与伪“满洲国”有关的日文文学作品,形成了所谓的“伪满洲文学”。[3]伪满洲文学外延甚广,颇具代表性的包括《满洲评论》、《满蒙》、《新天地》等等。本文着重讲述对于《满洲评论》的辨析研究。
据考证,早在1931年初,橘朴、野田兰藏、小山贞知及小林英一等日本在华文人常在辽宁大连举行私人性质的文化聚会,主题大多是关于谈论时事,特别是中日两国的政局及未来发展趋势。野田就中最先提出了创办时事评论杂志的创意。通过多方面的努力,1931年5月27日终于取得了《满洲评论》的发刊许可。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地区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日本国内主战的军部地位浮升,并最终导致日本走上了全面侵华的道路。1932年3月1日,伪满洲国建立,中国东北地区彻底沦陷。在此前长期的殖民渗透过程中,东北地区已涌入了包括文化人士在内的大量日本移民,关东军也企图利用这些在华活动的日本文人,为自己的殖民文化统治服务。《满洲评论》的问世可以称得上是应运而生,但其存在却有着极大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刊物本身,特别是文学专栏。它并未受到当局高压舆论管制的束缚,相反却保持了高度的自由度和相对的真实性。根据考证,文学专栏的主要工作在于中日文学作品的互译,对伪满文坛的文学作品做出第一时间的文学评论。而评论内容相对中肯,能够作为中日近代文学进行沟通的重要媒介与桥梁。因此,对《满洲评论》及其文学专栏做出进一步分析,弥补《满洲评论》相关研究的空白之处,对于本世纪的新伪满洲国问题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日本作为世界上近代历史上发生过两次侵略中国战争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侵略战争的性质是长期的,性质也是极其恶劣的。日本学界对于日本近代对中国人民伤害的问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观点。在《图解满洲产业大系》一书中,通过对满洲地区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以及日本在满洲地区所进行的活动进行描写,让我们了解到了当时满洲地区的情景与东北地区的人文与自然资源情况。而“满洲”作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的一个重要战场,同时也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图解满洲产业大系》中还描绘了许多侵华日军和傀儡政权对中国人民进行暴行的画面,这些内容都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对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满洲评论》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的重要手段,是日本人在东北地区推行殖民统治的一种重要工具。满洲评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北地区日语的学习,对中日关系和民族发展等问题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近代中国,满洲评论也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从而让我们对中日关系和民族发展问题进行重新思考。
以上史料的整理和辨析对于研究日本侵华战争作用深远。尤其是因为二书均孕育于中国大陆,对于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罪行、中日关系等问题的研究,以及在日本学界有关中日两国近代关系、近代日本对中国人民伤害等问题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的情况下,以上史料的辨析和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胡应麟:《四部真伪》
[2]祝力新:伪满日语文献《满洲评论》与中日领土领海问题研究
[3]杨宇:浅论日本殖民统治东北时期的“伪满洲文学”
[4]蔡雨.日本鳗鲡循环水养殖技术及发展史.种植与养殖,2022.03.P62-63
[5]孙瑜著《统制与掠夺——日伪统治时期中国东北殖民地工业体系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21.10
[6]蔡雨.日本黄姑鱼工厂化养殖技术及发展史.河北农机,2022.3
基金项目: 本文系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省级指导项目《馆藏日文史料数据库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10231012);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日本殖民经营东北非金属矿业研究》(项目编号:22SSB177);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基地专项)《“满铁”对中国东北矿业的掠夺研究》(项目编号:22376)
作者简介:潘韵涵,哈尔滨师范大学本科生;蔡雨,女,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中日关系史,日语教育。